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後回看:原來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它」!影響孩子一生

2024-06-29   全能辣媽plus

大家好,我是探長~

高考,被視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一場檢驗學生多年學習成果的考試,其分數的揭曉往往伴隨著無數家庭的喜悅與憂慮。

得到了高分、收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瞬間,學生和家人的心情無疑是激動的、喜悅的。

而高考這一經歷,也成為了學生們心中難以忘卻的記憶。

在這場看似公平的競爭中,漸漸地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和現實的問題:

「考了高分,未來也不一定就會有高收入。」

家庭背景的不同,是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家境對孩子的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認為,家境優渥的孩子,從一出生便含著金鑰匙,

而家境普通的孩子,即便努力成為「刷題神童」,也難免受限於資源和視野。

曾經有過一段採訪,

同一所重點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出路卻截然不同。

有的進入大企業年薪幾十萬起步、有的創業成為大老闆、有的在小公司打拚多年工資幾千、還有的找不到工作,只能考研讀博,未來渺茫……

看到這樣的結果,有人便認為:考上名校的學生,知識量並不會少,但由於家境不同,所以最終的結局迥然相異。

然而,我們真的能夠簡單地將一個人的未來與家庭背景劃等號嗎?

不可否認,優渥的家庭條件能夠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

比如能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優秀的師資、先進的學習工具和廣泛的社交圈子。

這些資源能夠幫助孩子拓寬視野,增強綜合素質,從而在學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占據優勢。

然而,家庭的經濟條件並非是決定孩子未來的唯一因素。

上了大學之後,我們會發現,學校里總是會出現兩類學生:

一種是繼續努力,珍惜每分每秒,為目標前進的「目標掌控模式」型學生;

另一種則是放鬆自我,玩樂享受,漫無目的「直覺依賴模式」型學生。

《金榜題名之後》書中認為,

目標掌控模式往往對應了高階層學生,

而直覺依賴模式對應了低階層學生。

家境優渥、父母有遠見、早早的和孩子一起規劃了大學的目標以及畢業之後的走向,那麼這樣的「目標掌控模式」型學生在一開始入學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這幾年的任務,便會朝著目標努力,畢業之後自然會有一個好的發展。

而父母不了解大學的規則、家庭條件一般、對孩子學習的專業不了解,那麼進入大學之後,突然的放鬆、前幾年的高強度學習,讓「直覺依賴模式」型學生迷失了方向。

他們可能會同室友一起刷刷劇、一覺睡到自然醒、逃課玩兒等等,那麼渾渾噩噩的度過大學生活,沒有競爭力,從而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結局。

「目標掌控模式」型學生往往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早早的就有了人生規劃,父母有遠見,能夠出主意、提供必要的資源。

從而擁有了紮實的基礎以及「文化工具箱「,

當自己遇到困難、面對分岔路口的時候,便能夠打開工具箱,找到對應的解決辦法。

而「直覺依賴模式」型學生,則比較茫然,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度過大學、不懂得大學的學習規則。

以高分踏入學校但沒有繼續的提升,從而錯失很多機會。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縱使家庭背景優越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資源,

但是,如果家長過分溺愛或忽視孩子的教育,那麼孩子也很難有鬥志去努力取得好的成績。

相反,如果家境一般,但家長的眼界開闊,能夠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提供正確的引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那麼孩子即便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也能夠實現自我超越。

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家庭背景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在現實中,許多出身普通甚至貧寒的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最終也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他們可能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但卻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知識的渴望。

可以通過自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最終收穫成功。

家庭背景雖然重要,但並非決定性的因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潛力和可能性,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持,他們都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辣媽語錄: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教育資源和環境。

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

你對此有何看法呢?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