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和尚在廟裡賣咖啡,我蚌埠住了

2023-03-08     廚房人類研究所

原標題:看到和尚在廟裡賣咖啡,我蚌埠住了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寺廟,在不少小夥伴的眼中,是佛門重地,也是戒律森嚴的地方。

然而最近在各個社交平台,一股「寺廟咖啡」的風潮卻悄然蔓延了開來。

人們驚訝地發現,越來越多的寺廟開始「緊跟潮流」,在佛門聖地開起了咖啡廳

比如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龍華寺,就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和咖啡杯:

龍華寺的咖啡設置很簡單,分為拿鐵美式,要喝什麼和服務員說就好。

統一價格25元一杯,在龍華寺吃素麵的地方可以購買。

除了上海的龍華寺,福建的南普陀寺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

比起龍華寺,南普陀寺的咖啡明顯要更有噱頭一些。

從名字上看,冰美式被稱作「一念心」,熱美式被稱為「無掛礙」,冰拿鐵被稱為「平實處」等等。

雖然咱也不知道這些名字跟咖啡有什麼關係,但年輕人可能就愛吃這套吧。

不過說起最出名最牛叉的寺廟咖啡,當屬杭州永福寺的「慈杯咖啡」

這家擁有1600年歷史的寺廟,憑藉著咖啡,一躍成為了杭州當地的「網紅寺廟」

作為最早搞「寺廟咖啡」的寺廟,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早在21年就吸引了眾人的關注。

這個慈杯咖啡的名字就很帶勁,諧音「慈悲」,完美貼合寺廟咖啡的主題。

店裡給咖啡取的名字也和一般寺廟咖啡一樣,走的是文藝風。

比如,拿鐵取名為「停雪」,拿鐵有奶的那一層就挺像雪的。

此外,拿鐵取名叫「富貴」花生拿鐵取名叫「拈花」,起碼兩個名字之間有字讀音相同,也不能說毫無關係。

好吧我已經儘量找補了。

這都是些啥玩意,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起這種文藝范的名字?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慈杯咖啡和別的咖啡相比,有什麼優勢呢?」

在我看來,慈杯咖啡之所以能這麼火,和它們大搞「隨機性」密不可分。

首先,每位購買了咖啡的顧客,都能撕開包裝,收到寺廟的隨機祝福語。

從一夜暴富,到日進斗金,這些祝福語總是能戳中年輕人的心。

可能在別的地方這些祝福語沒啥。

這裡是寺廟,一個求神拜佛的地方,這裡的祝福語就別有一番深意了。

另外,除了包裝的隨機祝福語,你也能在點餐時和服務員說點杯隨緣——它是個盲盒,抽到啥就喝啥,果真很隨緣。

可以說,這些「不確定性」為慈杯咖啡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成為了不少人拍照打卡的動力之一。

後來,慈杯咖啡更是和寺廟的「原住民」小貓咪聯動,成為了一座「貓咖」,更是讓這家寺廟咖啡徹底出圈,成為了杭州著名的打卡點。

不難看出,「寺廟咖啡」之所以能越來越受歡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反差」

古色古香的寺廟和咖啡店,怎麼都沒法把二者聯繫到一起。

再配合良好的運營,火起來就不難理解了。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

為什麼寺廟要開始賣咖啡呢?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畢竟即使是寺廟,它都要求生存。

如果遊客不多的話,僅靠香火錢也無法存續下去。

搞個網紅咖啡店,既能給寺廟帶來收入,也能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增加客流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而在其他國家,早就有在寺廟開咖啡的先例。

比如在日本川崎市的信形寺,就有一群日本和尚開的咖啡廳「寺カフェ代官山」:

咖啡廳里處處體現出寺廟的元素。

不僅供奉著佛像:

吧檯上方也畫有一幅佛像,只見佛祖眼睛微微向下看,仿佛在注視著前來喝咖啡的顧客:

為了廣招客源,咖啡廳還特意製作了一個官網,還設計了一個logo,整個網頁都充滿了佛系的光輝:

咖啡廳里除了能喝咖啡,還提供以前僅僧侶享用的「精進料理」。

只選用當季的蔬菜和肉類,單品價位在894-1300日元不等。

營業時間從上午11點到晚上6點,由9個和尚輪流值班,這個團隊陣容莫名強大是怎麼回事:

說回寺廟咖啡。

雖然有不少人贊成寺廟通過賣咖啡來創收。

然而隨著「寺廟咖啡」的興起,反對的聲音也開始越來越大。

有的小夥伴認為,寺廟內開設咖啡店是不尊重宗教文化的一種表現。

他們認為,寺廟是一個安靜、神聖的場所,而咖啡店卻帶來了喧囂商業氣息,這是不應該存在於寺廟內的。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今越來越多的寺廟,為了經濟效益,都開始大搞文創,推出各種周邊,也確實讓寺廟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

不僅是賣咖啡,賣手串、御守、帆布包等更是家常便飯:

甚至近些年很火爆的盲盒福袋。

這些也能在部分寺廟看到,讓人不知道是在廟裡還是漫展里:

如果有人想去寺廟祈福,看到廟裡有的人在喝咖啡,有的人在廟裡拆盲盒,那確實觀感不是很好。

如何平衡好寺廟的精神屬性經濟效益,也許是每一位方丈都要思考的問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f9d5dee8e8b1dab95ef2a660a1296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