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八年後,我們在期待一份怎樣的全球盤點決議?

2023-12-20   世界說

原標題:巴黎協定八年後,我們在期待一份怎樣的全球盤點決議?

「曾經不可想像的事情,如今已經勢不可擋。」

2015年12月12日晚間,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這樣表示。

那時,全球剛剛通過了歷史性的《巴黎協定》。各國一致同意要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C乃至1.5°C以內,使得所有人有機會生活在一個更安全、更繁榮的世界。

自1992年以來,各國在由聯合國領導的多邊機制框架下,為了採取氣候行動的集體努力而持續進行磋商與協調。經過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不如人意,2015年的巴黎曾被全球視為決定這一進程的關鍵。當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作為當年氣候大會主席敲下手中木槌,宣布《巴黎協定》獲得通過後,會場內的情緒到達了高潮,無數人起身,掌聲經久不息,甚至有人相擁而泣。彼時,國際氣候治理進程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歡呼過後,一位來自紐西蘭的青年朋友在社交媒體平台留下了這樣一段感想:

「你認為《巴黎協定》的談判是最困難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所有人的任務是讓各國採取行動實施《巴黎協定》。這才是最困難的任務,就從現在開始。

分歧與共識

在杜拜,和同樣擁有多年參加COP經歷的觀察員同事們聊起本次COP28大會的感受,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疲憊

氣候大會歷時兩周,通常第一周是以各議題工作組的技術性談判為主,各國代表圍繞不同議題下的細節展開磋商,並形成一份反映各自觀點和立場的談判案文,交由第二周高級別代表進行審議通過。儘管多年來大家早已習慣了COP期間馬不停蹄的節奏,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第一周尚未結束,我們卻都覺得仿佛已然度過了漫長的一周,進入了第二周疲憊且緊張的氛圍。

本屆COP大會的特殊之處還在於,今年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後的首個「全球盤點」之年。

《巴黎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制定了長期的目標,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巴黎協定》要求各國自主提出國家氣候目標與行動方案——即國家自主貢獻,並定期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的內容,不斷增強氣候雄心。此外,雄心勃勃的目標固然重要,但還需要將目標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此,《巴黎協定》設立了一個「全球盤點」機制。全球盤點每五年進行一次,旨在評估全球在開展氣候行動、落實《巴黎協定》長期氣候目標的集體進展,並為各國制定新的國家自主貢獻提供信息參考,從而確保各國能夠不斷增強各自的氣候雄心與行動力度,最終落實《巴黎協定》的1.5°C溫控目標。

今年9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布了《第一次全球盤點技術對話綜合報告》,對近兩年來全球盤點所收集到的信息以及為了全球盤點而召開的技術對話所討論的內容,包括全球在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以及實施手段、支持與資金流動等方面的集體進展進行了綜合評估。根據相關安排,今年的氣候大會期間,各國將根據全球盤點的成果來達成一份政治決議,識別出加強氣候行動的機遇與挑戰,傳遞出關鍵的政治訊息,並為後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與實踐提供支持。

COP28會場外景 / UNFCCC

那麼,我們在期待一份怎樣的全球盤點決議?

在極端天氣接連突破歷史記錄的「全球沸騰」時代,首次全球盤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或許也是我們在第一周就感到疲憊的原因:第一周的談判內容已經過於「豐富」,許多國家都對即將產出的這份全球盤點政治決議的內容紛紛表達了各自的意見發表觀點除了常見的陣營和締約方之外,也不乏往年並不常「積極踴躍」發言的締約方,例如伊拉克、伊朗等,甚至連「聖座」(The Holy See,即教廷)代表也難得發言,提出應當將倡議改變個人生活方式(變得更可持續)作為一項氣候行動,也納入到全球盤點的決議當中。

正如全球盤點議題小組的兩位聯席主席所說:「幾乎每個締約方都有意見…我們(只有兩個人)不可能將所有意見在文本中全部反映出來...」因此,直到大會第二周過半,全球盤點議題下的文件仍然是記錄各締約方不同意見的「要素文件」(textual building block),而非「決議草案」(draft decision)。這份要素文件隨著締約方之間磋商的進行,從第一周的21頁增加到27頁,隨後又精簡到24頁,最終通過的決議草案則有23頁。頁數的變動顯示著締約方在相關議題上意見仍存在分歧,因此文字表述也在持續調整。

上面提到,9月公布的《第一次全球盤點技術對話綜合報告》涵蓋了減緩、適應以及實施手段(Means of Implementation)等內容。全球盤點決議的要素文件和決議草案也是按照這樣的結構來展開,涵蓋上述各領域下相關內容,並包括一個章節來說明各國可以如何利用全球盤點提供的信息作為基礎,編制更具雄心的國家自主貢獻。

當我們看到小組聯席主席在大會第二天公布的第一份要素文件時,不禁有些頭疼:幾乎在所有關鍵議題上,締約方們對文本中的表述都存在分歧,甚至在許多議題的表述文字都對應著一個「無文本」(No text)作為備選選項。這大機率意味著,這項議題的當前表述方式並非所有締約方都樂見。不過,在許許多多的分歧當中,如果說有一項是備受各方矚目,且締約方之間的分歧是最為明顯的,那麼可能莫過於在實現能源轉型過程中對限制化石燃料的表述了。

化石燃料的去與留

早在本次氣候大會召開前,化石燃料就已經成為輿論焦點。阿聯是生產石油並輸出的國家,大會主席蘇爾坦·賈比爾(Sultan Al Jaber)又是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的高管,這樣的身份難免遭致「利益相關」的指責。大會召開前夕,也有媒體報道指向大會主席團利用COP28召開的契機邀請其他國家高層前來洽談油氣生意。對此,蘇爾坦·賈比爾本人則反駁稱這些指控不實,並表示其是唯一一個可以讓化石燃料公司坐在談判桌前談減少化石燃料生產和消費的大會主席。

兩年前的格拉斯哥,COP26大會決議歷史性地提出各締約方要「加快努力逐步減少(phase down)未加裝減排設施的煤電、淘汰(phase out)低效的化石燃料補貼」。儘管這一表述與此前小島嶼國家所提出的「號召各締約方加速淘汰煤炭和化石燃料補貼」(Calls upon Parties toaccelerate the phasing-out of coal and subsidies for fossil fuels)」有別,從「淘汰煤炭」變成了「逐步減少未加裝減排設施的煤電」,但這也是歷屆氣候大會以來,首次在決議中明確提出要減少煤電以及淘汰化石燃料補貼。

今年全球盤點決議的討論則更進一步,討論範圍超越了煤電,擴大到所有的化石燃料。然而同樣地,關於是「淘汰」(phase out)還是「逐漸減少」(phase down),是要對所有化石燃料的使用進行限制,還是僅提出限制「化石燃料的排放」,淘汰/減少「未加裝減排設施的」(unabated)化石燃料,各方仍然一度爭執不下。12月5日版本(大會第一周公布的最後一個版本)的要素文件上,在這一部分出現了三個選項,分別是:

a. 有序、公正地淘汰化石燃料(An orderly and just phase out of fossil fuels);

b. 加快努力來淘汰未加裝減排設施的化石燃料,迅速減少其使用,從而到本世紀中葉或在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能源系統的二氧化碳凈零排放(Accelerating efforts towards phasing out unabated fossil fuels and to rapidly reducing their use so as to achieve net-zero CO2 in energy systems by or around mid-century);

c. 無文本(no text)。

到了12月8日版本(大會第二周公布的第一個版本)的要素文件中,這一部分則變成了:

a. 依據最佳科學淘汰化石燃料(A phase out of fossil fuels in line with best available science);

b. 依據最佳科學、IPCC提供的1.5°C路線以及《巴黎協定》的原則和條款淘汰化石燃料(Phasing out of fossil fuels in line with best available science, the IPCC’s 1.5 pathway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provisions of the Paris Agreement);

c. 淘汰未加裝減排設施的化石燃料,認識到本十年內化石燃料消費需要達到峰值,並強調能源部門要在2050年之前儘早完全擺脫化石燃料的重要性(A phase-out of unabated fossil fuels recognizing the need for a peak in their consumption in this decade and underlining the importance for the energy sector to be predominantly free of fossil fuels well ahead of 2050);

d. 淘汰未加裝減排措施的化石燃料,迅速減少其使用,從而到本世紀中葉或在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能源系統的二氧化碳凈零排放(Phasing out unabated fossil fuels and to rapidly reducing their use so as to achieve net-zero CO2 in energy systems by or around mind-century);

e. 無文本(no text)。

直到第二周中期,仍然有五個選項同時存在,且其中不乏明顯衝突,表明各方對在推進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處理化石燃料仍存在巨大的分歧。到了12月11日——大會原定閉幕時間前一天,在漫長的等待中,我們終於看到了一份由大會主席起草的決議文本草案,這也是全球盤點決議在本次COP大會期間的首份決議草案。

因為刷新得太多,我甚至被《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官網判定為惡意訪問 / 網頁截圖

然而,這份決議草案中關於化石燃料的部分不再有若干備選選項,而是提出「呼籲」各締約方可以採取以下行動,包括(could include)「...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和生產,從而依據科學,到2050年,或在2050年前,或到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reducing both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of fossil fuels, 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 so as to achieve net zero by, before, or around 2050 in keeping with the science)。

這一文本表述引發各方譁然。部分國家直言這一措辭令人失望,表示決不接受這樣的表述,認為其無法回應氣候危機的緊迫性。也有觀察員認為,在行動力度方面使用「可以包括」這樣的措辭,就像是為能源轉型提供了一份「菜單」:既可以包括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和生產,也可以不包括。

對於這份決議文本草案,小島嶼國家吐瓦魯財政部長塞夫·帕尼烏(Seve Paeni)表示:

「我們來自太平洋的人可以看到夜空中的星星,但在當前的全球盤點文本當中,我們看不到可以指引全球實現1.5°C目標的北極星。」

公正轉型之辯

「非洲國家可以實現三倍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但是這需要資金流動,需要來自全球北方國家(Global North)的資金支持。」一場在COP28中國角主辦的邊會中,來自一家國際機構的非洲政策倡導顧問Joab Okanda說道。

這裡所說的三倍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指的是全球盤點決議文本草案中關於加快部署可再生能源以及提升能效方面的表述。今年早些時候,國際能源署(IEA)和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相繼提出全球減排路線圖,強調本十年內(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兩倍(即提高至2022年裝機水平的三倍)以及將全球平均能效的年增長率翻倍是實現2050年能源部門凈零排放從而確保全球得以落實1.5°C目標的決定性因素。

與化石燃料相關表述上的爭執不下和針鋒相對比起來,對於這一部分,各方並沒有太多分歧。COP28大會期間,這一路線圖從一開始就在全球盤點要素文件中有所體現,也未出現其他表述的備選選項,並被最終的決議文本納入。

Joab認為,如果已開發國家能夠為非洲國家提供「正確的資金支持」,可以撬動更多非洲國家本地的資源投入,就能夠確保非洲國家得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迅速部署。在Joab看來,所謂「正確的資金支持」,應當是來自於公共部門的資金,並且應當避免增加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加劇社會風險。全球盤點決議文本中也提出:「注意到擴大新的、額外的,以贈款為基礎的高優惠性融資以及非債務工具對於支持發展中國家仍然至關重要,特別是當其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轉型時。」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國際債務報告》顯示,隨著債務風險不斷攀升,貧困國家在2022年用於償還公共及公共擔保長期外債的支出將達到620億美元以上,約60%的最貧困國家面臨債務困境。隨著債務加劇,貧困國家用於其他領域的公共支出的比例將被進一步擠壓,增加其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也對脆弱群體的生活與生計造成嚴重威脅。

這一觀點代表了許多非洲國家在實現能源轉型方面的訴求:非洲國家可以實現能源轉型,但需要國際社會,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支持。今年9月在肯亞內羅畢召開的非洲氣候峰會上,非洲國家領導人發布聯合宣言,強調作為全球最年輕、增長最快的勞動力的家園,非洲既有潛力,也有雄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非洲國家也呼籲國際社會在技術與資金方面為非洲提供更多的支持,幫助非洲更加可持續地利用其自然資源,並在增加可再生能源規模的同時應對能源貧困。

這也是非洲國家並不接受「淘汰化石燃料」表述的原因。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非洲國家集團指出,在沒有國際支持的情況下,要求非洲國家淘汰化石燃料是「不可接受的」:「非洲國家需要技術轉讓、需要對我們本地進行能力建設,這些都非常重要。

Joab表示,非洲國家的可再生能源轉型需要跳出全球北方國家的敘事,非洲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而不是僅僅承諾要實現三倍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這些資金不能只是用於增加私營部門的利潤。」

來自印尼的Giovanni Maurice Pradipta也認為,能源轉型不能加劇脆弱群體的負擔,這凸顯出實現「公正轉型」的必要性。「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指的是確保社會在推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的過程中,轉型的實質利益能夠被社會廣泛分享,並考慮到轉型中受到負面影響的地區和脆弱群體,儘量減少轉型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並為其提供支持。一言以蔽之,實現公正轉型,就是不能讓任何一個人被落在後面。

Giovanni是德國環境與發展智庫「德國觀察」(Germanwatch)的政策顧問。他認為,對於像是印尼這樣傳統依賴煤炭來增長經濟的國家,如果要淘汰化石燃料,那麼就必須要考慮原本煤礦工人和煤礦工人家庭的就業與生計問題。

「關閉煤礦意味著工人失去了工作,他們的家庭可能也就失去了收入,他們的孩子沒有辦法繼續接受教育,失去了獲得更好的未來的機會。」

推遲,又一次推遲

11日晚間10時許,不斷有人前來詢問:「6號會議室門前聚集了這麼多人是在做什麼?」

面對各方的意見與不滿,大會主席在11日當晚臨時召集締約方高級別代表會議,就這一決議草案繼續展開磋商。觀察員們在締約方代表通往會議室的通道兩旁組成「人牆」並舉起雙手,以表示對當前文本缺乏力度的不滿,呼籲締約方們達成一份具有雄心,符合科學和氣候脆弱群體實際需要的決議。

觀察員們在締約方代表通往會議室的通道兩旁「夾道歡迎」/ 世界說

這一場締約方會議持續到了第二天(12日)接近凌晨三點。至此,大會主席原本堅持並多次重申的要在12日午餐時間前開始閉幕式這一計劃已經成為不可能。這熟悉的一幕也令我想起兩年前的格拉斯哥,時任大會主席,前英國商務大臣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也曾多次表態,堅持要在第二周的周五(2016年11月12日)結束該次氣候大會。但面對包括淘汰還是逐步減少煤電在內的各方分歧,夏爾馬不得不在12日當晚承認,大會被迫要延期到13日結束。

「很巧,又是討論phase out還是phase down導致的推遲,而且連日期的數字都一樣。」我暗自想道。

今年大會第二周期間,大會主席邀請締約方部長採用「結對」形式,即每一議題下的磋商分別由兩個締約方的部長級代表結對牽頭,以在能夠儘可能收集各締約方意見的同時加快進度。不過,除《巴黎協定》第六條相關談判與磋商外,第二周幾乎沒有什麼對觀察員開放的討論,這也使得追蹤不同締約方對化石燃料限制方面的具體分歧與意見比較困難,同時,等待新的全球盤點文本公布的過程也總是不免令人緊張。

12月12日一早,各方收到消息,大會主席將在上午十點公布新的決議草案文本。按照往年的經驗,我們預計在公布文本之後,各締約方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分頭閱讀文本,各自陣營之間也需要協調立場,而在此之後大會主席可能還會召集一次盤點會議,邀請各締約方對新的案文發表觀點。因此,即使按照最樂觀的情景來估計,大會最早也要等到當天下午左右才可能閉幕。

然而,當接近10點時,會場內的CCTV日程表上仍未顯示任何相關會議——一場談判和盤點會議都沒有,只有幾場不同陣營的內部協調會議孤零零列在螢幕上。隨後,將公布下一版案文的時間推遲到了下午兩點,又推遲到傍晚六點,然後繼續推遲到13日早6點...最終,新的文本於杜拜當地時間13日早7時許姍姍來遲。這一版本的決議文本草案提出了一種被認為是能夠最大程度彌合各方分歧的表述方式:

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將能源系統從化石燃料轉型脫離,在本個重要的十年內加速行動,從而依據科學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 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 accelerating action in this critical decade, so as to achieve net zero by 2050 in keeping with the science)。

這一表述在隨後的閉幕式上獲得通過。

變化正在發生

在來到阿聯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未來兩周的談判進程會如此跌宕起伏,同樣也沒有預期各方真的會對化石燃料「說點什麼」。在大會首日迅速通過損失與損害基金運作安排的決議後,我們甚至一度懷疑本屆大會恐將「高開低走」。

不過,大會期間發生的一件小插曲,倒是令我們開始覺得,事情正在起變化。

12月9日,一封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秘書處發送給所有OPEC成員國的標有「緊急」字樣的郵件被泄露。其中,OPEC秘書處將COP28全球盤點中對淘汰化石燃料的討論稱為是「極度緊迫」,特別指出了淘汰化石燃料在文本中具體所在的段落,認為其對化石燃料產業造成巨大的壓力,並敦促(urge)所有OPEC成員國和簽署了合作宣言的非OPEC成員國「主動拒絕任何針對化石燃料而非化石燃料排放的文本。」(to proactively reject any text or formula that targets energy i.e. fossil fuels rather than emissions.)觀察員普遍認為,發出一封採用如此措辭的信函,某種程度上表明,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越來越擔心化石燃料的生產受到限制——關於淘汰化石燃料的呼籲在事實上使石油國家感受到了壓力。

另外,12月10日當天,COP28大會主席召集了一場名為「Majilis」的討論。來自阿拉伯國家的朋友表示,「Majilis」在阿拉伯語中指的是議事會議。大會主席邀請所有締約方的代表在會議室中按照阿拉伯文化中的古老傳統圍成一個圓圈坐下,表示希望傾聽各締約方關於能源轉型和化石燃料「來自內心的聲音」。這不禁使我們想起幾年前的「Talanoa Dialogue」(塔拉諾阿對話),藉助南太平洋小島嶼國家的傳統方式「Talanoa」,邀請各方真誠交流關於氣候行動的意見。

無論是各國曾堅持究竟是要「淘汰」還是「逐漸減少」化石燃料,當相關討論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使得石油國家要承受足夠大的壓力,當來自石油國家並且是石油公司高管出身的大會主席也懇請各方在「Majilis」中坦誠交流,足以說明向清潔能源轉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此刻,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回答那個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我們在期待一份怎樣的全球盤點決議?

「曾經不可想像的事情,如今已經勢不可擋。」(責編 / 張希蓓)

點擊圖片直達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