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保定一位村民
李先生報警稱
自家已經在讀初二的孩子
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
花12萬元
購買遊戲帳號、手機、衣服等
……
而這錢本來是要
給愛人做腰部手術用的
現在手術費都被孩子揮霍光了
希望民警幫忙追回錢款
民警通過查看購買記錄發現
孩子除了買各種遊戲帳號之外
還買了三部手機!
而且好幾個訂單都是七八千
甚至上萬的
民警與購物平台客服聯繫
並告知對方
買家是未成年人
經過多天的反覆協調之後
除了手機等物品已被使用
無法退還外
一些平台將這孩子充值遊戲的錢
依法一筆筆地退還
目前已退款6萬餘元
此事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有網友表示:
初二的孩子也已經不小了
對金錢數量應該是有概念了的
知道什麼錢該花
什麼錢不該花了吧?
更多網友憤怒的原因在於:
難道不知道媽媽生病需要錢?
代入一下他媽媽
是真的會抑鬱吧...
也有網友表示
孩子「揮金如土」
家長不是沒有責任
遊戲充值引髮網絡糾紛
針對未成年人的多項法規出台
其實,類似的事件
近幾年頻頻發生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近日的統計顯示
遊戲充值行為是引發
未成年人網絡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2018年9月成立以來,該法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網絡糾紛76件。從案件的具體糾紛內容看,主要集中於充值打賞、網絡購物、人格權侵權等類糾紛。其中,充值打賞類案件占比達到75%,涉案金額高達61萬元。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
以及受到網遊中的有害內容侵擾
對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了促進和保障未成年人
健康地使用網絡
監管部門近年來已三令五申
去年6月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遊、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管理功能。
去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進一步下發通知,就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遊戲服務時間、帳戶實名註冊和登錄等問題,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監管層還進一步強化了監護人及家庭責任。
今年1月起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鍊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強監管之下
防止未成年沉迷網絡或網遊
已在社會層面達成廣泛共識
各大遊戲平台也紛紛承諾
從嚴落實相關規範和要求
進一步強化遊戲內容審核與管理
隨著多方合力的落實,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或網遊的情況正在得到改善。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顯示,未成年用戶的網絡遊戲使用時長和付費明顯降低。
然而,時有發生的案例表明,仍有沉迷於網絡或網遊的孩子,或是偷偷使用父母的帳號,或是通過平台的驗證漏洞,或是通過不法分子提供的人臉識別服務,突破了家庭和監管的層層關口。
業內專家:
家庭、網遊平台等多方需共同攜手
業內人士認為
除了常規的實名認證程序
網遊企業應當採取其他輔助性措施
對用戶身份進行覆核
比如將認證身份信息
與常用設備、常用IP、登錄地點等
進行關聯
帳號出現登錄異常時
要求用戶提交其他身份信息
目前還有企業引入人臉識別核驗技術
不過,網遊平台對此似乎沒有完全的核驗能力。事實上,出於未成年人信息保護的目的,業內對是否統一將人臉識別作為核驗標準,也存在爭議。畢竟,人臉識別過程中涉及的安全風險防控問題,確實不容忽視。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
研究會副秘書長田相夏
在接受看看新聞Knews記者採訪時表示
針對未成年人高額充值網遊問題,儘管《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相關政策都有明確要求,也規定了相關主體責任,但部分平台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沒有對充值金額做出嚴格限制。個別平台還通過代充值服務、盲盒抽取、出售周邊、手辦等形式,誘導未成年人消費。
田相夏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全社會的共同命題。未成年人高額充值網遊案例頻現,暴露出從監護人的家庭教育到平台的防沉迷系統仍然存在著諸多漏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需要家庭、網遊平台、監管部門等各相關方攜起手來,共同積極落實主體責任。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