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楊姓起源。

2019-07-14   成都東哥

四川是楊姓發跡較早的地方和人口最多的省份。秦滅巴蜀後設置蜀郡,「移秦民萬家實之」,估計裡面就有楊姓人。從那以後,四川楊姓開始活躍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從揚雄開始,四川楊姓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明朝新都楊氏家族4代人出了6個進士、一個首輔、一個狀元,更是將四川楊姓的榮光閃耀到了極致。

與四川其他姓氏大為不同的是,如今四川的很多楊姓人,可上溯到歷朝歷代在川居住的先祖,明朝就有大量楊姓人從外省遷入四川。各個歷史時期的四川楊姓人後裔,組成了如今的四川楊姓大家庭。

春秋戰國時期

楊章封侯 陝西華陰楊氏崛起

起源於山西境內的楊姓,在賴以依附的楊國被晉國滅掉後,以國為姓,四散開去。主要是向西遷徙,個別支系從山西遷到江蘇和安徽境內,散居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的支系進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繁衍生息,後來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被迫向東南遷到江西。

戰國時,秦惠文王的左庶長叫楊章。庶長由秦國創設,既是爵位又是官職,握有軍政大權,地位相當其他國家的卿。春秋時期,左庶長是上馬治軍、下馬管民的軍政首席大臣,不是王室公族的大臣,沒有資格擔任這個職務。進入戰國後,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專門協助國君統軍作戰並總管軍務,是最有實權的軍政大臣。商鞅變法後,庶長虛化為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

楊章因戰功顯赫,被封為華陰侯,楊氏由此崛起。華陰就是陝西華陰,也稱關西,陝西華陰就成了陝西楊氏(關西楊氏)的發祥地,楊章被尊為華陰楊氏的開基祖。

秦漢時期

新都楊仲續家族 讖緯學世家

秦漢時,楊姓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基礎上,更為廣泛地四處遷徙,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楊姓人的身影。秦滅巴蜀後,公元前314年,秦國派張若出任蜀守,「移秦民萬家實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又遷六國豪富入蜀。這些移民,將中原地區的大量姓氏帶到了巴蜀地區。史料記載,入川的楊姓,大多是從陝西和湖北遷來的。所以,在秦國和六國的移民里,應該有不少楊姓人。

西漢時,四川楊姓里最有名氣的應該是辭賦家、語言學家揚雄了。揚雄本姓楊,那時「揚」、「楊」同音通用,基本上不分,他為了標新立異,就改姓為揚。所以,後世人把他的名字寫作楊雄,也是正確的。揚雄這個人,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這裡就不用過多介紹。

到了西漢後期,河東楊氏里有一個叫楊仲續的人,被舉薦為方正,到一個小縣做縣令。方正,指的是人的行為端正、品性正直,在漢朝可被舉薦為賢士,朝廷進行考察後,可任命官職。這一點,有點像現在的人才引進、破格錄取提拔之類的。

楊仲續任期滿後,喜歡上了成都平原的淳厚民風,沒有回河東老家,而是定居在了新都。

楊仲續精通讖緯學,對《尚書》翻得滾瓜爛熟,還暗地裡研究家傳陰陽學。楊仲續的孫子叫楊春卿,接過爺爺的旗幟,發揚家學,擅長圖識學。

東漢初年,導江卒正(蜀郡太守)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國號成家(又說是大成或成),楊春卿為公孫述效力。光武帝劉秀派兵平定成都,楊春卿為表示對公孫述政權的忠誠,自殺了,留下遺囑,叫兒子楊統好好研究家傳陰陽學說。

楊統不負老爸的囑託,潛心鑽研,又不斷地向四川名儒求教,終於成為精通讖緯學的名家。楊統推算陰陽很是靈驗,官至光祿大夫。

楊統的二兒子楊厚,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比他老爸楊統還要厲害。每當有災害變化發生,他都能事先推算預知,並且得到應驗,大家認為他是個神人。後來,因不滿朝廷奸臣專橫,楊厚託病辭職回家,開辦私人培訓學校,主要傳授陰陽學說。大家都想當神人,紛紛跑去報名參加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

沒過多久,東漢的夜空中出現了一顆閃耀的星星——楊震。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家庭,先輩都是詩書達理、封侯拜相的人。楊震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孔子是什麼人?能和孔子相提並論的人,大家可以充分發動小宇宙想一想,那該有多厲害!

楊震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以清廉聞名於世。如今楊氏最有名氣的堂號「四知堂」,就出自楊震。楊震在東萊任太守時,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縣令王密深更半夜跑去拜見,拿出10錠黃金送給楊震,感謝他的舉薦之恩。

楊震臉都黑了:這是什麼意思?怎麼能這樣呢?王密說:「您就收下吧,夜黑人靜的,誰會知道啊!」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誰知道呢?」這個事情傳出後,楊氏子孫就以「四知」作為堂號,激勵後人要潔身自好。

楊震的後世子孫,有很多人在朝為官,弘農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楊震的大兒子楊牧,曾任荊州刺史。楊牧的後裔楊惠嘏曾任太原郡守,楊惠嘏的玄孫,就是創立隋朝的隋文帝楊堅。

魏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三楊 分掌大權勢傾天下

這個時期的楊姓,繼續向各地遷播。氐族天水的楊氏異軍突起,先後建立起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一度與弘農楊氏並稱,成為西北顯姓。

東漢末年,太尉楊彪和兒子楊修因為和曹操關係沒搞好,楊修被殺,楊彪被罷官,由此影響了楊姓家族在仕途上的發展。曹魏當政的幾十年里,楊姓家族過得比較鬱悶。直到晉武帝司馬炎時期,楊姓家族才得以抬起頭來。「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三兄弟輔佐司馬炎,分掌軍國大權,勢傾天下。楊姓家族崛起,多虧了楊家的兩個女子。

曹魏末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娶了楊家女子楊艷為妻。楊艷長得漂亮不說,還天資聰穎,擅長書畫,老天對她真的是太慷慨了,什麼都給她最高配置。265年,司馬炎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年號泰始,楊艷被冊封為皇后。

司馬炎和楊艷生了一個兒子叫司馬衷,被立為太子。但司馬衷卻一點沒有繼承父母的優良基因,生性愚鈍。楊皇后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成天想的是如何保住兒子的太子地位。俗話說,紅顏命薄,楊艷37歲那年病重,臨死前,她哭著請求司馬炎把堂妹楊芷娶來替代她。司馬炎同意了,把楊芷納入後宮,冊封為皇后。兩位皇后,為楊家在西晉的得勢與顯赫創造了充分條件。

西晉王朝建立後,天下群雄似乎也疲倦了長年的戰亂,加上西晉大力推進和平統一,很快天下就太平了。司馬炎苦了大半輩子,腐朽的享樂主義思想冒了出來,不再關心國事,成天沉溺在酒色中。到了後來,他大力擴充後宮,嬪妃數千,一頭鑽進女人堆里,哪裡還有什麼心思打理朝政。

因為兩位皇后的關係,楊家中的楊駿(皇后楊芷的老爸)、楊珧、楊濟兄弟3人受到司馬炎的高度信任,進朝輔政。這也不能怪司馬炎同志,他的精力都在享樂上去了,楊家3人又不是外人,是皇親國戚,一個是岳父大人,另兩個是岳父的弟弟,把軍國大事交給他們去辦理,自己更放心。

司馬炎對楊家3兄弟如此放心放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楊家兄弟的能力。他們的確不是紙糊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雖然是當總經理,是為董事長司馬炎打工,但他們一點也不把自己當作打工仔看待,而是把國家的大事當作自家的事業,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盡心竭力為司馬炎撫外安內,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很快,西晉王朝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全國人口增加,人民安居樂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小康景象。後來,司馬炎同志由於長期在後宮勞累過度,終於病重臥床不起了。駕崩前,司馬炎留下詔書,對楊家兄弟鼎力輔佐朝廷的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楊駿受託當朝理政。按說,事情應該朝著錦上添花的方向發展才對。對於楊家人來說,司馬衷身上有一半楊家的血統,「三楊」仍然把持朝政,後宮有楊皇后坐鎮,這天下簡直可以姓楊了。

但楊家沒有提防到的人,還是一個女人,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據史料記載,賈皇后長得比較對不起人,城府心機很深,性格兇悍潑辣。和楊艷相比,老天似乎對她是最低配置。可就這麼一個女子,當初卻是楊艷極力要求娶回家的。而且,司馬炎後來發現賈南風逼迫司馬衷的其他嬪妃流產後,想要廢掉她,又是楊芷、楊珧出面求情,才保住了賈南風的太子妃地位。

楊家本以為種下的是花,結果長出來的卻是刺,而且是致命的毒刺。賈南風在當太子妃時,就對楊皇后及楊家人的得寵心懷忌恨。當上了皇后,她就開始密謀除掉楊家勢力。賈皇后暗中勾結楊駿的反對勢力,殺害了楊駿。後來又殺了楊珧、楊濟,並滅其族,廢掉太后楊芷,貶為庶人,第二年乾脆把楊芷弄死。楊家遭到毀滅性打擊,死傷數千人,成為西晉史上一起特大事件。

307年,晉懷帝司馬熾即位,為楊芷及楊家平反昭雪。但已經晚了,此後的150年間,楊氏家族一直頹然不振。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楊堅建國 唐朝出了11個宰相

北朝末年,天下割據,亂成一團。老百姓都期待著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能來個第二次大統一,但就不知道那個堪比秦始皇的人是誰。歷史的重擔最終落在了一個楊姓人的肩上,他就是楊堅。

楊堅是東漢「關西孔子」楊震的後裔。從楊堅的五世祖開始,楊家為北魏政權效力,勢力一步步壯大起來。後來,北魏大臣宇文覺廢西魏,建立北周,楊堅的老爸楊忠成為北周開國的12個功臣之一。

楊堅娶了北周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與周明帝成了連襟(四川人叫老挑)。後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被周宣帝宇文贊立為皇后。這樣的姻親關係,讓楊家和北周皇室的關係無比親密,大有西晉初期的楊家風采。但楊堅比當初的「三楊」膽子更大,步子邁得更快。

周宣帝病死,繼位的周靜帝只有8歲,楊堅以大丞相的身份輔政,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楊堅一一平定反對自己的北周殘餘勢力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廢掉周靜帝,自立為帝,建國號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史稱隋文帝。

隋朝建立,楊姓成了國姓,楊氏家族進人空前顯赫的時代。

楊堅的四兒子楊秀,被楊堅立為越王。後來封在四川,拜柱國、任益州刺史。楊秀長得很帥,文武全才,就是有點喜歡奢侈的生活,高富帥一般都喜歡這樣有品質的生活。但楊堅很不高興,加上楊廣在一邊不斷說壞話,楊堅就把楊秀貶為庶人,並幽禁起來,後來被宇文化及殺害。

楊秀有幼子名楊孝明,小名爪子,為夫妻所最愛。據說,楊秀被貶為庶人前,預見到哥哥楊廣會對自己不利,悄悄把最喜愛的小兒子楊孝明隱藏在四川。楊秀被幽禁後,楊孝明見四川也不安全,就進入福建,住在浦城,子孫分布在福建多個地方。湖廣填四川時,這支楊姓有一支進入四川,又從四川向外遷徙,遍及全國各地。

隋朝滅亡後,楊姓充分發揚不拋棄、不捨棄、不自棄的精神,迅速轉變角色適應新形勢,不但沒有從此頹廢,反而在唐朝繼續發展,11人當過宰相,名將、名臣更是難以計數,成為僅次於李姓皇族的天下第二大家族。11個宰相都是楊震的後代,既有安邦治國、忠臣賢相之才,又有專權誤國、奸臣民賊之人。

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入閩,隨從的校尉中,有楊永、楊珍等,他們的後代散居閩、粵、台、澎等地。

873年,雲貴一帶的南詔王國攻進播州(今貴州遵義)。楊震的後裔楊端與舅舅謝氏,帶領令狐、成、趙、猶、婁、梁、韋7姓將領,收復播州。876年,楊端開始統治播州,他的後代一直世襲播州宣慰使。直到700多年後的明萬曆28年(1600年),楊家的土司統治才結束。在這700多年裡,楊姓在雲貴川得到了長足發展,如今貴州第一大姓是楊,雲貴川的楊姓,大多是播州楊氏的後裔。

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起義,唐僖宗逃往四川成都。住在長安的楊珂,帶領整個家族跟著逃到四川,定居在綿竹。楊珂裔孫,後來向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播遷。

宋元時期

四川楊姓 人才輩出嶄露頭角

到唐宋時期,楊姓已廣泛分布在江南廣大地區。進入湖南、湖北和兩廣的楊姓,與當地土著居民聯姻。現今湘黔桂交界地區的少數民族中的楊姓,幾乎是楊震的後裔。華陰楊氏繼在隋唐大顯身手後,北宋時又出了一個滿門忠烈、精忠報國的家族,這就是婦儒皆知的楊家將。

北宋末年,宋室南渡後,楊姓家族跟著紛紛遷入江南。在遷入福建的楊姓中,以楊時最負盛名。楊時,世稱龜山先生,「東南三賢」朱熹、張栻、呂祖謙,是他的門生。楊時師承程顥、程頤,位列程門四大弟子,著名的歷史典故程門立雪、洛學心傳的主人公,就是他。

史料顯示,宋朝時的楊姓人大約有210萬,是第七大姓。四川楊姓人口最多,大約有52萬人。四川的楊姓人才輩出,紛紛建功立業,開始在全國楊姓人中嶄露頭角。

宋太宗時期,綿陽人楊允恭當上了廣連都巡檢使。在任時,他大力剿捕危害沿海的海盜,使沿海一帶的居民得到了安寧。後來督理江南水運,又將綠林江盜悉數掃清。因功績顯著,他又被晉升為荊、湖、江、浙都的巡檢使,不幸在任內病逝。

北宋時,眉山人楊椿,曾在省試中考了第一名,頗有政聲。因為與秦檜不和,被罷官。後來再被任用,當上了兵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南宋末年,另一個眉山人楊文仲,在元兵渡江時,其他人都紛紛逃散,只有他繼續堅守在皇帝身邊。南宋滅亡的那一年,楊文仲去世。

遂寧人楊輔,南宋宋孝宗時的進士,最初擔任利西安撫使,後官至寶謨閣學士、四川制置使,又擔任過兵部尚書、建康府知府兼江淮制置使。

元朝末年,在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的楊姓人,開始較大規模地向海外移民,遷居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

明清時期

新都楊家 父親首輔兒子狀元

史料記載,明朝時,全國楊姓大約有210萬人,和宋朝的人口一樣,但在全國的姓氏排名中,卻升了一位,為明朝第六大姓。浙江取代四川,成為楊姓第一大省,人口大約有23萬。四川楊姓人口大幅減少,在全國楊姓省份中排名第6位。

元末明初,湖廣一帶遭受空前浩劫,尤其是湖南的長沙、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幾乎成了一片廢墟。朱元璋看到這個樣子,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江西、浙江的大批楊姓人,遷到了湖廣地區,成了如今湘東、湘中、湘北大半個湖南楊姓的先祖。這些楊姓家族,後來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中,又大量遷入四川。

安岳魚龍的一支楊姓,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洪武3年(1370年),這支楊姓的始祖楊景聰,從江西吉安遷到湖南沅陵,然後遷到瀘溪縣的武溪鎮,又遷到白羊溪鄉瓦屋場,最後遷到永興場鄉。

到了清初,楊景聰的後裔中有個叫楊宣泰的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身世極為悲苦,大家叫他「路兒」。康熙58年(1719年)招民填川,7歲的楊宣泰思念母親心切,哭著拒絕外遷。奶奶楊滕氏哄他說:「去四川的路上會經過你媽媽的門口,你就能看到她了。」楊宣泰這才擦乾眼淚,聽了祖母的話。

楊滕氏帶著另一個兒子楊伏馨和孫子楊宣泰進入四川。經過長途跋涉後,在安岳縣喜井鄉石廟寺下廟河溝(今安岳縣魚龍鄉高塘村9組踏水橋水庫旁),插占了12畝地。這就是這支楊姓「兩婆孫下川」的故事。

楊宣泰是個爭氣的人,他靠著雙手在新的家園艱苦創業,有了錢就購產業、買良田。到後來,他有了600多畝地,成為當地的一個大財主。楊宣泰的子孫繁衍昌盛,散居在魚龍鄉各村。

明朝初年,也有從外省遷入四川的楊姓。湖北黃州府麻城縣人楊文煥,在明洪武2年(1369年)入川,定居在榮縣榮川鄉公井天池山下老栗灣。楊文煥有4個兒子,一個女兒招婿入贅。女婿姓謝,帶來巨額財產,楊家為女婿更名為楊天錫。楊天錫的兩個兒子取名為謝繼楊、謝續楊。清乾隆27年(1762年),楊謝兩姓在天池山下老栗灣合建宗祠,稱為楊謝祠堂。

這支楊姓經過500多年的繁衍發展,子孫繁茂,散居在榮縣、貢井、富順、威遠、宜賓甚至雲南、貴州等地。光緒5年(1875年)的家譜中記載:「今成丁者不下萬數……官階自五品以下問有其人。」這就是說,學業有成、經營有道、為官治政的楊姓人,多的是了。

北宋楊家將楊業的第17世孫楊錦,在洪武4年(1371年)隨湯和、廖永忠伐蜀。洪武30年(1397年),楊錦駐守利州(今廣元),平定沔縣田九虎叛亂後,升為利州指揮使。不久,明朝設立利州衛,楊錦兼領秦、蜀各衛,被封為武德將軍。楊錦有5個兒子,都安家在廣元。楊錦的子孫9代都當上了利州衛指揮使,楊家被稱為「軍家楊」,威震川北。楊錦的子孫遍及今廣元上西、元壩、旺蒼等地。

明朝時,四川楊姓最為有名的,莫過於新都的楊姓家族了。4代人出了6個進士、一個首輔、一個狀元,至今仍是四川的一大驕傲。

清康熙29年(1690年),康熙帝頒布《入籍四川例》和《墾荒令》,鼓勵移民入川,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由此開始。1691年,住在山西天全州的楊禮芳為求生存和發展,帶著一大家人背井離鄉,取道陝西南下,沿著蜀道翻越秦嶺進入四川。到四川後,經艱難選擇,最終在崇州西門外朱氏街火井塘落業。然後修建茅屋,墾荒造田,艱苦創業,繁衍後代。楊禮芳這一支族人被稱為火井塘楊氏,楊禮芳成為火井塘楊氏的入川始祖。

湖廣填四川期間,湖廣楊姓人大量入川,使得四川楊姓人口激增,重新奪回楊姓第一大省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