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拿1100萬借條找政府還錢究竟為何?多方核實為真政府悉數歸還

2022-08-26     適應生活

原標題:老農拿1100萬借條找政府還錢究竟為何?多方核實為真政府悉數歸還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西政府門口,一位老農在門口來回踱步,工作人員便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那老農遞給他一張泛黃的紙條。看到紙條上面數字後,工作人員大吃一驚,隨後撥通了領導的電話。

很快老農向政府索要1100萬的消息像長了翅膀般被各大報社爭相報道。在當時掀起了軒然大波,眾說紛紜。有人認定他是個騙子,也有人猜測老農受到其他人的蠱惑。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下面就跟隨著我,來揭開這張巨額借條背後的神秘面紗。

時間來到上世紀四十年代,神州大地歷經戰亂的折磨,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當時中國共產黨也飽受戰爭的苦楚,隨處可見的饑荒,瘟疫,還有傷病在折磨著這個國家和民族,但是抱著堅定信念的共產黨相信自己一定能讓中國恢復和平。

有志者,事竟成。最後中國人民終究迎來了屬於我們的勝利,在這一切的背後當然離不開八路軍戰士在這場鬥爭中的正確領導,更不可忽略的還有數以萬計的中國貧苦百姓的支持和擁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942年,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損失慘重,眼看著亞洲戰場就要全面崩盤,侵華日軍開始做最後的反撲,面對敵人瘋狂的掃蕩,我黨也給予了強烈的回應,駐紮在山西一帶的共產黨接到命令,要求馬上轉移根據地,到更前方去。

由於戰爭持續多年,裝備、武器、糧食皆不能得到有效供應,看著眼前極度匱乏的物資,山西八路軍團長陷入了沉思,軍隊里都是年輕氣壯的小伙子,現在馬上就要上前線打仗,居然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和敵人殊死搏鬥。

可是中央有明確規定,八路軍戰士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如果像國軍一樣搶奪老百姓的糧食,那便是違背了初心,最後無計可施的山西八路軍團長只好向鄉親們求助。在聽說八路軍戰士食不果腹後,大家都紛紛拿出僅存的餘糧,冒著自己可能會挨餓的風險,支援這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

可是八路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如果平白無故地受惠於群眾,便違反了軍中紀律。山西八路軍只好把每個鄉親們送來的糧食進行登記,並給他們一張借條,承諾到:這批糧食算是八路軍向你們借的,等到抗戰勝利後,你們儘管拿著借條來找政府。

消息傳到郭老爺子耳邊,他是山西當地有名的富商,祖上的積蓄再加上自己的妥善經營,早已是萬貫家財。生性樂於好施的他,平時聽到村子裡有鄉親們受難有需要幫助的,都慷慨解囊,更何況這次是八路軍戰士,立馬取出家中的大部分存款,當時時局動盪,郭老爺子就把銀元換成市面上流通的法幣,合計1100萬,再拉著幾車糧食一齊捐給了當地的八路軍將領。

八路軍將領看到郭老爺子的物資後,堅決要求立下字據,要不然就不能收下這筆巨額捐款。郭老爺子再三不肯接收,但是禁不住八路軍將領的勸說,只好收起字據,回到家中,放在了一下小匣子裡精心保存著,至於拿著這借條要求政府還錢,郭老爺子根本就沒動過那念頭。

鄉親們聽聞郭老爺子慷慨解囊,仗義疏財的壯舉後,不禁紛紛佩服,感慨道此乃真是大豪情。同鄉的人本著有一份力出一份力的態度,紛紛都到郭家的商號購買物品,一時間郭家風光無限,但是好景不長,看著一家獨大的郭家,竟隱約有壟斷的勢頭,同行們再也坐不住了,相聚在一起合起伙來約定降低價格,以次充好,以此來打壓郭家,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姓生活得很苦,他們對著相同種類得商品選擇價格偏低的也是合理之中。

看著昔日門庭若市的商鋪如今卻營收慘澹,下面的夥計都勸郭老爺子效仿周圍的商家,把貨物里夾雜著次品,以此壓低價格來重新獲得市場。但是對於這種欺騙顧客來牟利的行為向來便被郭老爺子看不起,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經商理念,可是手下人數眾多,每日極大的開銷和滯留在庫中的商品都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變賣家產。

晚年實屬悽慘,臨終前留給自己兒子也就是郭建英父親的家產居然只有鄉下的一間房子,離留之際,郭老爺子把郭建英的父親拉到床前,拿出那張被保存在匣子裡的借條,請求他務必要好好保管。

在鄉下務農的郭建英父親根本沒有動過那張借條的念頭,他和妻子相依為命,照顧著自己的兒子,白天就在田地里辛苦勞作,到了晚上還做一些針線活,日子倒也說得過去,長期的辛苦勞作和艱苦的生活環境讓郭建英的父親癱瘓在床,經過數年的病痛折磨,最終撒手人寰。

在去世前,他像當年自己父親一樣,把郭建英也叫到床前,指著手中的匣子,說道:「這是你爺爺當年借給八路軍將士留下的借據,一定要好好保管。」

郭建英當時正處於壯年時期,年富力強,和妻子在深山老林里的日子雖然過得極為艱苦,但是生性樂觀的郭建英從來不覺得如此,他們幸福生活在一起,至於那張欠條,他只是放在心裡,並不把打算拿去兌換。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和妻子都到了花甲之年,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福禍。

年邁的妻子突然重病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看著日漸消瘦的妻子,郭建英無計可施,突然間,他想到那匣子,但是心中還是忐忑:時間都過去這麼久了,要是政府不承認怎麼辦,可是妻子的病情無法給他足夠的時間加以思考,只好硬著頭皮來到政府門前,看著城牆上莊嚴的黨徽,他心中更緊張了,在門前徘徊,久久不敢向前邁出一步。

裡面的工作人員都好奇的看著郭建英——面前這位穿著破舊,一雙解放鞋還沾著黃泥巴的老人,便上前向郭建英問道:「老伯,你來這兒是不是有什麼事?」

說完便把他請到屋裡,迎著周圍好奇的眼光,郭建英緩緩打開手中的匣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張泛黃蓋著紅章的舊借條。看著上面的巨額數字,工作人員大吃一驚,立馬向上級反應這個情況,有關領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重視,在建國後,國家也數次開展歸還當年八路軍戰士向鄉親們借款的活動。

但是數額如此之大,還是首例,上面馬上派出相關的專家組對此事進行調查,一時間,郭建英向國家索要天價欠款的消息被各大報社爭相報道,誇張的標題下,印著老人充滿皺紋的臉龐,看客皆紛紛嘲笑這個老人,或許時間是一切的解藥,它能給出一切問題的答案。

相關專家很快就對這張借條進行鑑定,由於保存良好,上面只是有著一些歲月的痕跡,清晰的字跡和那紅彤彤的印章,無一不表明著這張借條乃是真品無疑。周遭止住了傳言,大家都好奇昔日能拿出數千萬捐款的祖輩為何會淪落至此,帶著探索的心裡並夾雜著摸清事情原委的態度,專家組走訪了郭建英所在的村子,通過多方了解實情,訪問當地知情的老人,向他們打聽情況,終於了解了整個事情的原委,不禁紛紛感概世事無常。

隨後便叫來了郭建英,先是把他的妻子送到醫院去治病,然後帶他去當地的銀行,工作人員通過利率計算,通貨膨脹等一系列操作後,最後取出八萬塊錢遞到他手裡。

老人本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要不是看著臥病在床的妻子,自己實在走投無路,根本就沒想過拿出這張借條。沒想到政府如此信守承諾,在八十年代,連萬元戶都屈指可數,這八萬元人民幣對他來說無疑是筆巨款,握著沉甸甸的金錢,老人留下了熱淚。

就這樣,這張經過四十多年的欠條,蘊含著郭建英一家幾代人的傳承,幾代人的信念,在這一刻終於得到了兌現。國家不會忘記每一個在危難時刻對國家伸出援手的人民,當年的承諾到現在依然有效,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國家一定會信守諾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f840b0e431a416df46ed5a7e5ac4b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