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日本汽車

2023-11-03     汽車公社

最近關於日本汽車的言論和信息甚囂塵上。

日系車在中國節節敗退,市場份額從最高的25%,降低到現在的15%左右,鈴木、三菱相繼退出中國;馬自達、斯巴魯不溫不火,走向小眾;日產、本田在華遭遇滑鐵盧,銷量一降再降;豐田核心車型從加價到降價,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

接近尾聲的日本移動出行展(東京車展),被指經典懷舊、乏善可陳,不僅淪為本地車展,缺乏前沿的汽車創新,反而被中國比亞迪搶盡風頭……

然而這些並非日本汽車的全部真實面貌。

就在日本移動出行展期間,豐田汽車會長豐田章男再度發出「炮轟」電動汽車的言論,稱抵制電動車是正確的,日本汽車面對中國汽車「必須要贏」……

或許豐田章男狂言的背後,是豐田今年上半個財年破紀錄數據帶來的自信和底氣。上半年(2023年4月-2023年9月),豐田全球產量與銷量均首次突破500萬輛,均創歷史新高。豐田表示,增長源於強勁的需求和供應條件的改善。

一面是卷無可卷、盈利走低、競爭惡化的中國市場,一面是中國失意、全球得意的車企和現象數見不鮮,外加日本核污水海排的負面效應擴散,以及中國力量和民族自信的增長,關於日本汽車,外界每個階段、每種環境下,確實給出了各不相同的評價。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汽車無論是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地位都在上升,日本汽車也有其固執和落後的一面,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站在如今的環境和時代前沿,我們是否更應該思考,日本汽車過去是如何做大做強的?到底有哪些坑需要避坑和學習的?極致且不太正常的內卷,是否真的對產業發展有好處?中國汽車是否真的可以在全球全面戰勝日本汽車?

這不是在長日本汽車的志氣,滅中國汽車的威風,而是走向全球做大做強宏偉目標下,中國汽車人的夙願。

日本汽車,強在哪兒?

關於日本汽車的崛起和強大,其實很多歷史科普已經做出了深度的解讀,這背後有客觀原因,有命運和時機,也有日本汽車企業自身不斷的傳承和革新,每項因素缺一不可。

客觀關於肯定離不開政治因素,尤其是戰爭,其實這不僅是日本汽車工業、德國汽車工業、包括美國在世界地位的崛起,背後都與戰爭有莫大的關係。

特別是二戰和韓戰,大量軍隊的訂單給日本汽車帶來了機遇,即便是產品質量並不高,但價格低廉,讓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獲得了廣泛的生產和銷售渠道,最後銷量顯著回升,完成了資本的積累。日本汽車工業也實現了從最開始模仿為主,自主研發為輔,到後來有了資本積累和技術積澱,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最終推動日本汽車迎來快速發展。

其次是日本整個國家地少物稀,資源匱乏,日系在產品定義方面,更加偏向於耐久性以及可靠性,主打小排量和經濟節能,比如日本本土小排量的K-car就特別受歡迎。這符合日本民眾的消費需求,也符合日本汽車發展的商業邏輯。

因此一旦外界某個因素助攻,日本汽車就會迎來新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石油危機。關於石油危機的故事很龐大,也很精彩。但這裡想說的是,石油危機讓油價飆升,重創了以大排量和性能為主的歐美車商。

石油危機之後,美國一部分家庭難以承擔高昂的油費,選擇了日本汽車代替大排量美系車;而在歐洲注重節能減排之後,日本車又進一步抓住了歐洲市場,一躍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巨頭。

到1967年,日本汽車出口達到250 萬輛之多,首次超過國內銷量。之後日本汽車持續開拓海外市場,並用自己的產品、技術和市場先發優勢,不斷壯大企業和品牌影響力,成為全球汽車產業TOP級的存在。

包括這兩年外界都認為日本汽車不行了,但2022年的數據顯示,日本汽車全球銷量達到了2051萬輛,是唯一一個達到這一數字的汽車銷售國,銷量創下歷史新高,這樣成績的取得,並非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多年來經營和積累帶來的結果。

當然和平年代,戰爭和所謂的XX危機,其實已經不具備參考和借鑑意義,這種時機和命運的情況,也大機率不會再次發生。但是日本汽車壯大的背後,沒有自身底子和素質的強大,就算外部環境再如何有利,也很難抓住這樣的時代和趨勢。

彼時的日本汽車,核心的要素還在於根據用戶的實際需要打造產品,同時對技術和產品輔以更大傳承和專注,特別是日本企業文化中那種忍耐順從,讓企業的精神和戰略可以長期地推行下去。

在日本企業,絕大多數上一任的戰略和執行,都會在下一屆繼續推進和改善,而不是別出心裁,另起灶爐,這種傳承對於汽車這類積累型工業來說,大有裨益,比如在混合動力、氫能源的堅守和研發上。同時日本汽車也重視革新,這種革新可能並非顛覆式的,而是不斷優化改良,進一步提升,這是日本汽車和工業所擅長的。

汽車企業和汽車工業的強大,當然也離不開重金投入。作為日本經濟的支柱,汽車整個鏈條對日本國家的經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推動了企業和國家政策對汽車產業進行一定的傾斜。特別是在研發投入上,有這樣三個數據:日本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日本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第一。

另外,日本汽車可靠性高的背後,其實是相對封閉的供應鏈。日系車企和供應商之間,簽署的是長期並具排他性的供貨協議,這使得兩者更像是長期合作夥伴,甚至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從源頭上就保證了標準的統一,而且供應鏈一旦合作,便不輕易更改。

隨後,車企會派駐員工並採取其他措施,確保供應商的能力不斷提升,能充分達成各項指標。久而久之,雙方的關係不斷深化,形成共生的關係,甚至主機廠會持股供應商,比如豐田之於電裝、愛信精機等。

包括豐田推出的TPS生產方式和精益管理,以及豐田在全球的規模效應,降本增效,讓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汽車具備強大的產品實力、可靠性和耐久性,在產品品質上不妥協,沒有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在專注的賽道上將產品和功能做到極致,這是日本汽車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海外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如果說日本汽車的強大,僅僅是在本土用《汽車製造工業法》,來限制外國製造商的發展,那麼從日本國內400萬輛級的市場容量,和全球2000萬輛級的日本汽車銷售能力,以及日本汽車占全球汽車銷售四分之一的事實,充分證明了日本汽車在海外市場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續海外發展戰略,成為推動日本汽車強大的重要因素。

而這也正是中國汽車目前需要深刻認知和研究的,畢竟國內2500萬量級的市場容量,被海外車企占據了一半。在經濟國內國外雙循環大背景下,中國汽車出海,將成為中國汽車在全球發展壯大的又一高地,這對中國汽車來說,是巨大的歷史機遇,也需要全力去攻克。

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出口338.8萬輛,同比增長60%,不出意外今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將反超日本達成全球第一。這個成績可喜可賀,雖然已經超過了日本汽車的出口量,但縱觀日本汽車走出去的過程,其採用的是先出口後對外投資,並在海外業務、海外市場做出了精準定位,最後鑄就了強大的日本汽車,這一點對中國汽車來說,具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

所以當中國汽車出口成為全球第一,下一步中國汽車是不是也應該會走上日本汽車在海外投資建廠的折中方式,相對於產品走出去,產業鏈、技術、管理和人才的走出去,才能共同鑄就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的影響力。

根據日本汽車海外投資的思路,先實現對歐美市場的先導控制,在北美、歐洲等地廣泛設汽車工廠和零部件工廠,然後再對欠發達市場進行兼顧。這樣的好處是已開發國家的品牌和勢能影響力,對欠發達地區有天然的引領作用。

特別是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日本汽車開始大範圍向全球進軍。到2013年年底日本汽車產業基本完成了對全球市場的整體投資布局,並根據市場條件及時調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據統計,日本已在全球擁有178個汽車生產工廠、62個零部件工廠,存在汽車製造廠的地區一般都會有零部件工廠相隨,其零部件產業業已形成了強大規模。

所以日系車企之所以在海外強大,是因為在海外形成一條集採購、設計、生產、銷售、售後於一體的完整價值鏈。在這一價值鏈中,日本企業占據關鍵地位,通過服務外包等形式將價值鏈的非核心環節轉讓給其他國家,長此以往日本便形成重要的價值鏈領導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欠發達市場,日本汽車導入人才、技術和標準,推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並與政府、資方、銷售方等東道主抱團,形成緊密的聯繫,構建起了外部汽車勢力難以入侵的局面。

另外一個抱團是日本汽車工業內部之間的抱團,他們在困境中相互扶植。如2016年三菱因數據造假問題陷入生存性危機後,日產集團迅速反應,藉助資本合作、提供人才與技術等手段力挽狂瀾拯救了三菱集團,從而也成就了今天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同時他們也在國際業務中相互合作,各大汽車品牌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體,比如五十鈴與日野、馬自達則與日產、馬自達與豐田,豐田與斯巴魯等品牌之間建立起了廣泛合作,已經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體系。

顯然,一篇簡單的文章和幾個觀點,並不能總結和定調日本汽車工業近百年來的成就和力量,筆者想表達的意思是,再強大的市場也不能輕視一個只擁有全球0.2%面積和不到世界2%人口的國家,可以在全球汽車工業中發揮如此巨大的能量,他勢必將成為中國汽車未來走向強大的老師。

其實中國汽車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和進步,一方面是外資在導入國內之後,對國內汽車產業基礎和人才起了絕對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勤奮和聰明,讓追趕已開發國家汽車工業發展的步伐加快。

再加上中國在新能源路線選擇上的毅然決然,在智能化和用戶需求的開拓和洞察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開啟了汽車競爭的第三賽道,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市場、消費需求和中國國情的汽車工業特色的發展道路。

當然在研究日本汽車崛起的背後,中國汽車依然需要借鑑一些經驗,比如產品可靠性,經濟節能,產業鏈的把控,海外市場更本土化的拓展,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等,成為日本汽車崛起強大的核心要素。

而中國市場的確多元化,這催生了相當一部分企業追求「賺快錢」,新勢力和新能源雨後春筍,帶來了諸多重複投資和資源浪費,這其實並不利於中國汽車工業的整體發展。而日本汽車那種沉穩、恆久的發展模式,對汽車和產品的執著,在汽車工業追尋長期主義的賽道上,相信能提供給我們汽車工業的壯大,提供更多範本和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807b46881cfcc01310f769488378c41.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