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壽宴勸諫還政,40歲的范仲淹憑什麼這麼剛?

2024-01-20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太后壽宴勸諫還政,40歲的范仲淹憑什麼這麼剛?

歷史上有這麼一些人。

寒窗苦讀,出人頭地的,不少;

一心為公,鞠躬盡瘁的,不少;

文能上馬安天下,武能下馬定乾坤的,不少;

不顧自己,一心變法的,不少

……

但是這些,如果我說有人全能做到,而且能夠做到極致,你信不信?

我信,那就是范仲淹。

先說兩個小故事暖個場。

第一個故事。范仲淹到了明朝有個後人叫做範文從,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做御史,御史有諫言的職責,結果有一次因為言辭太激烈觸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殺人向來不手軟。結果看到範文從的籍貫和姓氏就多問了一句,你是范仲淹的後代?

他說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孫。

然後有意思的來了,朱元璋不但把他給放了,還下旨說:「免汝五死!」

第二個故事。范仲淹的直系後裔范希榮有次和朋友一起去經商,路上碰到了劫匪。在問答的過程中,劫匪知道了他是范仲淹的後代,嘆息了一聲「好人的子孫」,揮揮手就讓走了。

一個人活到連半文盲和強盜都讚嘆不已的程度,范仲淹該是有多牛!

我們今天就講講牛人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與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和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常說民。何為民?

民字在古代兩種寫法民或者氓。

這裡的氓作萌。氓者流民也。看其部首,亡,流亡的亡。

民呢?

在執政者的心裡,只有讀書人才是民。

但是范仲淹不是,他的出現好像就是為了改變些什麼,做些什麼,他更像一個救世者,彌賽亞,一個千古未有「完人」。

范仲淹出身坎坷。兩歲的時候爹就死了,差不多他剛過了個周歲,爹就沒了,他所有關於父親的印象就是來自於母親的口頭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像,但其實這份想像也是很久以後才有的,因為他母親很快就帶著他改嫁了一個姓朱的商人,並且改名朱說。

小時候的范仲淹一直以為自己是朱家人,結果有一次他勸說朱家子弟要節約用錢,被人家回懟,「我用自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范仲淹才知道自己不是朱家人,這一年他22歲。

范仲淹傷感不已,辭別母親,去了醴泉寺苦讀。

其實那個年代去寺廟讀書的人很多。去寺廟讀書有好處,首先就是清凈,晨鐘暮鼓,沒人打擾,再者就是寺廟會提供飯食,雖然很簡單,但是要錢。

范仲淹沒錢。怎麼呢?

他就前一天晚上煮一大鍋粥,第二天早上起來粥涼了,結成了塊,他就將粥分成四塊,早晚各兩塊,配的菜就是各種剁碎了的腌菜。

這就是劃粥斷齏的故事,齏就是剁碎了的腌菜。可以說生活十分清苦。這個故事可以和「囊螢映雪」與「鑿壁偷光」並稱三大勵志成語。

等到長大了,因為成績好,范仲淹被送到了應天府去讀書。應天府是哪裡,太祖趙匡胤的龍興之地,換句話說,這裡到處沾滿了皇氣,在這裡讀書的非富即貴,而且最重要的是,皇帝有時候也會大駕光臨。

果不其然,這天宋真宗趙恆本人來了。同學們一看皇帝來了,都湊出去看熱鬧。結果范仲淹就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同學們問他:「皇上來了,你不去看看,混個臉熟?」

結果范仲淹說了一句話,「沒必要,以後見他的機會多的是!」

言外之意,我以後註定要當大官的,到時候天天能見。

這還真不是吹牛,26歲的時候,范仲淹就考中了進士。

你別看26歲好像年紀很大,有人說范仲淹的好友晏殊14歲就中進士了,你范仲淹年僅而立才中,也不過如此,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考了一輩子也就是個童生,連秀才都沒有,比如說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考了一輩子的科舉,連鄉試都過不了,可想而知這科舉有多難。

很多人當了官就會飄飄然,或許剛開始會抵抗住金錢的腐蝕,但久而久之,也很難堅持住自己的底線。

我記得自己當年看《李衛當官》的時候,李衛被派去出任揚州知府,揚州知府總管兩淮鹽務,是個油水很足的官職。雍正怕李衛也墮落,就派他去天牢里見了三個人。

三個人都曾經是揚州知府,三個人都曾經信誓旦旦說絕不會貪污,但三個人最後都被鹽商給腐蝕了。

誘之以名,誘之以利,誘之以色。

當官的面對的誘惑如此之多,李衛怕了,但是范仲淹沒怕。

中舉前,范仲淹曾經看著寺廟裡的神像,問我能做宰相嗎?

神像當然不能回答,好像在說不能,但是范仲淹心裡已經有了答案。做不做宰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蒼生。

既不能為良相,那便作良醫。

由此,當他成為官員,他看到不是自己的榮光,而是國家的「病痛」。

當時的大宋,內憂外患。冗官冗政,每年還要給遼國大量的歲貢;旁邊還有李德明的西夏虎視眈眈,國內的造反起義也是層出不窮。

大宋立國不到百年,卻垂垂老矣。

范仲淹在考中進士後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開始了他幾十年的宦海生涯。

初入官場的范仲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韌勁兒,膽怯不存在的,攀附權貴更無可能。他的做官信條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在任職期間,他清明廉潔,剛正不阿,推翻了不少冤假錯案,後來因為政績出眾,被調任到江蘇泰州。

泰州,南瀕長江路,北鄰鹽城,東臨南通,西接揚州,可以說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但有利也有弊,由於海堤常年失修,潮水時常湧入,沖毀農田,百姓經常陷入饑荒。

范仲淹見此心如刀割,他決定要為百姓做點實事。他上書朝廷,請求開倉放糧,接著親自丈量土地,開啟了著名的鹽倉治水工程。

經過范仲淹的不斷努力,百姓的生活最終恢復平靜。

可是正在此時躊躇滿志的范仲淹得知了一個心痛的消息,他的老母親去世了。

古時候,父母去世了,在外做官的需要回家丁憂,守喪三年。

范仲淹怕,他怕自己走了以後,泰州的局面將會人走政息。但是范仲淹畢竟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一時的困局難不住他。很快三年守喪期滿,范仲淹應好友晏殊的邀請回到了闊別十年的應天府,做了應天府書院的院長,而此時范仲淹光耀千古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趙禎不喜歡當皇帝。那個皇帝的寶座就像是一個牢籠困住了他心裡那隻想飛的鳥兒。

太后不是自己的親媽,鍾意的郭家女被嫁給劉從美。這是作為皇帝的宿命,他沒法反抗,他只能接受。

很多人評價趙禎,說他是個仁慈的皇帝,自己喜歡喝豆漿但是怕磨豆漿的太監起來太早,很少提出這個要求。

可是除此之外,他還是個人,一個有慾望的人。

有慾望那就需要疏解,生活上不如意,那就在事業上找回來。

他可以做得太多了,如何和遼國和西夏和平相處,如何處理文官和武勛的關係……

他還要天天聽先生之乎者也得講課,做很多很多的作業……

他太忙,忙到忘了自己只是一個12歲的孩子。

直到這一天。

這是天聖七年十一月的一天,劉太后生日。

這一天一個圖書管理員突然在壽宴上指責皇帝的做法不合禮— —

皇帝應該南面為尊,現在太后祝壽怎麼能在內殿?

這句話說得直白點就是太后你可以歇歇了,可以還政給皇上了。

這個圖書管理員就是剛剛升職為京官的范仲淹。

所有人都驚呆了,包括趙禎。

你怎麼可以這麼多管閒事?

況且你都快40了,養養老,自稱幾句老夫如何如何不行嗎?

再說了京官多好了,好福利,高補貼,趙氏一門對於京官向來是十分優厚的,一座京城豪宅到任就送,還有你的孩子名校保送,這些不香嗎?

為什麼捅馬蜂窩?

所有官員都知道劉太后專政不對,但是沒人去說,大宋王朝經不起出一個武則天,所有人都在等,等趙禎長大,長大到足夠力量拿回自己的權利…

可是現在,這層窗戶紙被范仲淹捅破了!

劉太后當眾拂袖而去,范仲淹要倒霉了,所有人都知道,但誰也料不到沒過多久范仲淹做了一件誰都預想不到的事情……

預知後事如何,請繼續關注吳關青史的宋人傳第三期《范仲淹:史上第一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