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口齒不清,害怕當眾講話,你該看看是不是哪裡沒做到位了

2020-03-24     素質教育觀察


教育家瑪麗亞·蒙台梭利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能夠足夠優秀,那語言表達就是優秀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很多小孩在語言表達上都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小孩在表達的時候不能把話說清楚,總是無法準確發音,說話會吐字不清。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小孩控制人體肌肉的神經發育不全,容易導致口吃或者發音不準的情況;二是在小孩剛開始學習發音的早期,沒有進行及時矯正,放任他的這些「可愛」,可能會讓他之後沒法改正。

說話表達不連貫,內容缺乏邏輯,對於事情的講述無法常常無法對上,主要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壓力和緊張,語言跟不上大腦的速度。


害怕需要當眾講話的情況,不敢面對太多人講話。不只是小朋友,可能對大人來說,當眾講話也是一種容易產生焦慮的情況,因為這種不確定因素,大多數人內心都會產生一些恐懼。


相信每個人都很清楚語言表達的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去幫助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呢?


注意對孩子的發音及時進行糾正,不要讓他變成習慣。


如果孩子有口吃或者發音不準的現象,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反覆練習來對他進行訓練,先放慢說話的語速,把字念對,再擴大詞彙量,詞彙量一多,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就增強了。


對孩子表現出你對他的關注和認可,一個備受冷落的孩子是不會想要開口說話的。



姐姐家的小孩剛四五歲,正是好玩的時候,但是卻不怎麼愛開口說話,原以為本來的性格就是這樣,但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其實他的父母對沒有很好地對他表達自己的關愛,在家中的時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如工作、與他人的社交或者電子產品,孩子總是被丟在玩具堆里。


就是這樣才很容易造成小孩缺失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因為他很少接收到語言表達的信息。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相處時,應該儘量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可以一起看書、玩遊戲、或者聊天,能夠讓他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他才會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做好情緒管理,對孩子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讓他們受傷,影響語言表達的能力。

在一個父母脾氣暴躁,時不時會在家庭中發泄怒火的環境中,也會讓孩子變得情緒不穩定,很多時候不是用語言表達而是會動手、哭鬧。

我個人的生長環境就是處於這樣一個狀態,父親脾氣暴躁,在家常常發火,小時候都是畏畏縮縮在一旁不敢張口說話,生怕說錯一個字就點燃了炸藥桶,更別說是讓我當眾講話,私底下排練好的節目到了舞台上卻怎麼都發不出聲來。

可能在面對小孩時確實會有很多時候讓人惱火,可能是弄亂的玩具、東西吃得到處都是、洗個澡跟整個家下了場雨,這時候的他們處在成長階段,還在對整個世界構建一個世界觀,可以用規矩對他們循循善誘,說出你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發火,才能養成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是正在成長的幼苗,悉心照料是我們每個做父母的責任。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ZshFHEBiuFnsJQVx3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