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的原創紀錄片《地球的夜晚》(Nighton Earth)也被譯為《夜訪地
球》,這個意譯帶有一種天外來客般的視角,暗示著一個陌生化的地球,恰好貼合片子探索未知領域的主旨。由於人眼視力所限,黑夜並不算我們熟悉的世界,夜幕之下,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都展現出陌生的一面,更不要說野生動物的地盤了。而這部紀錄片就偏偏迎難而上,利用先進的攝影技術,撕開暗夜的斗篷,記錄動物們夜間的「私生活」,有的你可能聞所未聞,有的則完全顛覆你的印象。
同為英國主創,與BBC自然類紀錄片「高大全」的風格有所不同,Netflix這次從選題到每個故事分支的切入點,都有劍走偏鋒之感。以往表現太陽下那個異彩紛呈、生機勃發的世界,還唯恐哪個段落不夠極致精彩,掉了收視、少了流量,日落後黑漆漆一片的世界,如何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紀錄片作為視聽為媒介的傳播形式,畫面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既然是拍攝黑夜,自然少不了「黑科技」。微光攝影機、熱成像攝影機、紅外線攝影機等等是我們視力的強勢升級,足以穿透暗夜,洞悉以往的盲區。而這些設備所帶來的的畫面,風格各具特色,有的是膠捲底片效果的黑白分明,有的則奇蹟般地還原出彩色的世界,畫面的顏色、層次、細節一應俱全,打破黑夜的沉悶,一切變得瑰麗多姿。
我們因而得以觀賞夜色下兩萬隻火烈鳥的粉紅海洋,也可以窺見一隻小小的白夫人獵蛛在傑出的定位功能指引下馳騁沙場。畫面的精美並沒有因為極端惡劣的光線條件而打折扣,正相反,特殊設備呈現出的黑夜景致,在片中樹立起獨特的審美品格。此外,片中也並非一黑到底,適量的日間畫面的加入,比如黃昏、黎明,是敘事的需要,也在視覺上形成反差,調節著觀眾的感官體驗。
有畫面品質的保障,新的科學發現、顛覆性的認知是《地球的夜晚》這類題材真正的藍海,少見的生物、不為人知的故事,也能充分滿足觀眾的求知和獵奇慾望。全片共6集,從燥熱的平原到冰凍的極地,從詭譎的海洋深處到隱秘的叢林之巔,從野生動物的王國到人口熙攘的城市,內容主要以不同的環境類型進行劃分,其中打破成見的故事和行為是價值和意義所在。
在特殊設備的鏡頭視野中,我們得以一觀獵豹驚心動魄的「宵夜」場景,而它們在夜間的捕殺竟然可以占到捕獵行動的三分之一。又比如狒狒舔舐懸壁以攝入礦物質的智慧,海豚在黑夜發出螢光的奇景,都是首次被記錄的珍貴影像,它們也將成為科學研究和野生動物影像記錄新的起點。
不僅故事題材的捕捉足夠奇特罕見,《地球的夜晚》的架構和敘事也非常輕靈巧妙。每集50分鐘左右的體量,涵蓋10個左右的故事,快節奏有助於保持觀眾的興奮,也更大限度地給每集故事擴容。不同的故事並不是平均分配時長,而是主次分明,大故事的敘事分階段穿插講述,小故事一氣呵成,再輔以不構成故事的現象、景觀,疏密有致,而且保證了故事和影像的豐富性。
自然題材紀錄片發展到現在,人們早已不滿足於《動物世界》階段的打打殺殺、求偶交配帶來的戲劇性。生存、成長、繁衍等等都被細化成眾多環節和方面,故事也不再是簡單粗暴地直給,起承轉合、節外生枝的塑造讓故事更加細膩、耐人尋味。
在《地球的夜晚》中,生存有你死我亡的追逐和尖牙利爪的博弈,也有無聲之中的生死攸關,比如日本獼猴的故事,冬季獼猴泡溫泉的場景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們可能並沒有思考過,熱氣氤氳的神仙境遇過後,苦寒難耐的夜晚它們該如何度過。片中捕捉到的友情,不僅意味著溫泉里同伴給梳理毛髮的愜意,更是夜間抱團取暖的生存要義。又比如海狗幼崽等待母親捕獵歸來的故事,懸崖下是海獅的追殺,努力爬上懸崖又意味著遠離了成年群體的庇護,被吸血鬼蝙蝠盯上,腹背受敵的局面讓一隻幼年海狗的經歷有了大片敘事的色彩。
四兩撥千斤的手法讓這部紀錄片勝在細節,而不是場面規模,這為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鄰居們,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自然類紀錄片常常承擔著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重任,但在看過這部《地球的夜晚》之後,我最先想到的並不是我們和它們的關係,而是一個共性的話題——生存。看著那些有著上天入地本領的動物,每天都為生存拼盡全力,而我們在自詡「高等」、習慣凌駕的同時總不知饜足地要求更多,有些時候是不是也過於自負、貪心和懶惰了?
當然,這部紀錄片絕不是用動物的生存之戰炮製的心靈雞湯,但在人類共臨大敵的當下,它們的故事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鼓舞我們勇敢向前。片中那些特殊攝影機鏡頭記錄的,至暗時刻下亮起的生命之光,屬於它們,也屬於我們。正因如此,才有這個不因黑夜而黯淡的星球。
文 | 星川 編輯 | 陳凱一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BT_S3MBnkjnB-0zy5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