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力:突出重點 把握關鍵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金融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力:突出重點 把握關鍵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會議要求,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新一年經濟發展的「衝鋒號」,會議為金融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而言,會議明確指出,「落實金融體制改革」「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等。

紮實做好經濟工作的金融著力點

按照會議部署,2024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

在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方面,會議指出,要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其中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郵儲銀行(601658.SH)研究員婁飛鵬分析認為:「落實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包括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現代金融產品服務體系等,旨在加快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頂層設計已經完成,部分已經落實,部分繼續落實,所以會議強調『落實』。」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認為,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二是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三是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四是金融機構改革,包括政策性銀行改革、大型銀行改革、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等;五是資本市場改革。」

在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方面,會議指出,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此前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此次會議明確了防範化解風險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房地產、地方債、少數金融機構,對金融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光大銀行(601818.SH)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認為。

「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一個重點領域,做好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化解,不僅有助於其本身發展,而且對整個金融體系穩定,增強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等都有重要意義。」婁飛鵬表示,「為此,中小金融機構需要堅守自身定位,完善公司治理,發揮自身體制機制靈活的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個別高風險金融機構,需要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平穩有序化解風險,該退出的及時退出。」

高質量金融賦能重點領域建設

記者注意到,從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強調要加強金融對重點領域的支持。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婁飛鵬表示:「金融需要圍繞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做好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宜的金融環境,推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貨幣政策圍繞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創新完善政策工具箱,在保持總量適宜的同時為重點領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董希淼表示:「根據會議的部署,2024年貨幣政策應在保持穩健基調的同時加大實施力度,更具前瞻性、有效性、精準性。第一,要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力度,前瞻性地進行預調、微調,助力宏觀經濟熨平周期波動和外在衝擊;第二,適時實施降准降息,在總量上保障流動性更加充裕,在價格上適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第三,運用好存量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創設新的工具,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

「穩健貨幣政策有望繼續偏積極,但強調政策協同,精準有效,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預計社融、M2(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速有望繼續略高於名義經濟增速。貨幣政策工具方面,預計未來穩健貨幣政策將綜合運用降准、結構工具、降息、改革手段,繼續為經濟恢復提供有力支持。精準有力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製造業、科創企業、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及房地產、三大工程都將成為金融重點支持領域。」周茂華表示。

接下來,周茂華分析認為:「內需恢復、預期改善,就是要激發微觀主體活力,讓消費與投資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就業持續改善;同時,政策需要注重風險防範,兼顧內外均衡,持續加大薄弱環節與重點新興領域支持。」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內涵。

建設金融強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周茂華表示:「未來我國需要持續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深化金融改革與開放,增加金融服務優質供給,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強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