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遠見的媽媽都是這樣帶孩子,孩子小時候很幸福長大後就會痛苦

2019-07-28   父母育兒新知

女人自從生下孩子,天性就希望把自己能做到的,做好的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前段時間看過一本書《自私的基因》,說人其實是基因複製的載體,這樣想來,生孩子也是我們的基因複製,女人就是這個載體。為了基因的延續,更好的發展,會用盡一切辦法去培育這個新的延續基因。可能在深層意思中,這是基因指使自己去愛孩子,提供孩子最好的,可是有遠見的媽媽,是有原則的愛,沒有遠見的愛,才會真自私。

1.寧願自己吃苦,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苦

看到過一個極端的一個例子,一名23歲小伙楊鎖,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得知原因不禁讓人唏噓。

他懶得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到後來身上的衣服都散發惡臭。他懶得吃飯,村裡人給他的肉、菜,掛在屋檐上變臭了,也不燒來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要飯吃。

村民說,楊鎖不是餓死的,他是懶死的。他到底懶到什麼程度呢?他懶得工作,在建築隊、酒店幹活不到1天,就嫌苦嫌累不肯乾了,接著變賣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靠乞討為生。

他懶得出門,甚至連大便也不去茅房,而是在堂屋裡跑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了。

除了吃喝拉撒,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睡。有時候吃飽了一頓飯,他躺在地上能連睡兩天。

身為農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干農活,8歲時出門都是父母用擔子挑著。楊鎖嫌學習累,退學在家無所事事,還要身體有病的老母親伺候一日三餐。「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裡」一個當地的村民說。

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5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家中。從小到大,楊鎖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嬌慣里,父母離世後,他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適區里耗儘自己的生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培養吃苦是為了以後能在社會上站住腳。而不願意讓孩子吃苦,是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罷了。父母的寵愛不可能保孩子一輩子,不管是富豪家的孩子,還是寒門家的孩子,都應該學會獨立自主。

2.愛貪小便宜

前幾天,我請朋友去吃自助餐,鄰桌坐著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和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那一家三口給我們的感覺是特能吃,不停的去拿食物,桌子上的盤子推得高高的,放不下了又叫服務生拿走空盤繼續吃,所有的食物他們都嘗了個遍,我和朋友看得目瞪口呆,朋友還開玩笑說要是個個像我們來吃自助餐店家肯定超級開心,個個像他們一家三口來吃店家肯定偷偷哭了。

我倒不是覺得他們特別能吃,看到這位媽媽不停的喂那個小男孩吃食物,而且是每拿一樣食物都喂,飲料冰淇淋也照吃不誤,我真替那孩子擔心,那么小的肚子什麼能裝,還是那麼多種食物,吃那麼雜萬一拉肚子了什麼辦?要是消化不良積食了什麼辦?

小男孩可能實在吃不下了,不停的搖頭說:「我不吃了,我飽了,我不要再吃了。」他媽媽卻說:「吃,多吃點,反正小孩子不收錢,不吃白不吃。」孩子繼續搖頭,這位媽媽接著說:「這些東西外面賣好貴的,現在吃是免費的不要錢,多吃一點,不然就虧大了。來,乖,多吃點。」

小男孩似懂非懂,聽到他媽媽這樣說,又張嘴吃了幾口巧克力,不一會兒,」哇「的一聲嘔吐了一桌子。

孩子正處於建立是非觀念的時期,貪小便宜容易讓孩子混淆了什麼東西自己該拿,貪小便宜還容易讓孩子的格局變小。在漲知識的階段,孩子的精力一旦被金錢、物質吸引去,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就會一味拿錢來衡量一切發展和機會。但父母們真的願意自己的孩子是個唯利是圖,且對小毛小利斤斤計較的人嗎?這樣的人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又如何走得長遠呢?

別看自己省了十塊幾十塊,但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作為父母的要大氣點!有時候沒錢,但也要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告訴他君子取財,取之有道,要做光明磊落的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報酬!

不要輕易養成一個壞習慣,那樣你會發現,糾正一個壞習慣的時間會是2倍,3倍於養成習慣的時間;不要因為一時眼前的短暫利益妥協,隨便就給孩子引入新的不良習慣。

3.包辦一切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天鵝湖的一個小島上。它們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島上住著一位老婆婆,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精心喂養天鵝。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取食物,老婆婆就敞開茅屋讓它們在屋子裡取暖並給它們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為老婆婆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

終於有一年,老婆婆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可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

故事中老婆婆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天鵝百般呵護,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著愛心,人們不禁要感嘆了:「多好善良的一位老婆婆,多麼幸運的天鵝!」然而,天鵝悲慘的結局又告訴我們,正是老婆婆這種過分的愛,使天鵝沉溺在悠閒安逸的生活中,養成了惰性,喪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礎,無法再適應環境,最終被變化了的環境所吞沒。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媽媽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之窩啊!孩子小時,不讓孩子干一點點家務活、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老爺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著給孩子張羅結婚,買房,哪怕自己為此吃盡苦受盡累也心甘情願。這就是典型的「島上老婆婆」式博大無私的愛。然而,想想天鵝的結局,我們還能對這愛肅然起敬嗎?其實,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賴和惰性,他們一無所有。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質,獨立解決困難,自信面對挑戰,遠離惡習,主動承擔責任,熱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這樣為孩子鋪下一條成功的路,才是贏在了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