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入侵中國百年,繁衍之處幾成死亡之水,為何現在看不到了?

2024-09-18     常高俊April

外來物種的侵襲,猶如一場悄無聲息的生態風暴,席捲全球每一個角落,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棘手難題。每年,巨額的資源與資金如潮水般湧向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為抵禦那些搭乘現代交通的便車,跨越千山萬水,在他鄉肆意蔓延的「不速之客」。中國應對水葫蘆入侵的歷程,便是這場戰役中一個深刻而鮮明的縮影。

水葫蘆,以鳳眼藍之名,若非其霸道行徑,單論其姿色,實為水上一抹不可多得的清雅。它偏愛陽光與溫潤的懷抱,生命力之頑強,即便是高寒之地,海拔千五之巔的池塘溝壑,亦能見其悠然自得。然而,這源自南美巴西的異域來客,其命運軌跡卻因一次偶然的邂逅而徹底改寫。美國探險家的好奇之心,將它從熱帶雨林帶到了世界的舞台,其絢麗的紫冠在1844年的博覽會上大放異彩,被譽為「淡紫色光環下的世界瑰寶」,一時間風靡全球,成為植物界的寵兒。

然而,這朵看似溫柔的「紫色玫瑰」,實則暗藏鋒芒。其驚人的繁殖能力,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占領了一個又一個水域,對原生生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在美國,它雖未釀成大禍,但在其故鄉巴西,卻因天敵的制衡而得以平衡共生。反觀中國,自1901年起,水葫蘆作為觀賞之寵踏入國門,繼而又因飼料之利被廣植於各地。不料,這一外來之客竟悄然逃逸,於野外肆意繁衍,終成泛濫之勢,長江、黃河乃至華南水鄉,皆難逃其綠色「魔掌」。

水葫蘆的肆虐,不僅阻塞了水道,威脅航運安全,更擠占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破壞了水體生態平衡。其身影所至,萬物失色,生態之殤,觸目驚心。因此,水葫蘆之名,赫然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成為生態治理中的一塊硬骨頭。

面對此景,中國上下齊心,共謀對策。從最初的人工打撈,到機械剿滅、化學防治的輪番上陣,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對這場生態保衛戰的全力以赴。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生物防治的新思路如春風化雨,利用天敵與病原體,以自然之力克制自然之患,展現出生態智慧的獨特魅力。同時,加強水域管理,構建監測體系,提升公眾意識,多管齊下,共同織就了一張嚴密的防護網。

而今,雖水葫蘆之患已大為緩解,但警鐘長鳴,不容絲毫懈怠。生態之戰,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恆,不斷創新。唯有如此,方能守護好這片碧水藍天,讓自然之美得以永續傳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67d50cef5072ed00cd704aa927cff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