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好歌遺風在 龍門山歌情悠揚

2019-12-04     龍門發布

非遺名片

龍門各地都有唱山歌的習俗。龍門山歌主要產生於民間勞動的過程中,是民歌的一種,歌詞為當地群眾口頭語。歌唱者用龍門本地話或客家話來抒發感情和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2015年2月,龍門山歌被列入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人保留了「越人好歌」遺風

作為古代百越的一部分,龍門人保留了「越人好歌」的遺風。在龍門,人們以山歌言情,以山歌表達喜怒哀樂,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龍門山歌主要分三類:一是本地山歌,主要流行於龍門縣城周圍,用龍門話唱,縣內其他講龍門話的地區,如左潭、鐵崗等地也流行本地山歌;二是客家山歌,主要流行於客家地區,包括平陵、龍江、永漢、麻榨、南崑山、地派等鄉鎮,此類山歌又可細分兩種,一種是用當地客家話唱的客家山歌,一種是興梅地區流入的客家山歌;三是瑤族山歌,主要流行於藍田瑤族鄉。

龍門山歌內容豐富,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季節歌、猜字歌、勸郎歌等,其中尤以情歌最為豐富。在山歌的格式和韻律方面,龍門的三類山歌(客家、本地、瑤鄉山歌)各有特點,又有近似的地方。

此外,龍門山歌還有三大特點:歌詞內涵豐富,含有很多人生道理;以即興演唱為主,對唱是最常用的表演方式;歌手以女性居多。

中秋節唱山歌最盛

每年中秋節前後的晚上,是龍門人唱山歌的佳時。人們集結于山旁、草地或河提上,邊唱邊聽邊賞月,主唱者均為當地好唱、善唱的老歌手,有散唱、齊唱、對唱(斗唱)等形式,若遇上對手斗歌者愈烈,聽歌者愈痴,常常對唱至通宵達旦,月落而收。

「每逢中秋夜,歌喉好的群眾便聚集在平陵河兩岸對山歌,歌聲嘹亮,劃破寂靜的夜空。圍觀者和聽眾將平陵橋頭圍得水泄不通,非常熱鬧。」家住龍門縣平陵街道的一名居民回憶道。

從1980年開始,每年中秋節,龍門縣城東較場組織「中秋山歌演唱會」,開展山歌對唱、匯唱活動,同時,龍門縣文化部門也對山歌進行全面收集、整理和編印,1987年8月編印的《龍門縣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集成》收入山歌230首。

雅俗共賞的龍門山歌,當它們在中秋之夜、在泛舟的江中、在景區的舞台被唱響,韻味綿長,餘音裊裊,為龍門風土人情平添活力。

來源:惠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UsC2G4BMH2_cNUg9E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