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雲龍是誰?
現在還這麼問似乎有點兒out了。
就在幾個月前,和他相關的關鍵詞大概有這麼幾個:聲入人心、音樂劇王子、「雙雲」、光頭強、表情包。
單看這幾個完全不搭嘎的詞,當初真有些糊塗,難道是傳說中的「這位帥鍋有兩幅面孔」?
這之後,隨著《聲入人心》的火爆,短短几個月,看鄭雲龍上熱搜,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最近,《聲入人心》即將要迎來第二季了。回想第一季,我仍然覺得鄭雲龍最有趣。
第一眼看見鄭雲龍,很多姑娘都為他的顏著魔。第二眼再看鄭雲龍,只能說上了迷他的道,真值。
舞台上的他,王者范兒十足,即使沒有多餘的言辭和動作,只是站在原地安靜地唱首歌,他的眼神已經傳達出了所有的情緒。
高昂的聲色里,有激情和熱烈;舒緩的音調里,有柔情與溫暖。
聽他唱《心臟》,有種自己的心臟跟著不淡定的感覺;聽他唱《慢慢喜歡你》,只覺得內心也在慢慢融化。
身高187cm的鄭雲龍,穿什麼都有模樣。正式場合的西裝、皮衣,顯得紳士又貴氣。
私服穿起來也能一不小心成為焦點。
一件樣式簡單的短款棉襖+寬鬆運動褲+運動鞋,再配上中分頭,有種80年代「港星」的既視感。套用一句小品詞:愁他一眼,就被他帥得渾身發抖。
你可能以為像這種高冷男神,是屬於不肯輕易賣萌的那一款,然而事實上,自拍一張光頭強本強不過是毛毛雨洒洒水啦。
唱到動情時,放任表情奉獻幾組表情包也是沒問題的啦。反正五官閒著也是閒著,動動更健康嘛。
於是就有了鄭雲龍版憨豆、鄭雲龍版金館長、鄭雲龍版姚明,搞怪自拍放飛自我到認不出,這還是場上眼藏柔波的王子嗎。
熟悉鄭雲龍的都知道,他是一名音樂劇演員,場上的他全心全意屬於舞台。
如果一個挑眉,一個咧嘴,能夠表現人物的特點或是他全情投入後的無知無覺,那麼他不在乎貢獻多少表情包。
因為身為表演者或歌者,從站在台上的那刻起,就已經完全交出了自己,一切以表演效果為先。
舞台上的他魅力四射,無論是遊刃有餘的表演,還是聲入人心的演唱,他一貫追求盡善盡美。
舞台下的他幽默有趣,是個自信陽光的大男孩兒。
當這兩面結合一身時,他一半是王子,一半是笑星。喜歡高雅的人,覺得他賣個萌也蠻有意思。喜歡貼地氣的人,覺得坐在劇場看一場音樂劇也挺享受。
就這樣,不單調的鄭雲龍,正被各種各樣的人關注並喜歡著。
與鄭雲龍有關的熱搜,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心疼鄭雲龍#,當時這條熱搜持續多時不下。鄭雲龍也在他的微博寫道:嗶嗶,嗶嗶嗶,別問了,播不了。
了解之下,是因為鄭雲龍主演的音樂劇《謀殺歌謠》在大麥網上的票價最低為380元,最高為880元。
而就在去年,上海站的最高票價也只有260元。相比一下,北京站如此坑人的票價,不禁引起譁然。
音樂劇一直以來凝聚著鄭雲龍幾乎全部的心血,甚至他參加《聲入人心》的初衷也是為了能讓更多人對音樂劇產生熱情。
他所學的專業是北京舞蹈學院的音樂劇專業,小時候為了治駝背,他和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不是那種從小參加比賽,拿獎拿到手軟的學霸,但是那顆愛舞台的心,絲毫沒變過。
他說自己之所以報考音樂劇專業,是因為覺得純表演類的和純音樂類的比較單一,而音樂劇更加綜合,能多學點兒東西。
可見是求知慾促成了他和音樂劇的相識,並且追求全面的想法也助了一臂之力。
順利考入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專業以後,挑戰才剛剛開始。沒有舞蹈功底和表演不夠出色,成了鄭雲龍的老大難問題。
一個老大難就夠折磨人了,他一下有兩個,還都是致命傷。音樂劇專業的兩大支柱——舞蹈和表演,無異於擋在面前的攔路虎。那陣子他經常挨罵,挨罵也要忍著,誰讓自己什麼都不擅長。
那段經歷是他剛接觸音樂劇時期的低谷,他沒想到低谷來的這麼快。儘管現實的打擊很殘酷,但是站在低谷的人,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上,他也因此進入到拚命練習的循環期。
成功沒有捷徑,除了努力練,還是努力練。只有當你練就成一個更完美的自己時,才不會辜負突然降臨的機會。在機會沒來之前,你要做的就只是自我的積累和沉澱。
大四那年,鄭雲龍主演了人生第一部音樂劇《納斯爾丁·阿凡提》。本以為好不容易等來的機會,終於能讓他大放異彩了。結果卻因為演到一半突然失聲,被臨時換下了場。
倍受打擊的他,對舞台產生了自卑和恐懼,躲在角落裡不敢再上台。是班主任肖傑老師的一句話,讓他絕處逢生,「出什麼事我扛著,但你今天不敢上台,你就別干這行了。」
所以鄭雲龍日後才會在微博里寫,「6年後,我一樣哭泣地看著您跟您說,我不會再丟您的臉,我要一直勇敢地幹下去。」
六年前,肖老師於他而來是恩人。六年後,則是他報恩的時候。
對鄭雲龍而言,每一次登台演出都是鄭重的,是自帶儀式感的。
為了演好畢業大戲《吉屋出租》,他專門找人幫忙織了一頂和原版一模一樣的帽子,後來又特意找來黃色的背心;
為了能實現心中的音樂劇演員夢,他瞞著家裡辭了職,進入松雷音樂劇團,跟著劇團在全國巡演。《愛上鄧麗君》、《啊!鼓嶺》里都有他的身影;
為了在音樂劇演出上有所突破,他選擇去上海重新開始。在參與《變身怪醫》的過程中,他說「這是人生特別大的轉折」。因為他可以重新開始充電,以此來磨鍊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他對音樂劇的堅持和痴心,使他站在音樂劇的舞台上時,是如此自信,氣場強大。
只要是面對音樂劇,他從來是一絲不苟。一般情況下,每排一部劇大約要用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
演出前需要閱讀相關資料,包括原著、劇本、人物大綱,然後再融入自己的感觸進行二度創作。
這一嚴謹的過程,他從未懈怠過,無論是默默無聞的過去,還是一鳴驚人的現在。
如今隨著《聲入人心》的火爆,鄭雲龍也火了。他終於對他深愛的音樂劇有個交待了,至少是目前,屬於他的春天來了。
當然這遠遠不夠,因為他所期盼的,是一個屬於音樂劇的永久的春天。
如果看過去年的《謀殺歌謠》,一定還記得當時觀眾席上有很多空位。
然而時隔一年,今年《謀殺歌謠》的門票一秒鐘售空。這就是差距,這就叫火了。
有人說很多粉絲是奔著鄭雲龍的顏去的,至於音樂劇本身,他們並不關心。但是如果觀眾連去都不去,想要傳播音樂劇更是天方夜譚。
為了顏也好,為了劇也罷,來到現場感受過了,就有愛上音樂劇的可能。所以當下最重要的,是先讓觀眾願意走進去,他們才有可能接受。
可能在這之前,我們比較熟悉的音樂劇譬如:《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還有最近沸騰的《搖滾莫扎特》。
而國內最早的音樂劇,出現在1985年,名叫《搭錯車》,改編自台灣同名電影《搭錯車》。這在當年也是熱點事件,巡演了4年,共計1000多場。
儘管音樂劇也曾豐收過,但是回顧這些年,雖然偶有不錯的反響,卻也終歸是小機率。
直到《聲入人心》開播,隨著鄭雲龍的話題度和影響力增大,聽音樂劇的觀眾才漸漸多了起來。
《吉屋出租》的選段《I』ll cover you》,在芒果TV的點擊量高達7.8億次。《變身怪醫》里的選段也讓觀眾大呼過癮。
據了解,在今年的藝考中,報考音樂劇專業的人數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見,這些改變和《聲入人心》、和鄭雲龍自身的號召力分不開。
然而亦如他所言,「我一個人努力也沒有用,需要所有音樂劇人為此而努力,我相信音樂劇會越來越好。」只有當一個人將某件事融入生命時,才有可能「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鄭雲龍這個名字,現在對你來說還很陌生,那麼你可以安排上了解了解他。
如果看完這些,你覺得還不過癮,那你不妨去看看他的表演,去聽聽他的歌。
我相信到時候你一定會說,「吸一口鄭雲龍,真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