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印象 | 雕琢精緻,看戲曲頭盔製作技藝的匠心之美

2020-03-15     今日女報

《楊門女將》中,眾女將頭戴七星額耍起翎子功威風凜凜;《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氣風發將紗帽兩側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風;《打金枝》里,公主憑藉頭上珠翠閃爍的華麗鳳冠震懾全場……

中國戲曲的絕活一亮相,往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忍不住拍手稱奇,不過人靠衣裝馬靠鞍,好技術還需配好頭冠,在欣賞名家經典唱段時,卻鮮有人知,這些為名角們增色的紗帽、鳳冠,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項目名稱

戲曲頭盔製作技藝,傳統技藝類,201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歷史沿革

頭盔又稱冠盔,分硬質冠盔和軟質帽巾,是戲曲演出道具中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稱。

時至今日,高沙鎮還保留著一家開張於清咸豐年間,傳承了六代的戲曲冠盔作坊——「恆春奇」。據戲曲冠盔製作傳承人介紹,祖輩劉光學「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南」時,便從江西將頭盔製作傳了過來。光緒年間(公元1871年-1908年),第二代傳承人袁位元組創立「恆春奇」戲劇帽盔製作坊,至今己傳承六代,已有近200多年。

製作步驟

製作傳統戲劇冠盔最基本的步驟是基礎造型,基礎造型分內脫胎和外脫胎兩種方法:內脫胎是藝人根據具體角色頭型的大小,用泥塑造型、石膏翻模、紙質脫胎的程序製作出紙質頭盔的主體造型。外脫胎是依據泥塑造型,將黃板紙剪裁成瓜皮帽片狀,用骨膠將其在泥模上粘合,粘好外模頭型後將其與泥模剝離,通過內外脫胎製成的各類基礎形狀統稱「紙質盔」。「紙質盔」成型乾燥後,傳統的作法是在頭盔的內側刷一層不經熬制的生漆,有防潮、防腐防蟲蛀和增強牢固性等功效。

第二道工序叫「鑿樣子」。是藝人用鑿刀將需裝附於冠盔上用於約束頭髮和裝飾的各類「額子」的基本形狀進行加工鏤刻。然後將刷了乳膠裹上綿帛的細鉛絲用乳膠固定在每鏤鑿好的「額子」的背面,工藝稱「走鉛絲」。

第三道工序是「捏粉線」,傳統的作法主要是通過「粉線形成的線條圖案,給各類「額子」進行立體的線狀造型。給捏好粉線的「額子」刷一層土紅,待土紅干透後,再在其表面刷一層清漆,待清漆微干,按設計要求貼上金鉑或銀鉑。最後用傳統製作戲劇冠盔所特用的「孔雀藍」花綾在粉線所勾勒出的花紋圖案內進行套色裝飾,使綾子的孔雀藍花紋與金或銀鉑的基礎色區分開來,增強「額子」的立體感。

風格特徵

絨球和臘珠在戲劇冠盔上應用的範圍很廣,是冠盔製作工藝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將製作好的「紙質頭盔」「額子」「絨球」「蠟珠」等各個部件按設計的圖樣組合起來,用漆包線或細銅絲綁紮牢固,一件件乾淨細膩、色彩明亮、圖案古樸,盡顯中國傳統戲劇優美華貴,底蘊厚重的戲劇冠盔就顯露在世了。

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湘西南戲劇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相伴而生的戲劇帽盔凝聚著古今中華民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1、製作借鑑吸收我國傳統繪畫、雕塑、刺繡等藝術,使頭盔作品色彩艷麗、鮮明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頭盔古法製作技藝應用了土紙、土膠等土方法,為研究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提供實例、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3、製作工藝中的環保觀念具有很大的市場推廣價值。

4、頭盔製作技藝獨特,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有很大開發潛力。近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戲劇頭盔與戲服有了很好的市場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xJS33AB3uTiws8KPg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