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執導、史密斯主演的《雙子殺手》宣傳時最大的噱頭是技術的運用,它延續了李安上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採用的120幀、4K、3D的技術格式,依舊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觀影體驗。
別看我說的熱鬧,其實我也不懂這些技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在我所處的小城市中,能按照上述標準放映這部電影的只有一家影院,我去觀影時的感受就是:電影挺清楚的,票價挺貴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對電影的一切的評價化為了各種榜單的評分,這本身就是個很奇怪的事。我們不是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對電影的感受會受到年齡、生長環境、看電影時的心境等多方面的影響,根本不可能統一。對於普通人而言,在看電影時能有意識的選擇導演、主演就很不錯了。
我去看《雙子殺手》是因為威爾史密斯,他曾經給我帶來了熱血、幻想、勵志等諸多人生的體驗,直到現在我還會在情緒陷入低谷時看看他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近些年,我進電影院大多數是為了陪兒子看動畫電影,偶然間看到威爾史密斯出演《雙子殺手》,便毫不猶豫的買了票,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吧。
《雙子殺手》沒讓我失望。儘管它有些像《諜影重重》的精編版本,還差一點在結尾時變成了《生化危機》,但依然是部好片子。
看電影介紹時說《雙子殺手》是科幻驚悚片,我卻把它當做動作片來看。現在觀眾的要求高了,不再喜歡過去勇士般打打殺殺的浪漫熱血,而是要求主演要有合理的技戰術動作,需要換子彈的槍械,時不時掛一兩個與主角親密的朋友的不圓滿,從這些點上來看,《雙子殺手》都具備了。
我沒有關注《雙子殺手》的票房,可從我觀影時電影院觀眾的寥寥無几上猜測,應該不太理想。近些年我們對好萊塢大片產生了審美疲勞,之前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了國產電影身上,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可以賣出高票房的基本上都是科幻片和動畫片,《雙子殺手》想往科幻片上面靠,靠的有些牽強。
那麼,為什麼我說它是部好電影呢?
原因在於它的對白和整體上帶給人的思考。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導演李安了。李安的名氣和所獲得的榮譽無需介紹,作為華人導演中翹楚,他已經功成名就。
從觀眾的角度來講,李安總給人「不痛快」的感覺,無論哪部電影,再熱鬧的場景,再宏大的場面,再泛濫的激情也掩蓋不住骨子裡淡淡的哀傷。這也許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的導演,在以西方為主的電影業中無可避免的妥協,用盡全力的想要展現文化的融合下的無奈導致。
李安的《臥虎藏龍》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展示,純粹的東方化為他贏得了第一次奧斯卡獎項。《斷背山》看上去是對人性的思考,其實是標準的西方思維模式,也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的一片掌聲。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開始,李安導演像是一個看透了江湖的大俠,不再理會門派的爭奪,轉而以文化中寓言的形式來進行純粹的對人性的思考。《雙子殺手》中威爾史密斯有一句台詞:「最近我不想照鏡子。」便是對李安導演坦然心境最真的表露。
人說而立之後懂人生,對於內心深處遲遲不願意把純真變成市儈的我們而言,三十五歲是個分界線。三十五歲以前,我們看電影更專注的是視覺的震撼,這也是我們不太喜歡李安電影的風格的原因;隨著世事的磨礪,而立過半後看電影學會了細細品嚼,對電影有了自己的認知,不再人云亦云,以李安導演舉例,他早期的《飲食男女》是當年我看的最不耐煩的電影之一,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光是影片開始時瑣碎的做飯細節就足以讓我把電影看完。《雙子殺手》中有句台詞:「菜鳥時,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歲數大了,良心就顯露出來了。」也許我們還沒有到回顧一生「良心」的年紀,但是已經到了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都懂」的歲數了。
當我們看電影不為了熱鬧,也不拒絕熱鬧;不牴觸平淡,也可以享受平淡的時候,人生算是有了真正的成長。《雙子殺手》中,威爾史密斯在將要享受退休生活之時,遇到了被克隆的年輕的「自己」。一個冷靜沉穩的五十一歲特工和一個初出茅廬鋒芒畢露的二十多歲的「自己」,需要解決的不是陰謀下的爭鬥,而是怎樣克服彼此心中的恐懼。他們一次次面對面的交鋒,其實是在尋找自己和自己的和解。李安如此,威爾史密斯如此,我們亦如此。
有一個被無數電影用爛了的人生哲理:人,最難過的是自己這一關。年輕時每每看到,經常是嗤之以鼻,現在想想還真有道理。我們每天的各種焦慮無非是和自己較勁:什麼大道理都明白,可就是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雙子殺手》中克里夫歐文飾演的反派說:「亨利那樣的小人物,終究會成為犧牲品。」是的,不管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終究是命運面前的「小人物」,一生掙扎。同時《雙子殺手》也給了我們一個解決的方案,那就是:尊重自己走過的每一步。電影最後威爾史密斯和年輕的自己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他們理解了對方,關係也因此更加親密。
人生無謂「對」與「錯」,僅僅是選擇而已。我們常常想,如果人生有後悔藥該有多好,我們穿越回從前的自己,把遺憾彌補,一定會有個不一樣的人生。可事實是,我們就算真的能重活一遍,還是會有各種遺憾。
畢竟,人生是無法完美的。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