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何自毀長城,冤殺高仙芝、封常清?這場悲劇戰前就已註定

2023-03-1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為何自毀長城,冤殺高仙芝、封常清?這場悲劇戰前就已註定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長安淪陷就是唐玄宗一系列瘋狂舉動的惡果,他一口氣冤殺兩位鎮國柱石,親手葬送了最後一道防線潼關天險。

天寶十五載六月,唐玄宗倉惶逃離長安,體驗了一把「窮游」的刺激。

其實他原本是有機會平定「安史之亂」的,起碼有足夠的力量遏制住叛亂,但從他將屠刀架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頭上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大唐帝國崩潰的下場。

即便如此,如果他能多看一眼封常清留給他的遺書,大唐依然存在亡羊補牢的機會。遺憾的是,唐玄宗已經瘋狂了,不死不休地將自己推進了絕境。

唐玄宗為何要自毀長城?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得冤不冤?他們究竟有什麼能耐,以至於很多人都說,如果二人不死,安祿山進不了長安?

西域崛起的兩位大唐將星

高仙芝出身於高句麗貴族,早年隨父親移居西域,並得到上司的賞識。

天寶六載,高仙芝奉命率兩萬大軍,翻越帕米爾高原,在興都庫什山脈跋涉八百里,克服了激流、冰川、高原反應、體能極限等重重障礙,打敗了吐蕃軍,攻克小勃律國。

天寶八載,高仙芝又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打敗朅師國,俘虜朅師國、石國、突騎施等國酋長。

他所創下的高原作戰奇蹟,讓他贏得了「山地之王」的稱號。

封常清出身寒苦,早年他們家跟隨犯罪的外祖父,一起被流放到西域。雖然生活貧窮,但封常清在外祖父的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

封常清比一般的「矮矬窮」還要悲催,他生得矮小瘦弱,眼睛有先天殘疾,還是個跛腳,在常人眼裡幾乎等同於廢料。

可封常清非但不自卑,還超級自信,他見高仙芝的侍從隊伍鮮衣亮甲好不威風,於是便毛遂自薦,企圖也混一身「高級西裝」。

高仙芝都懵了,就這形象當侍從,豈不是丟主人的臉?太沒有自知之明了,竟然用自己的短處拼別人的長處!

「我這兒不缺侍從了,你走吧。」高仙芝冷冷地下了逐客令。

封常清卻怒了:「我投靠你是因為仰慕你得高義,這才不經人介紹而自薦,你怎麼能以貌取人呢?」

就這樣,封常清死纏爛打,高仙芝被逼得沒辦法,只好將他收在門下,反正也不差一個吃閒飯的人。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才,封常清靠一份文書就輕鬆改變了高仙芝對自己的看法。平定達奚部叛亂戰後,封常清私下寫了一份戰報交給高仙芝,一下子震驚了坐主。

這份報告太漂亮了,「具言次舍井泉,遇賊形勢,克獲謀略,事頗精審」。報告提交上去後,連上級單位也連連誇讚,紛紛祝賀高仙芝得到了一位大才。

您睿智,一定看出來了,這份報告哪裡僅僅是文筆好?只有具備相當軍事才華的人才能將戰局分析得如此精深。

從此封常清成了高仙芝的得力助手,每次高仙芝出征,家裡的軍政事務一律交由封常清處置。

這期間,封常清竟然杖殺了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鄭德詮,一個被高仙芝視為同胞的異姓兄弟。這一個舉動,讓那些輕視封常清的人雙腿打顫,從此他治軍嚴苛的聲名大作。

高仙芝是個愛才的人,他非但沒有追究封常清的「忘恩負義」,反而選擇了力挺封常清。在他的推薦下,封常清接任了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

天寶十二載,封常清「重走長征路」,獨自率軍越過帕米高原,征服了大勃律,成為繼高仙芝之後安西都護府升起的又一顆將星。

丟城失地,戰神光芒盡失

跟高仙芝、封常清的對手相比,安祿山面對的契丹明顯差了一個檔次,似乎他們二人的含金量更高,對付安祿山應該是「三個手指揀田螺」,十拿九穩。

唐玄宗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做出了兩個重大決定,一口氣將兩大戰神都推向了前沿陣地。

封常清以范陽節度使身份奔赴洛陽,在當地募兵構建東都防線。高仙芝率領飛騎、彍騎、從朔方、河西、隴右抽調的兵馬,以及新招募的關輔士卒,合計五萬人奔赴陝州,構建第二道防線。

臨出征前,封常清拍著胸脯對唐玄宗說:「我一定會將安祿山的首級獻給陛下。」

唐玄宗很激動,陰霾一掃而空。然而,唐玄宗的這份好心情才維持了幾天,就被封常清一連串的敗績擊得粉碎。

「陷滎陽,入罌子谷,先驅至葵園……常清不能御,退入上東門,戰不利。賊鼓而進,劫官吏。再戰於都亭驛,又不勝;引兵守宣仁門,復敗。乃自提象門出,伐大木塞道以殿,至谷水,西奔陝。」

才六天時間,封常清的6萬大軍一敗再敗,洛陽丟了,唐軍潰逃至陝州。

封常清將恐懼的氣氛帶給了鎮守在這裡的高仙芝:「賊銳甚,難與爭鋒。潼關無兵,一夫奔突則京師危,不如急守潼關。」

高仙芝被嚇壞了,「山地之王」立刻變身「逃跑之王」,他下令打開倉庫,任由士兵們分光財物,帶不走的就放火燒光,然後與封常清一起逃往潼關。

「乃開太原倉,悉以所有賜士卒,焚其餘,引兵趨潼關。會賊至,甲仗資糧委於道,彌數百里。」

叛軍一路追擊,唐軍丟棄的糧草輜重、兵器甲杖塞滿數百里的道路。

兩大將星,一個被被揍得鼻青臉腫,連安祿山的面都沒碰到就狼狽逃竄,另一個更水,連出拳的勇氣都沒有。

可是後人卻從來沒有譏諷他們的懦弱,都一致認為:保存有限實力,守住潼關天險,是最理智,且唯一可行的方案。在戰略選擇面前,丟城失地已經不再重要了。

事實上,二人並沒有一瀉千里,撤回到潼關後,他們迅速修葺戰局、布置防務、整頓軍心,終於在這裡打退了追兵的攻擊,實現了阻敵於關外的戰略構想。

小人挑唆,柱石含恨九泉

問題是,這個戰略轉變是高仙芝和封常清兩個人決定的,而不是唐玄宗拍板的,李老闆還沉浸在將安祿山「首懸於闕下」的夢幻之中呢。

誰能受得了這麼大反差?唐玄宗小瘋狂了一下,他下旨將封常清剝成了一介布衣,在軍中戴罪立功。

如果到此為止,唐玄宗平靜地接受這一切,讓二人死守潼關,安祿山還真的有可能被逼得撞牆。很可惜,有個人給李老闆注射了一劑「狂躁劑」。

此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宦官、監軍邊令誠,他在唐玄宗面前擺了二人一刀。

邊令誠為何要跟高仙芝、封常清過不去呢?《舊唐書》說邊令誠想插手軍務,卻被二人否決;《新唐書》說邊令誠有私事請託,高仙芝沒答應。

要說小人得罪不起呢,邊令誠竟然因為私怨,不惜拆了大唐的門戶,他狀告封常清漲敵人士氣動搖我軍心,高仙芝怯戰棄地,又貪污軍餉物資。

唐玄宗勃然大怒,當即下旨,軍前戰將,由邊令誠執行。

可是一個令大唐帝國永遠銘記的日子。

那一天,封常清很平靜,他留下兩段遺言:「敗軍之將我早就該死了,之所以沒有死在陣前,是擔心戮於賊手,實在有損三軍士氣,如今被殺死得其所。我曾經三次呈表求見皇帝,都沒被召見,我有一封遺書請轉交皇帝,希望陛下千萬不要再輕視安賊。」

說罷,封常清遞交了那份催人淚下的遺表,而後引頸就戮。

高仙芝做夢也想不到,他竟然會被當作貪污犯處死:「我丟失陝州罪有應得,但如果說我剋扣軍餉、貪生怕死,那是汙衊。三軍將士們,你們說句公道話,如果我有罪你就說有,如果我無罪,你們就替我喊一聲冤。」

三軍將士群情激奮,齊聲高呼「冤枉」。

然而,將士們的呼聲改變不了高仙芝的命運,他看著封常清的屍體悽然一笑:「封二啊封二,你是我一手提拔的,今天我們又一起赴死,這難道不是命嗎?」

就這樣,唐玄宗一日之內推到了大唐帝國的兩大柱石,也給自己挖了個墳。

英雄悲情,戰前就已註定

這場悲劇表面上看是小人的挑唆,其實邊令誠的作用並不大,他們二人的下場在戰前就已經註定了。

封常清對困難預估不足

在華清池詔對時封常清說了大話,可到了洛陽後他才發現自己輕率了,安祿山的戰鬥力遠超他的想像力,而他新招募的士兵都是一群烏合之眾,且根本沒有時間訓練。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封常清是趕著一群羊跟狼戰鬥。

另外封常清的防守顯得雜亂無章,在漫長的黃河線上,僅僅毀了一座河陽橋,而不是構建防禦工事,甚至連虎牢關、滎陽、洛口、回洛城這些戰略要地沒有利用。

安祿山從過皇河到攻陷洛陽,才用了六天時間,城頭放幾個打更的大爺都不至於如此。因此客觀講,封常清確實負有很大的責任,他也承認,自己死得並不算冤。

高仙芝早年曾經留下劣跡

說高仙芝貪污很難讓人信服,那時候倉庫里的東西根本拿不走,還需要貪嗎?可問題是,高仙芝的貪名早就世人皆知,由不得唐玄宗不信。

跟封常清的廉潔不同,高仙芝生性貪財,當年他背信棄義攻打石國,目的就是為了霸占人家的財寶:「獲石國大塊瑟瑟十餘石、真金五六馲駝、名馬寶玉稱是。」

不過高仙芝有一個優點,不吃獨食,只要有人求他,他很康概,捨得與人分享,因此他雖然大發其財,但卻安然無恙。

他的這些劣跡唐玄宗能不知道嗎?這個時候貪名的毒性終於發作了。

高、封二人不能人盡其才

其實在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人的任務分配上存在很大問題,唐玄宗有用人不明之嫌。

二人雖然都是安西名將,但客觀講,論軍事才華,封常清遠不及高仙芝,而運籌帷幄的能力,封常清又在高仙芝之上。

但唐玄宗卻將封常清推上了一線,將高仙芝留在了二線,這不是用反了嗎?

另外,二人共同的特長是長途奔襲,主動進攻,對安祿山卻是防守戰。很明顯,他們二人都不適應這種戰術的轉變。

唐玄宗的心態崩了

這一點最要命,您仔細玩味一下邊令誠的話,真的有殺傷力嗎?絲毫沒有,這些事唐玄宗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經處理過了封常清。

按照以往的風格,只要不涉及謀反,唐玄宗根本不會揪住這些小事不放,這會兒他為何被邊令誠牽著鼻子走了呢?

原因就一個,唐玄宗此時的心態已經崩了,人瘋了,不能按常理出牌了。

唐玄宗當了45年的皇帝,創造了開元盛世,多麼自負的一個皇帝。那麼多人告訴他安祿山要反,他就是不信,甚至安祿山已經起兵的消息傳來,他依然不相信。

此刻被狠狠地抽了耳光,這個臉他實在丟不起。那怎麼辦?找回顏面唄。怎麼找?趕緊滅了安祿山才能重新樹立起他光輝的形象。

因此,唐玄宗絕不容許半點延緩,否則就會被視為戳他的臉、掀他的底褲。這就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悲劇的根本原因,也是後來哥舒翰痛失好局的原因。

催人淚下的《封常清謝死表聞》

故事講完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有必要將封常清臨死前的那份遺表,摘錄幾段給大家:

「……臣之此來,非求苟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
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於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
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死也要做「聖朝之鬼」,用自己的魂魄「結草銜環」以報國,我封常清無論是生是死,都以「平賊寇、酬國恩」為己任,沒有悲情、沒有怨念,只願看到「社稷復安」

李隆基啊,你掉眼淚了沒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a703574a79277ac83cb1373f761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