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波折,晶片行業最大規模IPO即將誕生

2023-08-25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幾經波折,晶片行業最大規模IPO即將誕生

今年的全球最大IPO,極有可能在下個月誕生。

晶片設計巨頭ARM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文件,申請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ARM」。

雖然招股書中未披露估值、IPO定價和上市規模,不過市場預計ARM總市值接近700億美元,不僅是今年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IPO,也有望成為科技史上第三大規模的IPO,僅次於阿里巴巴和Meta。

作為軟銀旗下的公司,ARM這幾年的命運頗為動盪,幾年前荷包漸癟的孫正義一度計劃將ARM賣給英偉達,但是交易失敗;隨後又謀求推動ARM在英美雙地上市,卻因英國政壇動盪而作罷。

如今ARM距離在美上市只差臨門一腳,孫正義這幾年走背字的投資生涯也要時來運轉了。

一波三折

ARM的主要業務是設計、開發和授權CPU產品及相關技術,依靠授權晶片架構的知識產品(IP)來獲得授權費和版稅,本身不是晶片製造商。

這家公司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1998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開上市。2016年軟銀集團看上了這家晶片公司,孫正義以32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ARM完成了私有化退市。

但是隨後幾年,軟銀集團自己的日子過得並不順遂,通過旗下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進行的好幾筆投資都估值暴跌,比如Uber和Wework,導致2020財年營業虧損達到創紀錄的1.4萬億日元。

無奈之下孫正義只得打起了ARM的主意,準備將其賣出,不過能夠吞下如此大體量企業的買家不多,最終只有英偉達願意出手,計劃以400億美元買下ARM,成為全球晶片行業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

但是其他晶片公司自然不希望英偉達吞下ARM一家獨大,再加上來自監管機構的阻力,所以2022年2月,英偉達收購ARM的計劃徹底宣告失敗,軟銀只得尋求推動ARM再次上市。

一開始軟銀的計劃是讓ARM再次實現英美兩地雙重上市,但是過去兩年英國脫歐加上疫情的影響,讓ARM不得不放棄英國,改為單獨在美國上市。

不過今年以來,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經歷了寒冬,ARM的估值也有所下降,不及軟銀此前的預期,但即便如此,超過600億美元的估值也是近年來少有的規模了。

如果9月ARM順利登陸納斯達克,不僅軟銀集團可以時來運轉,孫正義到手一大筆錢彌補此前投資的虧損,處在寒冬中的全球IPO市場也能迎來一次提振。

前路漫漫

在晶片設計領域,ARM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基本上作為地球人只要你用智慧型手機,就和ARM有聯繫,全球70%的人都在使用基於ARM的產品,它們的節能CPU驅動了地球上99%的智慧型手機。

除了智慧型手機,ARM的CPU還驅動著電腦、汽車、智能手錶、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設備中的嵌入式作業系統。

2023財年,有超過260家公司使用了基於ARM的晶片,包括我們熟知的亞馬遜、Alphabet、AMD、英特爾、英偉達、高通、三星電子等等。

人工智慧賽道的火熱,對ARM來說是新一波紅利。在招股書中ARM明確表示,隨著世界越來越多地轉向支持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的計算,自己將成為這一轉變的核心,因為CPU在所有人工智慧系統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眼下對於ARM來說,不確定性依然有很多。首先就是利潤的下滑,受困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跌,2023財年ARM的營收也出現了下滑。

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財季,ARM季度營收同比下降了2.5%至6.75億美元,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2.25億美元下降至1.05億美元。

另一個不確定性是來自免費開源指令集架構RISC-V的競爭。ARM靠專利授權獲利,由於收費的合理性問題,ARM和大客戶高通之間曾在2022年8月對簿公堂,高通不滿ARM的定價模式。

而RISC-V主打免費,所以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轉向這一架構,高通就在不久前聯合了博世、英飛凌、恩智浦等晶片企業,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加速基於RISC-V開源架構的產品開發。

對於中國晶片企業來說,採用開源的RISC-V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避免了卡脖子的風險,所以很多國產晶片熱衷於RISC-V。2022年,全球RISC-V晶片的出貨量超過100億顆,其中半數是中國市場貢獻的。

而中國是ARM的最大市場,2023財年中國大陸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25%。如果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轉向RISC-V,對ARM來說也將影響其盈利情況。

所以成功IPO雖然對於軟銀集團來說,能夠極大緩解財務壓力,不過對於ARM本身的業務發展來說,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a6f711c8b3209f2c07ed2b8ae6ab6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