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痛批清華小學生研究蘇軾造假:殘害孩子的扭曲

2019-07-26   Artistchain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北京大學人力資本與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沈艷 來源北京大學國家發展學院官方網站

北京某知名小學推送的以蘇軾為主題的研究報告刷了朋友圈、還被一些媒體公眾號轉載。這些小學生所在的班級有一個口號,「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而看完文章和該公眾號列出的學生的「小課題」後,我的憂慮早就超過了欣喜。

……

(一)

這是六年級孩子的推送。經過了解得知,這個班級的家長不少畢業於國內一所知名大學;而這些研究報告是國慶假期作業的一部分。國慶加中秋,滿打滿算是八天。孩子的年齡,大抵在 11-12 歲之間。這八天時間 40 多個孩子一共完成了 23 份研究報告。國慶中秋雙節,按說孩子和家長都應該休息,不過這數字本身並不能說明問題。就好像八年級女兒的暑假作業中有一項叫做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於是我們去了圓明園,她驚喜地發現荷葉的莖的布局就是最簡單的分形。所以,在玩耍中完成孩子願意探索和發現的有趣話題、培養研究能力,很可能是老師的初衷,也無可厚非。

那麼這些小學生遇見蘇軾時,都完成了什麼樣的探索呢?我先看起題目:《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及蘇軾的影響力》……小學生的論文題目都如此老氣橫秋嗎?我心裡一緊。大數據……就是成年人,大抵也不太能說清楚究竟什麼是「大數據」、大數據有什麼用處、該怎麼用、有什麼要注意的問題吧十一、二歲的孩子就要給我們展示如何大數據來認識蘇軾嗎?題目和孩子年齡之間的巨大反差激起了我的好奇,就來看看這篇《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吧。

這篇報告的作者是五位同學。寫作開篇讀來就有些奇怪,因為說「我」和一位同學找到蘇軾約 25 萬字的詩詞。然後進行了分詞,找出高頻詞……等等!這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將 25 萬字的詩詞做分詞的?用了什麼軟體(或語言)?什麼方法?花了多久?這些文中沒有介紹,而是用「我和爸爸」四個字代替了。「我」是誰?「爸爸」是誰?報告中「爸爸」這個重要角色並沒有作為報告的合作者出現、文末也沒有對「爸爸」表示感謝。另外,為什麼要用大數據來研究蘇軾?其他工具和方法都不行嗎?大數據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新觀點?文章沒有介紹。

研究回答了什麼問題?小作者大抵問的是:「歸來」這個詞出現了 157 次,是蘇軾詩詞中出現最多的詞,蘇軾是到處雲遊嗎?提到「西湖」 92 次、「江南」 84 次,這麼多頻次是不是和他的人生經歷相關?……可是,這些問題為什麼需要回答?為什麼需要用「大數據」回答?只要讀一讀蘇軾生平,或者經典作品如林語堂《蘇東坡傳》,答案並不難找到吧?

還是看看研究過程吧。孩子們開會,分工、確定主題。然後查找資料。先找到兩本工具書,然後「在爸爸的幫助下」,又找了很多其他資料。手工查詢每一卷詩創作的年代和地點、做對照表考察電子書和紙質書的關係,再然後分析統計……翻看之下最主要的印象是,這麼繁複大量的工作,真的可以由幾個孩子在八天內完成?

結論呢?是蘇軾關心民間疾苦,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幽香」。哦,還有意外發現,說,因為「子由」出現的頻次最多,所以發現蘇軾和弟弟子由手足情深!

(二)

這篇報告似乎有了論文的要素,但是讀完卻讓人十分擔憂。首先是關於學養。這裡最主要的問題是,這項研究究竟有多少是孩子們獨立完成的?文中需要用的分詞方法、詞頻統計、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對比等,有多少真的是「我」和同學們獨立做到的?這篇報告中行文中最常出現的是「我和爸爸」,讀來基本是「我」和爸爸兩個人的工作。雖然提及其餘幾位同學的分工,但主要感覺他們是「打醬油」。如果「爸爸」是重要參與者,就應當作為合作者出現;即便不出現,也需要通過致謝,來誠實反映所有人該有的貢獻。另外,從公眾號推送貼出的聊天記錄看,兩位老師顯然在搭建框架和行文的具體過程中有無數參與,但文末並沒有對老師的貢獻表示感謝。

如果這些工作,主要是老師授意、「爸爸」執行(文章貼出的聊天記錄顯示,其他報告也是有「爸爸」是一直參與的),那麼目前的署名就是教十多歲的孩子從小養成將別人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來報告的習慣。如果有孩子將來真以學術為業,無論他們多麼有才華,單單將別人的工作別人的貢獻寫成自己的,就足以斷送他們的學術生命

其次,帶領孩子們做研究是一件很創新的嘗試。老師們是怎麼看待什麼是研究的?從聊天截圖看,老師們確實犧牲了假期休息,花了不少精力指導孩子們。老師對於如何查找資料是有建議的,「你們先按照這幾個板塊去梳理找材料,特別好找,百度都有」。對於如何研究的建議是,「然後再往一起捏合,用自己的語言來評論一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天性喜歡探索,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們,寫出了有模有樣的報告,但除了覺得他們會用大數據很厲害之外,並不清楚他們回答了什麼有趣的問題。為炫技而研究、為完成任務而研究,是很多研究的通病。難道十一二歲的孩子,也要從小學會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相信研究就是去從百度這類搜尋引擎查找二手資料、再捏合在一起嗎?

(三)

一邊讀我一邊想,這是十一二歲的孩子。這是花骨朵的年紀。在這些研究中孩子們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的熱情應當得到保護和認可。可是,誰來保護他們的童真、他們的創造力?忽視教育規律,小學階段就大範圍推進課題研究,會有什麼後果?

首先要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在這個年紀,國慶中秋雙節,他們不該跟著父母一起、和小夥伴一起出去遊玩嗎?不該奔跑、歡笑、出汗嗎?公眾號介紹,孩子們「自願」結成研究小組,加班加點工作呀。文末的花絮,還有寫到崩潰的十一稿 word 文檔的圖樣。圖片中那些聚精會神的孩子,在我眼中就是縮小版的大人。三張照片中,每張都有戴眼鏡的孩子。八個孩子的身影里,有四位是戴了眼鏡的(當然有一個孩子可能出現在兩張照片中)。在另一篇介紹小課題的推送中,一共列了四十多個課題。可以想見,這些孩子將會長期需要「做研究」,他們將頻繁使用電腦和手機。因此,近視低齡化、頸椎病腰椎病低齡化應該是自然後果。

其次,用科研能力評估小學階段的孩子,只怕對不少孩子的心靈健康也是弊遠大於利。沒有什麼比研究更需要以興趣為導向、更不能強求的了。而顯然,做研究雖然看起來高大上,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都適合做的事。「因材施教」,首先需要學校和老師能夠放下成見、先認真發現自己手裡的孩子究竟是何種「材」。據說愛因斯坦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可是如果對一條魚,你評估它是看它爬樹的能力,那麼終其一生,它都會覺得自己愚蠢無比。」小學階段,孩子們正是展露才華和志趣的時候,但是如果孩子的天分在舞蹈、在音樂、在運動,卻不得不天天被逼著做課題,如果報告質量決定了孩子的成績,那麼很可能良好的初衷,帶來了「不會爬樹的魚不是好猴子」的評估錯誤。

第三,產生新的讓家長疲於奔命、也殘害孩子的扭曲。現在這個時代,大城市基礎教育的現狀是,周末不上課外班的孩子已經成為極少數;而對素質教育的追求,逼著家長和老師不得不選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同時抓起來。「中式應試、美式素質」的思路下,孩子們的自主時間已經很少。這種背景下,進一步違背孩子學習基本規律、過早在小學階段引入研究,將導致家長發現,原來掙錢買學區房也是不夠的,還得會寫文章。可是自己沒有那麼精力和能力教孩子寫文章,這可怎麼辦。經濟學基本規律是,有需求就產生供給。家長的焦慮會產生新的培訓需求。如果在小學階段推行大躍進式科研,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新的培訓班教小學生如何寫程序;(此處 JZ 不敢苟同,編程在美國 K11 已經被建議納入了)同時也會出現幫助小學生和中學生寫各科各種主題文章的槍手。這將導致孩子們已經少得可憐的自主時間越來越少,並失去對研究的敬畏與好奇。

(四)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學校、老師的初衷都是好的。各大名校的競爭中,如何可以脫穎而出,學校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據說有家長對學校這些做法提出疑議時,有班主任很冷靜地告訴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想上北清,就得這樣」。但是,如果可以給大學教育者發聲的機會,我想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精通研究的套路、習慣做花拳繡腿的研究,到大學或者成年階段,孩子只怕很難有真實的創新和自己發自內心喜悅的人生。

就具體執行而言,小學階段並非不可以對孩子的研究能力進行培養,但可能更多要從基礎的、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才能做起。比如,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去探討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老師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究竟何為批判性思維,從而學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多角度看同一個問題;在自己著手研究一個問題前,也對前人的工作有充分了解。對於確實學有餘力、家裡父母又可以提供良好條件的孩子,他們可以參與力所能及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必須是自願的。而保證完全自願的方式,就是小學階段不應將孩子研究報告的質量以任何形式計入對學生成績的總體評估中。

紀念蘇東坡,簡簡單單帶著孩子們一起品味幾首美好的詩詞、或者去吃頓東坡肘子是否更有樂趣?但願我們沒有用課題上的大躍進,讓孩子們從小對研究產生錯誤的看法。但願家長老師們,可以靜靜觀察、等待,讓這些種花家的花朵兒,靜靜地、慢慢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