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百年都征服不了的蒙古人,為什麼最終被滿清給徹底降服了?

2020-01-09     指點江山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但是,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到了第一個高潮,但是,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開始有了萬里長城之稱。

可以說,在對待蒙古殘餘勢力的時候,明朝的做法和清朝的方法,完全是不一樣的。

在明朝的時候,明政府採取的是修築長城抵禦的方法,而清朝的做法則是修建寺廟。這兩種方法不一樣,它們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樣。

明朝和蒙古打了幾百年,彼此都沒有占到什麼便宜,而明朝也沒能把蒙古給征服了。清朝,這個後來的政權,卻輕輕鬆鬆把蒙古搞定,並且,征服了它。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明朝為何沒能征服蒙古這個問題。

明朝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政權,它是由漢人來統治的,所以,它並不清楚應當如何管理草原部落。漢人對於草原部落的做法一般都是征繳,以剿滅草原部落為主。因此,明朝選用了修築長城的辦法。

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大致計算,明朝每修一公里長城,就要花掉近一萬兩白銀。如果用一些更好的材料的話,修築一公里長城的花銷要三萬多兩白銀。在明朝的時候,一共修築了六千多公里的長城,也就是說,僅僅修長城就已經花掉了至少五千萬兩白銀。更別說,財政還要用于軍事裝備、地方支出等。

要知道,即使在明朝繁榮鼎盛時期,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只有四萬兩白銀。在明朝開始滑坡的時候,國家財政赤字已經高達了兩百多萬兩白銀。由此看來,明朝如何能支撐得起修長城的巨額呢?也難怪到了明朝後期,政府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大賦稅的徵收力度,甚至,出現了買賣官職的情況。

可見,明朝不能夠征服蒙古的殘餘勢力,也有它自身的理由。

其次,我們要說的是大清憑什麼能夠征服蒙古。在學術界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大清是從北方進入中原地區的。

在大清入關以前,它就已經控制了草原上蒙古的各個部落。因為,同是草原部落,所以,大清對這些部落的弱點,都十分清楚。比如說:為了限制蒙古各個部落的靈活性,大清限制並且規定這些部落只能在什麼地方活動。

另外,為了防止蒙古各個部落在私底下相互勾結、聯合起來反抗大清,構成對關內地區農耕區的威脅。於是,大清先在草原上劃分出了上千里的無人區,把蒙古各個部落分離開來,嚴格禁止他們之間的接觸,以此防止他們再次聯合起來。

除此之外,清政府對蒙古人和漢人按照不同的方法進行統治和管理。如果,這些部落中,有人想要背叛大清擾亂政權的話,大清就會和其它部落們聯合起來打擊這些人。同時,大清還十分謹慎權力的交接,不讓某個部落的首領手握大權。

第二,滿族人和蒙古人的關係很奇妙,他們之間有時像君臣,有時像盟友。

這兩個少數民族之間,經常通過聯姻的方式,加強彼此的聯繫。

根據史料記載,有清一代滿族人的皇族和蒙古人的貴族通婚次數達到了五百多次,使得滿洲人和蒙古人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從而,穩固了大清統治階級的地位。因此,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其實,滿族人的統治就像是滿洲人和蒙古人聯合在一起進行的統治一樣。

第三,到了清朝的時候,熱武器在軍事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了,傳統的游牧民族那種靠人和馬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大清也抓住了這個時機積極改進自己的軍事實力,而蒙古卻還停留在原始的狀態之中,這就使得後來愈發顯示出了兩者的差距。

第四,清朝時期的皇帝們,都普遍認為:世上不可能有一條牢不可破的長城,而最結實的長城只能存在於人民的心裡。

乾隆皇帝曾說過:「建造一座寺廟比出動上百萬的軍隊去戰鬥效果更好。」這就反映出,清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那種關懷之情。大清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尊重他們的信仰。因此,大清可以把各個民族更好地團結在一起,以減少民族之間相鬥相爭的情況。

另外,大清還針對不同的民族特性,採取了相應的政策來安撫他們,從而,儘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大清這樣的思想,在蒙古地區被大力推行,用佛主代替原來的長生天,把蒙古原本彪悍的刀馬轉變成溫和的宗教。在潛移默化之中,人們在心裡慢慢放下了刀槍和戒備。

綜上所述,明朝征服不了蒙古人,而清朝卻征服得了,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滿洲人對待民族問題有著非常精明的戰略思維。

參考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蒙古秘史》、《清朝對外蒙古管理體制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4AtiG8BMH2_cNUgaQ_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