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輟學打工,20成百萬富翁,如今身家200億成蘇州首富

2019-06-14     財富洞察

改革開放春潮湧動,讓很多有能力的人蠢蠢欲動。恆力集團創始人陳建華一步一個腳印,傾力打造江蘇高質量民營企業,在業界樹立了榜樣。他當年就是個窮酸打工仔,憑靠一股吃苦耐勞、天不怕地不怕的韌勁闖進商海,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20歲就坐上百萬富翁的寶座。他將所有成就歸功於改革開放,如果沒有這一偉大舉措,就沒有他展現才能的機會。其實,他的腳踏實地和堅持不懈的信念,也是幫助自己走上成功之路的關鍵秘訣。

他家境貧寒,小學還沒讀完,就跟隨家人走南闖北討生活。為了生存,只有14歲的他整天待在工地賣力氣,賺的錢都不夠吃飯,幾乎大部分時間都餓著肚子。辛苦勞累也就算了,關鍵有時候還得提心弔膽的幹活。畢竟工地太危險,隔三兩頭就有人受傷。他原本還想當個包工頭,誰料一次刷牆過程中,不慎從高處摔落,在床上躺了半個月才緩過神。工地是不能去了,他一個沒背景的文盲,只能回鄉務農。這一去讓他在紡織品領域發現商機,並借著家鄉盛產絲織品的優勢,做起了小買賣。

幹啥都不易,雖然倒賣化纖、白廠絲輕鬆自由,但時常風餐露宿,還得看顧客臉色。就算騎著老二八到處轉悠一整天,也不一定賺到錢。直到有天,他路過一個小鎮,聽村民說有家織造廠正在出售。他瞬間看到希望,便去跟領導談判購買事宜。但對方看他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年輕,隨便一敷衍就了事了。這換成別人早成霜打的蔫茄子了,他倒不甘示弱,一個勁跟對方套近乎攀老鄉,總算認購了工廠。並將名稱改為吳江化纖織造廠,凡事都按國家標準來,打造正兒八經的民營企業。

創業初期,事事不如意。原來的員工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一天正事不幹光知道扯閒話,心眼跟針尖一般大。他的話稍微重一些,員工紛紛辭職。仔細一了解,才知道工廠之前就存在弊端,好幾個月都沒發過工資,員工自然怨氣深重。再加上業績上不去,遲早要倒閉。知道了基本情況,他立馬推行整治舉措,對員工承諾絕不拖欠工資,對採購部嚴格監督,杜絕工廠內部出現腐敗現象。他心胸開闊,不計前嫌,願意接納自離員工。同時採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激發大家的積極性,讓瀕臨倒閉的廠子起死回生。

隨著業務趨於穩定,他放棄了原有的梭織機,引進網絡車。在那個民營企業還不招人待見的年代,他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在不斷創新中找到新的出路。後來,他去浙江考察,發現一些大廠在使用給力的無梭織機,效率比傳統的老式紡織機高出很多倍,就是價格比較高。他認為穿衣是剛性需求,未來總會有干不完的活,賺不完的錢。就算四處借錢,他也要引進國際先進的紡織設備。這絕對是一場豪賭,結果是他贏了。在紡織業興盛期,世界各地的訂單紛紛砸來,由此創造出巨額利潤。

已經收割豐碩成果的他,依舊不滿足。他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持續引進各種紡織設備,並一刻不停的拓展產業鏈,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之後,他創辦恆力化纖有限公司,運用國外的先進設備,生產大量滌綸產品,向多元化領域進軍。多年過去,恆力集團從小作坊轉變為大型企業,得益於他對市場的精準把控以及高效的管理方式。儘管在旁人看來,他大規模擴張的舉措過於激進,效果卻是立竿見影。他認為每個時期都有該做之事,如果不快速執行,只能錯過絕佳好機會。

但企業發展避免不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紡織業也陷入了頹勢的漩渦。他倒覺得這也是一次發展機遇,必須要趁勢變革技術,調整產業結構。他購進大量工業絲和化纖聚酯,在江蘇臨近地區投資建廠,打造最強工業絲生產基地,製作工藝水平都超過了日本等國。就這樣,恆力每條產業鏈都給他帶去豐厚利潤,平穩度過危機。有了資本助力,他又在地產、酒店、金融領域尋求發展,從中獲取充足資金更好的輔助紡織業。在他的帶領下,恆力在國際市場也奪得一席之位,他的身家增至200億,成為蘇州首富。而他還在風雲莫測的市場中謀求發展,爭取把恆力做到全球第一的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OTcCmwBmyVoG_1Zyj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