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
最近看到一個數據,說英國有75%的父母因為工作太忙,晚上沒有時間和孩子們交流,很多孩子被放到託管中心照顧。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微博,一位00後小朋友給自己爸爸的領導寫信,希望可以用888元買爸爸一天的陪伴,字裡行間透露著經常見不到爸爸的心酸。
忙是現在大家普遍的認知,為什麼忙?
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覺得自己每天有很多事情,工作總是做不完,家務總是有一堆,錢好像永遠也不夠花!更重要的是,這麼忙好像也並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改善多少,還是一如既往的亂糟糟,甚至有時候因為這種糟糕境況而莫名脾氣暴躁,甩臉色給自己親近的人,跟家人的相處時間也越來越少。
為什麼別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遊刃有餘,而你卻忙得像陀螺?那是因為,你把生活變得複雜了。有一種「極簡生活」理論,分享給大家。接觸到極簡理念後,我的生活開始發生奇蹟般的改變。與一年前相比,工作、處理家務效率都提升了很多,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關注自己、關注家人,生活有了更多的鮮活,而且正在向著更為鮮活的方向發展。
首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最大的,尚未實現的願望是什麼?
然後再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個願望尚未實現,是什麼阻擋了你?
你是不是發現,不管什麼原因,都可以總結成三個詞:時間、金錢、精力。
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論為了購買某些物品而努力賺錢還是清潔並整理他們,我們所擁有的物品都在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當我們我們選擇極簡,減少擁有的物品,就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更多的金錢:由於購買更少的物品,我們支出自然減少。
更為慷慨:以一種獲取更少,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機會為我們關心的事物提供更好的財力支撐。想一想,當手裡有閒余資金的時候,你是不是更願意去做公益?
更少焦慮: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在競爭我們的關注度,不管是頻繁推送的信息,還是商場裡層出不窮的打折標籤,你總是擔心自己錯過最大的折扣,錯過重要的信息,但實際上呢?
擁有更高品質的東西:花費在過多物品上的金錢變少了,我們就有更多的金錢支配在高品質的物品上,減少擔心享受高品質物品而需要負債的擔憂。
為孩子們樹立更好的榜樣:孩子們最想從家長嘴裡聽到的3個字一定是「我愛你」,而不是「……大減價」 「……真煩啊」之類,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教給孩子們一種真正有益的思維模式。
更多滿足感:當我們缺少某種物品時,這種表面上的缺乏感使我們感到不快,然而,擁有物質永遠不會滿足我們內心的全部慾望,就好像擁有一雙新鞋子就必須要擁有一件新裙子……當我們實踐極簡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多在考慮,如何用這一雙鞋子和已有的服飾穿搭的更有感覺,穿搭出更多風格,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滿足的探索。
首要要認知,極簡不是放棄一切!很多人認為極簡就要像日劇《我的家中空無一物》一樣,最好能夠家中什麼都不存在,這是對極簡的極大誤解,極簡是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來專注於某些你想做的和你關注的事情上。這些事情也正是你可以實踐極簡生活方式成功的關鍵,比如你想和家人共度晚間時光而不是忙著收拾房間;你想讓自己不必那麼忙碌。極簡的前提是不影響自己的生活,在必要的生活需求下提升物品的使用價值。
極簡同時也是在對原生家庭帶來的習慣的一種審視,通過這個過程來保留自己想要的,摒棄自己討厭的印記。
其次,極簡不是整理物品而已。極簡是認識自己的過程,就好像衣物,看上去好像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但事實上他們所起的作用遠遠不止是保暖,衣物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改變了世界對我們的看法。相比較邋遢,缺乏自己風格,滿身廉價感的人而言,乾淨、有自己風格、講究品質的人會得到好感和更多的機會。
極簡,從最簡單處著手就可以了。先扔掉那些沒用的東西,處理東西的意思是,現在就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不要優柔寡斷,一旦決定要丟棄什麼東西,就不要後悔;
從家中活動最頻繁的地方開始,比如客廳、臥室、浴室尋找那些你不止一件的東西,然後只留下一件;
那些曾經有用,曾經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並不代表永遠都有用,紙質的物品長時間久放會積灰,占據家中空間而且對不利於家人健康,可以選擇數字化保存;
明確每樣東西的固定位置,做到一目了然,把使用頻率高的東西收在一起,儘量少用收納工具;
桌子和沙發上不要放東西,把「不想看到」和「不想讓別人可看到」的東西藏起來 ,家中物品的商標越少越好;
能在5分鐘內解決的事情,就立刻動手做「想到之後立刻實踐」,提前想好下一步要做什麼;
除了清理雜物,阻止那些不喜歡的,沒用的或者既不喜歡又沒用的東西進入你的家門。真正購物之前,請一定要等一等,如果過了一兩個星期,你還想要這樣的東西,那可能才是真正下手的時機。
如何帶家人一起極簡?
我們總是更容易看到別人的雜物,而不是自己的,未經同意就將極簡主義強加給他人,並處理掉他們的物品,夫妻之間很少會對所有的事情都持有100%一致的意見,所以溝通很重要,同時關注自身也很重要,我們應該先關注將自己的物品極簡化,再對家人,甚至是家庭共有財產進行極簡化。
很多媽媽們覺得家裡有寶寶,就不存在極簡這種生活方式,如果家中有小寶寶,重要的一步是如何將極簡主義引入他們的生活。不把偽選擇和豐富物質的虛假力量擺在他們面前,這樣我們就能延展和保護他們的童年。
在要求孩子們做到極簡之前,自己要做到榜樣,如果你買了一條裙子,一年中只穿了一次,又怎麼能要求孩子們放棄他們臨時起意購買玩具呢?
針對年幼的孩子們,孩子們可能從來都沒有聽過「極簡主義」,更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慢慢嘗試:
一、 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極簡主義,向他們解釋,為什麼家人會選擇這種「擁有更少」的生活方式。
二、 聆聽孩子們的問題和顧慮,儘可能給出答案,向他們保證,這種方式並不是再也不買東西,而是購物時會做更為周全的考慮。
三、 當孩子對極簡主義有略微理解時,和他們一起找出最容易被處理的物品,比如不再玩的物品、不再閱讀的書籍……他們很快會發現,沒有這些東西,他們的生活也不受影響。
四、 設置邊界,與孩子們溝通,比如告訴他你擁有的玩具只能裝滿一個柜子,所以要認真選擇玩具,選擇那些你真正喜歡的,購買玩具時,可以問問他「你的玩具櫃空間有點小哦,如果你把它帶回去,就要放棄一位小夥伴,你確定要帶他回去嗎?」所有的類別都應該有一個邊界,這樣孩子們就會對自己的物品數量保持警惕,慎重選擇想要的物品。當然,要保留允許他自行選擇保留什麼,拿走什麼的權利。
五、 當你的孩子們學會有效地應用邊界時,應該鼓勵或者獎勵他們,給予他們正面反饋,比如有趣的家庭體驗、或是周末去周邊城市來一趟短途旅行……
學齡前的兒童正是容易有牴觸心理的年齡,他們更願意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聽從父母的建議。這個年齡的孩子們更傾向於與同齡人保持一致來尋找認同感,廣告商也努力通過營銷激發他們的購物慾,試圖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變成他們的忠實消費者。
學齡後的孩子們都願意找到改變世界的一項事業,孩子們的這些理想主義是培養他們極簡主義的好幫手,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更大的理想,而不單單是購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
當他們擁有理想的時候,我們鼓勵他們自己為理想付費,比如想要擁有一套高價值的樂高,就可以鼓勵他用自己的儲蓄或自己賺錢來購買,這將會在他們的心中創造出很強的擁有感和物品珍貴感。
網絡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營銷永遠不會消失,我們不能因為不想讓孩子臨時起意購買物品就永遠不讓他看廣告,這也根本不現實,可以和他們一起探討廣告,幫助孩子們讀懂廣告背後的秘密——他們想通過這個廣告向你推銷什麼?你覺得你有需要嗎?為什麼?你現有的物品里有沒有類似的功能?……
寒暑假可以適當帶他們去不發達的地方看看,這將會對他們不珍惜物品、經常性臨時起意購買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培養孩子們極簡生活方式的過程中,既要有耐心也要有恆心,培養孩子們極簡的最初和最終目的都是孩子們認識到「當我們不再認為抓緊就是占有,不把物質簡單地等同於幸福時,也就更容易抓住生活的小確幸。」脫離物質綁架,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