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遍地黃花是金針」,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0-05-15     央視網

原標題:熱評丨「遍地黃花是金針」,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

一株忘憂草,萬戶樂眉梢。據報道,近日,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瓜園村一名黃花種植戶感嘆:「我們村這幾年共種植黃花1700畝,目前全部進入盛產期,村民們靠種黃花脫了貧、致了富,有的村民還在市裡買了車和房,這可都是小黃花的功勞啊!」

最近,山西大同,黃花菜大熱。「黃花菜大產業啊!這個產業還真是有發展前途。一定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它作為人民群眾致富的好門路。」黃花菜產業不僅做起來了,還做大了,雲州區大做黃花文章的經營之道,值得剖析。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黃花菜又被稱為「忘憂草」,對於種植戶來說,忘憂花開分外香,這個黃花鋪就的是致富路,難怪可以樂而忘憂。從黃花走俏,不由得想到小木耳升溫——不久前,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小木耳,也是美名遠揚。

無論「黃花菜,大產業」還是「小木耳,大產業」,都在農民脫貧致富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之所以很有「存在感」,成為貧困戶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是因為都做成了大產業,這就說明產業扶貧這條路走對了。只要方向對了,堅持向前走,踏上小康路就不是難題。

但是,產業扶貧不只是「種」了什麼,還體現在能不能賣出去。只要銷路好,貧困戶通過勞動換回「真金白銀」,木耳才能變成「金耳朵」,黃花才能變為「致富花」。而此前有媒體報道,黃花的銷量曾一度不是很好,「(農民)為如何賣出去發愁」。

由此,需要探討一個現實命題:如何才能讓產業扶貧走得更穩健?

因地制宜,找準定位。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應看到,一個地方究竟適合發展什麼產業,發展什麼產業才能更有前景、有錢景,需要綜合衡量,準確盤算。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才有可能發展壯大,也才能為農民認同,積極投身於產業脫貧之中。

打造品牌,形成效應。以大同市雲州區為例,經過多年經營,雲州區享有了「黃花之鄉」的美譽。「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名氣有了,口碑有了,農產品就會逐漸有銷路。中央提出,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打造品牌,事半功倍。

借力平台,迅速轉型。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農村離不了數字化轉型。日前,上海市建成首家「盒馬村」——根據訂單種植農產品,並建立相應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通過搭建數字農業新模式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這種模式可否推廣?如果有關平台主動承擔責任,助力農村轉型,比如把「××之鄉」變成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勢必能夠幫扶農民致富奔小康,也能彰顯企業價值。

「黃花菜」熱了是好事,持續熱下去才更有意義。而要持續熱下去,則需多方努力。小小黃花菜,其實關乎脫貧攻堅,關乎鄉村振興,關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把這盤黃花菜「炒」好,有關部門還需再盡力,全社會也需加把勁。(文丨秦川)

(編輯 毛亞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OWfGHIBnkjnB-0zTT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