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價格有望穩定在合理區間

2024-11-06     中工網

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隨著新季玉米豐收上市,市場供應逐漸增加,不少貿易加工主體對玉米後市走向抱觀望心態。如何看待年度玉米市場走勢,儲備調控、進口、消費等的新變化對玉米價格有何影響?對此,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專家表示,在玉米產需緊平衡的基本面下,建議相關貿易加工主體理性看待新糧上市初期的價格階段性調整,不宜盲目看空後市,價格合適時要多收多儲。

近年來雖然我國玉米持續增產,但年度總體仍呈產不足需格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洋介紹,據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預測,新年度我國玉米產需缺口在250萬噸左右,同時玉米進口、替代品消費量都將有所下降。也就是說,從整個年度看,我國玉米供應沒有過剩,只是近些年玉米種植日益向主產區集中,農戶規模種植比例大幅提升而儲糧條件無法滿足需要,導致主產區秋糧集中上市期的階段性銷售壓力較大,需要對儲備收購進行必要的調節和引導。後期隨著國家儲備調控在主產區陸續啟動,將有力化解新糧集中上市期的壓力,引導玉米價格企穩回升並運行在合理區間。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天龍說,近年來,受全球玉米市場供應充裕等因素影響,我國玉米進口保持高位,連續4年超過進口配額,2023年更是達到歷史第二高位,較上年增長31.6%。國際低價玉米大量進口對國內玉米價格的衝擊加大。不過,進入2024年,玉米進口趨勢開始出現方向性變化,特別是近幾個月,玉米進口環比同比均大幅下降,未來甚至有望重回配額之內,這對國內新季玉米收購價格來說構成利好,有利於國內玉米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

據海關數據,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玉米累計進口量1255.8萬噸,同比下降15.7%。其中,5月份之後,連續4個月每月進口量不到110萬噸,5月份至8月份累計進口量347.9萬噸,同比下降45.4%,特別是8月份玉米進口量僅42.9萬噸,同比下降63.9%。結合當前進口玉米到港船期,預計今年9月份至12月份進口量將繼續保持低位,全年進口量將低於1600萬噸。

據介紹,2020年之後,我國玉米進口量連年突破關稅配額,其中有階段性玉米產不足需的原因,是綜合權衡國內外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後的主動選擇,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徵。隨著今年國內玉米產能持續增長,特別是玉米單產大面積提升行動加快推進,我國玉米產需缺口大幅縮小,進口需求已明顯減弱。

當前主產區新季玉米正在大面積上市,進口下降對後期國內玉米購銷市場的影響如何?吳天龍表示,一方面,從供應數量上看,進口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產量的增加,更有利於促進供需趨於平衡。據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預測,由於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長勢較好,今年我國玉米產量將增加。玉米產量與進口量「一增一減」,年度市場供應總量相較去年少了約300萬噸,有利於緩解增產帶來的價格下行壓力。

另一方面,從市場心理看,進口下降將有利於各方預期改善。去年以來,國內糧食價格普遍下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進口量增價跌,對產業鏈主體的心理預期產生衝擊,不敢多收多儲。從近幾個月的糧食進口趨勢看,三大主糧進口配額均有望發揮「防火牆」的作用。

「我國玉米飼料用糧約占總消費七成,工業用糧約占兩成,當前飼用消費回暖、工業消費增長,預計玉米消費總量穩中有增,將對新季玉米價格形成有效拉動。」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高海秀介紹,受生豬養殖效益好轉帶動,近期飼料產量增長明顯,對玉米的需求持續回升,且小麥對玉米的飼用替代大幅下降。同時,玉米在澱粉及下游深加工領域應用廣泛、產業鏈長,今年以來宏觀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拉動玉米工業消費,玉米深加工產業整體開機率處於歷史高位。

高海秀預計2024/2025年度我國玉米消費總量將創歷史新高。雖然今年玉米再獲豐收,但我國玉米仍呈產不足需格局。平衡略偏緊的基本面,加上中央和地方儲備糧的適時調控,決定了年度玉米市場價格主基調將以穩為主。對貿易加工主體來說,不盲目跟風看空、保持正常採購節奏,可能是玉米市場中穩妥的策略。

來源:經濟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d31c63e4f22832eecb86b348500af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