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是航空業脫碳的關鍵。今年9月我國開始啟動SAF應用試點,同時,生產端項目加速拓展,SAF產業迎來發展風口。但客觀來看,國內SAF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產量低、價格高、市場透明度差等挑戰。專家認為,多措並舉加快推動降本成為SAF產業化發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關鍵。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劉雪)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是航空業脫碳的關鍵。今年9月我國開始啟動SAF應用試點,同時,生產端項目加速拓展,SAF產業迎來發展風口。但客觀來看,國內SAF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著產量低、價格高、市場透明度差等挑戰。專家認為,多措並舉加快推動降本成為SAF產業化發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關鍵。
試點啟動點燃市場需求
根據相關試點工作安排,今年9月19日起,國航、東航、南航從北京大興、成都雙流、鄭州新鄭、寧波櫟社機場起飛的12趟航班正式加註SAF。民航局《「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出,要努力推動SAF商業應用取得突破,力爭「十四五」期間SAF的消費量累計達到5萬噸以上。
德勤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SAF年需求量將達到300萬噸;到2050年,可能達到8600萬噸。
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余鋒表示,飛機燃料通常占到運營成本的20%至30%。在提效降碳的趨勢下,應用SAF勢在必行。與石油基燃料相比,採用霍尼韋爾UOP的技術生產的SAF可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60%到88%的溫室氣體。
「目前,全球已有50多座工廠獲得霍尼韋爾的SAF生產工藝許可,預計全部投產時總產能突破50萬桶/天。」余鋒介紹,在中國,霍尼韋爾已與浙江嘉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金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展開合作,助其建設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基地,推動SAF產業在中國的應用落地。其中,與嘉澳環保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打造的大型SAF生產基地項目選用霍尼韋爾UOP的Ecofining工藝技術、催化劑和設備,建成後有望成為國內最大的採用該工藝技術並率先投入生產的SAF裝置之一。
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業務中國總經理曲廣東介紹,目前國內SAF產能約15-20萬噸,並有多家企業在布局和擴大產能,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在技術路線方面,中國的SAF生產將呈現多元化趨勢以解決原料的供應情況、生產成本、環境影響等各類問題。
當前SAF市場處於藍海階段,競爭格局尚未成形,這為新進入者提供了機遇。
東方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事業部副總裁常睿文表示,除了低碳減排的驅動外,航油生產是航空產業鏈中利潤最高的環節之一,因此,從全球來看,很多航司投入到SAF產業中。目前我國SAF的產業格局還沒有固化,公司也在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推動產業降本成關鍵
2023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承諾,到2030年將全球航空燃料中SAF的比例提高到6%,到2035年提高到20%。
根據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2025年SAF摻混比例為2%,2050年摻混比例為63%,遠期SAF需求超過4000萬噸,全球總需求超過3億噸。目前,中國具備SAF實際產能的企業較少,但與歐美市場類似,生產生物柴油的企業一般也都具備轉產SAF的能力。
需要客觀地看到,SAF的生產工藝複雜,原料收集、生產、運輸等環節的成本較高,使得SAF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市場供應相對緊張。
從價格來看,2023年,全球SAF的平均價格為每噸2400美元,是傳統噴氣燃料的2.5倍以上。畢馬威公司報告預計,到2030年,SAF的生產成本將下降,但仍將高於傳統噴氣燃料;到2050年,預計SAF的生產成本將與傳統噴氣燃料相當。
「SAF成本的降低需要從原料和技術路線共同探索。」霍尼韋爾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中國副總裁兼總經理孫建能提出建議:首先,技術創新是推動成本降低的關鍵。二是原料的多元化利用。可利用廢棄油脂、農作物秸稈、城市垃圾等多種原料來生產SAF。這類原料價格低且來源廣,有助於降低SAF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可通過提供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SAF生產和應用,降低SAF的市場價格,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四是加強技術的落地應用以及國際合作,共同推動SAF的研發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