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拼生二胎的同事聊天,她表示:高齡產婦真難做!如今,預產期眼看著就要到了,自己開始越來越緊張。
時隔6年,當年學的那些嬰幼兒護理的東西早就生疏了,現在又得從零開始了......回憶起當年在大寶身上犯下的愚蠢行為,現在想起來依舊後怕:
同事偶爾會給女兒掏耳朵。一次,同事和一以往一樣幫三周歲的女兒掏耳朵,耳屎比較多,花了好久才弄好,同事還挺得意!
結果第二天,女兒就說耳朵里有聲音!同事沒在意:耳朵里沒聲音才怪呢?過了兩天,女兒又說自己耳朵里真的有聲音,還是咔擦咔擦的聲音!
同事這才開始擔心:不會是自己掏的時候不小心傷到什麼了吧?二話不說把女兒帶去醫院耳鼻喉科挂號。
檢查結果:有一坨耵聹(耳屎的學名)掉進了女兒耳朵的深處,貼在了鼓膜上且不時摩擦鼓膜,導致耳朵裡面聽到異響。
而且,根據同事的描述,醫生判斷:很可能就是媽媽掏耳朵的時候,把耳屎給頂進去的!
雖然這不是什麼很嚴重的問題,並且這種情況不需要過多處理,隨著人說話、吃飯等下顎運動,耵聹會被抖落並掉出來。(由於各種原因,小孩子依舊要請醫生處理)
但是非常危險的是,如果媽媽當時不小心用力太大的話後果就不僅僅是有聲音了......
同事表示,真的很後怕,打那以後再也不敢擅自給娃掏耳朵了!
其實耳屎並不像它的名字聽起來那麼討厭,相反它具有一下作用:
1.保護耳道內的皮膚
2.有防水的作用,可保持耳道乾燥
3.有殺死細菌的作用
4.防止小昆蟲往裡面爬,可保護耳膜不受外界傷害
家長盲目給孩子掏耳朵容易造成以下傷害:
1.容易把耳屎推到耳道深處,造成更壞的結果
2.容易把耳道皮膚刮傷
3.如果小朋友動一下,可能誤傷鼓膜,損害聽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個月有1000個孩子因為掏耳朵導致耳朵受傷,被送去急診。
因此,寶寶的耳朵別輕易掏,實在有需要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讓醫生用專業的設備來操作。
醫生用來掏耳朵的不是耙子,而是一台高級的機器!
一頭伸進耳道,一頭連上機器往外吸氣,類似吸塵器的原理。在醫生的前面還有一個大螢幕,上面就是放大的耳道,醫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耳道的一切情況。
可以說,家長掏耳朵那是「盲掏」,醫生掏就像走路,腳下有什麼都一清二楚。
1.鼻孔的清潔
一般情況下,沒必要刻意幫寶寶清理鼻孔。而且也要告訴寶寶,平時不可用手指挖鼻孔。
當寶寶鼻涕、鼻屎多,導致呼吸不暢時該如何清理?
醒鼻涕:輪流捏住一邊的鼻孔,讓寶寶吸氣鼾出另一側的鼻涕。如果寶寶尚小,要藉助吸鼻器,一定要小心使用,假若吸管過深地探入鼻腔則容易黏膜損傷出血。
鼻屎:用熱毛巾敷鼻或往鼻腔內噴生理鹽水,軟化鼻分泌物,用浸滿橄欖油的棉簽,慢慢粘出來,或者讓它自己流出來。
2.女寶私處的清理
很多家長在清洗女寶寶的小屁屁時會發現其私處有很多白色的分泌物,看起來很髒。家長們會很順其自然地用各種方法幫寶寶清理乾淨。
但其實,女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周,私處有透明、白色的或黃色分泌物,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與寶寶出生後激素水平變化有很大關係。
隨著寶寶的成長,她們體內來自於媽媽的激素水平會逐漸下降並消退,分泌物也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相關研究表明,女寶分泌物中,還含有能殺菌、抑菌的物質,不僅無害,還能保護寶寶的陰部免受細菌的侵擾。
而過度清潔,失去了分泌物的保護,反而會增加寶寶局部感染的風險。
該如何清洗呢
其實,只要用流水清洗就行,當家長覺得分泌物太多時可以用溫水清洗慢慢洗掉,再用乾淨柔軟的毛巾輕輕擦乾就好。
但如果遇到了寶寶的分泌物顏色發黃或者有血,又或者是出現外陰紅腫瘙癢,那就要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嬰幼兒的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護理得當,寶寶健康可愛,護理不當則會給寶寶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寶爸寶媽一定要多學習,知道哪些護理是可以簡單做,自己做,哪些護理是必須有專業人士進行專業處理的。
我是大成爸爸,每天為你分享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喜歡我的朋友記得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