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霜降,被秋意籠罩的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老工房區,漸漸染上金黃。工房九區老街一隅,阿花餛飩不算起眼。
老舊移門被推開,發出「嘎吱」的響聲,濃濃的豬油香,混合著菜餡的鮮味,徑直往鼻子裡鑽。仔細一看,不到10平方米的空間擺了4張桌子,小小的店裡坐滿了客人,大多已到花甲之年,62歲的店主花旭晨忙著招呼大家。
「為了謀生,我從2000年開始賣餛飩。起初擺個小攤,後來租了店面,一直做到現在。」花旭晨把「樸素」做成了自家特色:除了店內陳設簡單,大餛飩只賣一種味道——青菜薺菜豬肉餡。從和面、配菜到包餡、烹煮,全都由他親力親為,24年來,始終如一。
僅靠老味道,何以經久不衰?「新鮮就行!」每天清早,花旭晨都會去離店不遠的五益菜場挑選食材,豬腿肉要選肥瘦相間的,蔬菜要選當天現摘的。「偏瘦的部分用來做餡,剩下的肥肉則熬成豬油,現點、現包、現下,不隔夜。」
「小花,來碗湯餛飩。」73歲的奚小順是常客之一,不高興開火做飯的時候,他就會下樓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餛飩,「從退休前吃到現在,和小花熟得就像是親兄弟。」
這些年來,小店記錄下了老工房區的多次變遷。「一開始,九區老街沒有店面,都是小攤,花老闆也在這裡擺攤。」85歲的蔣蘭香回憶,「我和鄰居從家裡搬兩張長凳,並起來搭成小桌子,在街邊吃餛飩。慢慢地,周邊餐飲店、水果店、小超市都建起來了,我們就開始進店吃餛飩。」
去年7月,工房北區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老城廂處處煥新,但小店的人情味如舊:每到飯點,新老客人三三兩兩、拼桌圍坐,常有鄰居巧遇,在等候的間隙聊上幾句家常。
上個月,「戚墅堰美食地圖」發布,阿花餛飩位列其中。市民秦婕循著地圖來嘗鮮,「我吃了干撈大餛飩,特別像家裡的味道,還聽其他食客說起了戚墅堰的文化。」
歲月悠長,阿花餛飩堅守一種味道,與老工房區相生相長。餛飩,早已不單單是一道食物,而是一個情感載體,連結起一代又一代人的鄉愁。(常景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c0c5a75cefcbd6278167c860ec34a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