電費漲到多少錢,電車相比於油車的「省錢優勢」就會消失?

2024-07-08     汽車扒一扒

前兩天看到了一個話題,說的是,電費漲到多少錢,電車相比於油車的「省錢優勢」會消失。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有意思的點在於,討論這件事兒本身就沒有意義。但既然提到了這個話題,就不如好好聊一聊。

01 電車的使用成本到底怎樣?

電車的成本來源主要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比油車高出20%的購置成本,另一個是日常的充電成本。

同尺寸車型,油車要比電車便宜20%。

比如說長安逸動,目前的終端價格在7萬左右,秦PLUS配置合理的版本價格在9萬左右,購置成本多出了2萬元以上。

從工薪階層的角度來看,多出來的兩萬元購車預算並不算少。

以一台家用車每年1萬公里的使用強度來算,加油成本大約在4000元左右,充電成本每個人都不一樣。

比如說我,沒有家用充電樁,都是在外部商業樁上進行充電,每度電的成本在1.3元左右,百公里成本就接近20元,那麼一萬公里的成本是在2000元左右。

也就是說,這已經是電車的用車極限了。

如果有家用充電樁,至少可以保證60%的用車裡程是由家用充電樁的5毛錢電費支撐的,那麼補能成本就還會有一個較大的降幅。

02 電費漲到多少沒優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的成本分析,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電費只有在漲到兩塊錢以上的時候,才會喪失成本優勢。

假設外部商業充電樁的電費,一度電兩塊五,電耗15kWh百公里的電車,成本是100公里37塊錢,相比於目前的燃油車,才會失去成本優勢。

即便是家用電漲到一塊錢,電車的百公里成本也才15塊錢左右。

本身我們的電就屬於福利能源,和燃油這種高價值能源相比,跑100公里的成本,電永遠都要比燃油節省很多。

其實這個話題的根本,應該是聊綜合用車成本,因為電車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太多,包括但不限於後期的大幅度降價、電池包故障、自燃,電機、晶片、螢幕故障。

另外,電車的殘值沒辦法估量。

很多人選擇電車,本身就不是為了省錢而來,而是電車可以提供更多的用車需求,這是傳統產品不曾帶來的。

什麼價值?

1、號牌價值,很多城市對藍牌車都不太友好,7天只能開6天,車輛價值無形折損了15%。

2、駕駛價值,電車的平順性、靜謐性、便捷性、便利性要比油車更好,冬天不需要熱車,起步無內燃機的噪音感,且更快。

3、科技表現,包括但不限於更好的智能語音系統、NFC、手機互聯繫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如果燃油、電車的價格相同,那麼放棄燃油車的人群會更多。

當然,這裡的電車,更多指的是混合動力車型,因為混合動力車型更像是一台車,有內燃機的存在能夠保證功能性的完整,可以進行高強度的用車活動。

如果回歸到核心話題上,電車的使用成本,即便是天天大腳油門,綜合使用成本也要比油車低不少,所謂電費漲到多少就會失去優勢,這是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話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d61a8569503120db2dfe69be9dfd5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