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南宋古村,村內最大的家族是皇室後裔,今已傳至36代

2024-01-14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廣東的南宋古村,村內最大的家族是皇室後裔,今已傳至36代

「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淚灑南風」南宋名臣文天祥這句盪氣迴腸的千古絕響,寫盡了崖山之戰的悲壯,以及南宋滅亡的淒涼。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殉國後,宋朝徹底滅亡。許多宋朝皇室雖然受到優待,但卻不可避免地淪為元朝統治者用來安撫人心的政治花瓶。

皇族遷居700年

陽江地區流傳著一句諺語:東水北桂趙,西水上洋姚。這十個字說的是當地最具規模的兩大家族。其中「北桂趙」指的便是定居於北桂村的趙氏一脈了。這個家族自明清時期起,就是北桂村最為顯赫的大家族。

根據這一線索追溯史書,即可查到居住在北桂自然村的趙氏家族,其先祖正是宋太宗趙光義的長子——漢王趙元佐。趙元佐家族起先居住在北宋國都汴梁,也就是如今的開封市。但從五世祖修武郎世聰開始,整個家族便開始南下,在戰亂中多次舉家遷徙。

到了明朝,趙氏族人被封為「欽差大臣」。清朝時又接受朝廷敕封,成為了「恭親王」,定居在南寧市郊九萬大山一帶。從先祖來到北桂村開始,已經過去了700多年。其後代也已經繁衍到了三十五世紀。

直到當初修建水利工程時挖掘到了古墓的地下室,才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面對黑黢黢的洞穴,當時無人敢進入深處一探究竟。膽子最大的老人,也在距離洞口兩三米的地方,被一塊坤甸木做成的通盤給絆倒了。站在那裡只能隱約看到一些日常擺設,一座石橋,以及花崗岩打造的官服官帽。

中西合璧永昌堂

雖然北桂村的歷史極為悠久,但村中的許多建築,卻都透露出一絲中西合璧的獨特氣息。其中最為著名的建築,當屬修建於民國時期的永昌堂和霧滋堂了。

永昌堂以杉木紅瓦做屋頂,以青磚做牆壁,整體上融合了羅馬柱建築和騎樓的藝術特點,營造出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氣質。在二樓樓頂,殘留著朱雀印記,以及字跡模糊的「永昌堂」三個大字。「型任」和「講讓」四個紅色大字清晰可見,分布在樓梯附近的木板上面。

解放戰爭前後,不少當地的老百姓都很支持游擊隊到此處戰鬥。游擊隊缺少物資,他們就出錢出力,還幫忙提供了許多糧食和槍枝。可以說陽江能夠順利解放,離不開這些百姓的幫助。

除了永昌堂外,高達四層的青磚碉樓霧滋堂,是另一座聞名在外的歷史建築。經過戰火洗禮後,霧滋堂四周的牆壁上,均勻分布的槍眼格外醒目。而在樓頂兩側,形如騰雲的裝飾和位於中間的鑊耳,都是嶺南地區所特有的建築特色,為其增添了不少古風古韻。

二層和三層的天花板上,殘留著些許英文報紙的痕跡,而碉樓側面那模糊不清的黨徽,則昭示出它原來的主人——文化人趙戰秋的身份。身為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華僑領袖,趙戰秋曾和同窗好友孫中山並肩作戰,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後來革命形勢劇變,趙戰秋的副將慘遭蔣介石殺害。心灰意冷之下,趙戰秋辭官回鄉,隱居在霧滋堂中,從此不再過問戰事。時光荏苒,曾經的歷史名人早已逝去,而當初依靠發達的水運交通盛極一時的北桂村,卻又因為交通閉塞,成為了經濟落後的偏僻山村。

北桂村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曾經歷過輝煌。雖然後來漸漸被人們遺忘,但在當地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裡必將重現昔日的榮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ef6b6879a5fd72a8e2916fd1d3279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