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上個月中國宣布對外調整防控政策,並取消入境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措施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卻相繼出台對華「加碼防疫」政策,並進行旅客強制入境檢測和隔離。其中歐盟的態度相對受關注,因為歐盟成員國對這件事的意見非常「分裂」:先是義大利在24日就單方面宣布對所有來自中國的旅客開啟核酸落地檢,並要求歐盟集體討論這件事;當時各方都對此保持沉默,而英國還在此後宣稱「不會對中國實行入境限制」。
但所有事情在上個月月底之後發生了很大的風向轉變,一直反應冷淡的法國、西班牙包括已經表態「不變」的英國突然宣布對華旅客實行防疫限制,還要查驗疫苗接種;後續歐委會也在本月3日發出通告稱「多數國家支持讓中國旅客在出發前接受(新冠)檢測」,由此歐洲的態度開始變得閃爍,有人擔心歐委會可能出台「整體加碼措施」,讓中國入境歐盟各國的旅客都強制接受核酸篩查。但直到現在,歐洲另一個大國的態度都沒有改變,德政府官員堅持認為沒有跡象表明中國這輪疫情發展到需要進行旅行限制的地步,這讓事情有了一些轉機。
4日,在歐洲理事會會議上這件事終於有了進展。在經過各國討論後,歐盟達成了對華入境旅客的應對方案:「強烈建議」各國可以要求中國旅客在入境前提供48小時核酸證明;「建議」向中國宣傳衛生防疫措施,並要求佩戴高質量口罩;「建議」對中國的遊客抽樣檢測排查,上述措施在下一輪會議之前不會改變。《金融時報》特別解釋稱,「建議」意味著新方案不具備強制力,也就是歐盟不會採取一致進退的原則,各國對旅客入境政策保留自由裁量權。
「政客新聞網」還披露了另一件事:一名外交官告訴他們在當天會議中「很多國家都想(對中國)採取限制措施」,但最後一致性方案還是沒有達成。有猜測認為德國的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德國衛生部長勞特巴赫直到會議召開前仍然表示「沒有必要效仿其他國家」,德國只會對旅客進行新冠變體檢測而不會採用特殊檢測手段。顯然如果歐盟的決議繞開德國是不太可能的,換句話說德國「極有可能」影響了這次會議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還有,歐盟多個國家頂著歐洲疾控中心強調「對中國旅客實行篩查和限制很不合理」的壓力,改變態度實行單邊的限制入境手段,也讓人懷疑背後是否受到了來自某方面的政治壓力。中國外交部在3日已經強調過,中方對試圖操弄疫情防控措施和政治化行為表示堅決反對,且未來會針對不同情況、本著對等原則採取相應措施。對此也有中國網友評論稱:「相信如果沒有國家從中作梗的話,早就迫不及待想接納中國旅客消費的英國、法國等國家必然不會採取類似手段;但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政治體也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