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農業時代的機會、挑戰與秘密

2022-08-16     35斗

原標題:【深度】大農業時代的機會、挑戰與秘密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飢餓的生命不斷追求食物的歷史。」1921年,39歲的荷蘭裔美國作家在他影響深遠的著作《人類的故事》里如此寫道。

時隔100年後,飢餓仍未消除,糧食危機依舊籠罩全球。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7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飢餓人口已達到8.28億,比2021年增加4600萬。全球約有23億人正面臨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匱乏。

如果按照馬爾薩斯在《人口論》中給出的觀點——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源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二者的矛盾將導致饑荒、戰爭和疾病的周期性爆發——去理解則相對容易一些:過去100年,世界人口總量從10億多增長到現在的近80億,翻了7倍左右。

新冠疫情、俄烏衝突、飢餓,接踵而至。人類似乎又一次不可避免地掉進「馬爾薩斯陷阱」。

目前,全世界僅有33個國家能夠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擁有對外援助能力的也只有6個。作為其中之一的超級大國,我國也是最近幾十年才徹底終結了不為糧食發愁的日子,並實現全面脫貧,用外界一句自豪的話說就是:僅用全球7%的耕地就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

反差為什麼如此之大?我國在農業方面究竟做對了什麼?

本文嘗試從農業種植端切入,解讀農業進入大時代之後,供給側發生了哪些轉變,存在什麼機會,又面臨什麼挑戰。

在現實的放大鏡里,總有邏輯可循。

一、巨型稻、茄子樹,是噱頭還是大有可為?

創新,向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進行的微創新。2004年,一位海歸博士加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10多年後,在這位博士的帶領下,一種「巨型稻」橫空出世。據說,這種水稻可以長到1.8米以上,畝產動輒800公斤,還具備抗蟲害、不易倒伏的特點。

2016年,巨型稻試種成功後,逐漸以「產量驚人」「人高馬大」的不凡形象為外界所熟悉。近幾年,巨型稻在湖南、湖北、福建、廣東、浙江等落地生根,2022年4月,巨型稻首次進入天津,在寧河區綠蘿家庭農場進行大棚育秧。據該所自己的報道,巨型稻還獲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多位水稻專家的一致認同與讚許」。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終以一種別樣的方式照進現實。

巨型稻株高普遍達到1.8米以上

於種植戶而言,由於巨型稻株高特徵,稻田的蓄水深度普遍能達到50厘米以上,這為魚類提供了足夠的氧氣,「稻漁共生」得以實現,有地方衍生出了「巨型稻—青蛙—泥鰍」共生模式;每畝稻田可產秸稈3.5—4噸,種植戶又多了一份售賣秸稈收入。

品種看似優良,弊端也不容忽視,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巨型水稻株高1.8—2.3米,傳統收割機根本無法收割,人工收割難度也大;第二,種植巨型稻的區域多為丘陵地帶,還無法複製到更為廣袤的平原,原因在於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變化帶來諸多不確定。

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金秀良博士在接受35斗採訪時分析:「不同的作物品種都有著生態區的適應性,這個品種在某些區域獲得了一定成功,但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像極端暴雨、冰雹天氣,很有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倒伏,這將直接影響最終產量,產量能降低30%以上。」

綜合來看,巨型稻目前更適合特殊地區、個體農戶小面積種植,並不具備規模化、機械化條件,推廣難度可想而知。

但不管怎樣,巨型稻的成功還是為種業創新提供了一種參考,為農民增收打開了一條可行性路徑。

茄子樹吸引不少遊客,來源:湖北鄉香茄官網

2022年6月,在武漢市江夏區,湖北鄉香茄生態農業公司的種植基地,一棵棵兩三米高的樹上掛滿了青茄、紫茄,還有的樹上同時結著紫茄、番茄和煙葉。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茄子由草本植物變木本植物,一次種植多年結果,顛覆了傳統茄子的栽培模式,解決了茄科作物一年一種、輪作換茬的問題。

相比之下,茄子樹的經濟效益比巨型稻要大得多:不僅一年最高可產上千斤茄子,還能嫁接上百種茄科植物;作為網紅蔬菜,茄子樹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採摘。

無論是巨型稻還是茄子樹,類似的技術創新還有很多,一旦掌握了創新密碼,就等同於掌握了財富的鑰匙。

二、糧食的戰略性補貼

技術創新如火如荼,種植模式創新也不甘示弱。其實,復合套種不是一個新鮮詞,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國內就出現了「立體農業」,好處是集約、高效,即在不影響主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實現一季雙收或多收,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除了上文提到的「稻漁共生」,常見的還有「玉米+大豆」「小麥+辣椒」「枸杞+牧草」等,重慶綦江區永新鎮發展出「梨+茶+雞」模式,畝產值比過去提高了一倍以上。

在今年一號文件的號召下,穩產增收成為全國各省農業部門的頭等大事。2022年7月14日,國家統計局根據對全國25個糧食主產區的調查稱:全國夏糧再創新高,總產量14739萬噸,比2021年增加143.4萬噸,增長1.0%。

出現這種大好局面原因多種,既離不開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和有利的氣象條件,也受益於多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精準發力。

以山東為例,作為全國第一個農業產值超過萬億的糧食大省,山東從2006年啟動農業保險工作,將主要糧食作物作為重要保險品種。截至2022年,小麥、玉米種植保險金額從過去每畝200元、300元,分別逐步提高到500元、450元。今年,山東又在多個產糧大縣推出「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從根本上解決了種植大戶和個體農民的後顧之憂。

儘管國內夏糧產量連續8年超過13000萬噸,但不能忽略的是,糧食結構的不平衡。2021年,三大主糧小麥、玉米、水稻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的90%,而大豆僅有2%的體量。2021年,中國進口糧食共16453.9萬噸,光大豆一項就占了9649萬噸,占比58.6%,而對外出口的大豆只有6.69萬噸。

擴種大豆成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要內容

這組數據傳遞出一個令人心痛的信息,直到今天,國產大豆還沒有完全從2004年的「大豆戰爭」的慘重中得到恢復。

惠達科技CEO張宇做過一項統計,他告訴35斗:「國內大豆要想實現自給自足,靠自己種植,大概需要6億-8億畝耕地。」在他看來,如果從其他糧食種植面積里,畫出一塊來種大豆也不現實,因為其他糧食作物就會出現短缺。

2022年,我國大豆缺口超過1億噸。在農業部的帶動下,多部門大力推動大豆種植:力爭到2025年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產量達到2300萬噸。

作為國家又一重要糧食根據地,東北三省首當其衝,接連發布大豆擴種方案。2月,黑龍江省將「擴面積、提單產」作為目標,提出:大豆種植面積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產量達到170億斤,比2021年增加26億斤以上。

補貼計劃也相應出台:在原有補貼基礎上,額外補貼150元/畝,涉及面積達1500萬畝。其他兩省做法基本類似:吉林省為大豆種植戶補貼333元/畝,遼寧省大豆補貼標準原則上每畝比玉米高200元。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東三省乃至全國,大豆種植熱情空前高漲。今年5月,喜報傳來,農業部預測:2022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較去年大幅增加18.3%,擴種面積超過2000萬畝。

2022年全國大豆擴種面積超過2000萬畝

收購價格保護、價格補貼為強力刺激,以解燃眉之急,而激發社會對大豆的關注其實更加重要。原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現任中農富通鄉村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白春明在接受35斗採訪時表示:「藉此機會,呼喚人們的種植熱情,從科研的角度來說,讓國內一些科研機構研發出更好的品種,對現在的狀況會有所提升和改觀。」

2022年國產大豆增收已成既定事實。

三、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

農業為一國之本,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從過去一系列文件政策中,我們已然領會到國家做大做強農業的決心。我國糧食產量創下20年連升佳績,「土地流轉」自然功不可沒。

自1982年重新啟動的土地改革以來,經歷了土地股份公司到土地銀行的轉變。直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農村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新一輪的土地改革由此啟動。

僅一年時間,土地流轉面積就從2.7億畝增加到3.8億畝,2017年突破5.5億畝,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8.7%。

廣袤的農村大地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相反,「雞毛換糖」「窮則思變」的財富故事比比皆是。改革開放後,一個壯觀景象出現了,大量正值青壯年的農民紛紛洗腳上岸,走出土地,走向城鎮,走上二三產業。

原因很簡單,一家人幾畝地一年下來賺不來幾個錢,不如外出打工或自主經商。而繼續留守農村的一代,也有相當一部分充當起了土地流轉的主力軍。

城鎮化不斷提升,農村就業人口不斷下降,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我國農業人口已從1978年的7.9億下降至2021年的4.9億,占總人口比則從82.08%降到35.3%。

35斗研究院曾經過數月研究,發布《勢能轉化:2030年中國農業創新展望報告》,其中提到:截至2021年,農村就業人口平均年齡53歲;其中,55歲以上占比34%,65歲以上高達18%。這也意味著,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的加劇,當務之急要解決「未來土地誰來種」的現實問題,同時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可以說,土地流轉為種植端規模化、機械化提供了強大的決定性條件。沒有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就無法提升,數字化、自動化也無從談起。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公開表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所黨委書記劉繼芳對35斗分析:「現在普遍認為,做農業一定要有規模。沒有規模,效益就很難體現。」據他觀察,就家庭農場目前經營情況來看,三五百畝的規模更符合中國國情,效益也是最好的。

惠達科技專注於智慧農業及農機信息化解決方案的研發和應用,包括農機作業智能探測、農機自動駕駛、農業車聯網綜合解決方案等。在新疆、黑龍江,惠達科技流轉了7000餘畝土地充當樣板,分別種植棉花和小麥。

張宇對35斗表示:「通過各種智能化裝備,可以做到棉花1000畝/人,小麥則能做到人均3000畝;從產量上看,單說棉花,每畝地能比當地農戶多產幾十公斤籽棉。」

新型農業裝備的應用解放了人力,解決方案的不斷滲透也在為土地產值保駕護航。現在,農業從業者基本形成一個共識:現代農業已經進入全新階段,碎片化經營日漸式微,行業正朝著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自動化全速前進。

四、資本洶湧,碧桂園正布局一盤大棋

商業之中,資本的嗅覺最是靈敏。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惠達科技獲得了來自萬物資本、淺石創投的戰略投資。

縱觀2021全年,農業科技行業只發生了52起投融資事件;時間進入2022年,僅1—7月,投融資事件就達到341起,足見行業火熱。據統計,過去5年,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共為農業發展注入了1123億元真金白銀。

2022年僅1—7月,投融資事件就達到341起

市場同樣火爆。今年,一家農業無人機企業前4個月的營收就達到了去年總和;先正達植保業務Q1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中國市場增長46%;濰柴雷沃農業裝備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7%,再創歷史新高……

站在碧桂園農業公司的智慧農場裡,知名媒體人秦朔不禁感慨:「碧桂園做了聯合國要做的事。」

2018年5月8日,碧桂園集團正式吹響了進軍農業的集結號,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註冊資本達10億元,碧桂園試圖動用資本和科技的力量,著手改造傳統農業。

在接受35斗採訪時,碧桂園農業控股公司總裁吳迪表示:「碧桂園進入農業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長遠規劃,我們也充分尊重這個行業的客觀規律,因為農業是一個回報周期相對比較長的行業。我們願意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堅持按照我們的戰略部署去行動、去投入。

最大一筆投資發生在2020年3月,碧桂園農業斥資3億元人民幣收購華大基因農業控股80%股權。如果從碧桂園集團層面去看,過去兩年,碧桂園創投(碧桂園體系全資創新投資公司)陸續投資了8家農業類公司,門類涵蓋上游生物科技、中游食品加工和生鮮電商,以及終端的餐飲消費。

與此同時,「跑馬圈地」也有序展開。目前碧桂園農業已在廣東、湖北、山東建起三個智慧農場,其中山東東營七龍河農場面積超萬畝,計劃總投資超過5億元,已於今年3月開工建設。

碧桂園研發的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正在廣東三水萬畝智慧農業園作業,來源:受訪者

2022年8月10日,碧桂園農業全資子公司廣東皓耘科技在山東臨沭設立的農機工廠投入使用。碧桂園農業還把目光瞄向非洲,進入被聯合國認定為「全球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的馬達加斯加,與「袁氏種業」一起,緩解那裡的糧食危機。

這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行動,預示著碧桂園正在布局一盤大棋。而且,如果上述被投資公司和自身子公司形成價值鏈閉環,想像空間將不可估量。

五、做科研要有工程化思維,不能為了科研而科研

相比碧桂園動用資本實力開疆拓土,一家中型企業——捷佳潤科技集團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作為智能水肥一體化行業的佼佼者,2018年9月,捷佳潤集團聯手以色列灌溉設備生產商納安丹吉灌溉有限公司,各出資40%和60%在廣西建立了合資公司和工廠。

捷佳潤集團董事長溫標堂告訴35斗:「納安丹吉1937年就成立了,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他們對產品的研發、更新疊代,對品質的追求,還有走過的彎路,我認為都是很多的。如果讓我們從頭走一遍,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也沒有那麼多財力物力。合資的話,基本能夠在成熟的產品體系里,進行共同的市場開拓和生產製造。這樣我們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發展方式,幫助捷佳潤集團快速獲得了更多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製造和物流成本降低約30%」。

藉助智能管理平台,各類信息一覽無餘來源:捷佳潤科技

自主研發也好,合資合作也罷,目的都是與時間賽跑,加快產業變革。

資本和技術就像一塊硬幣的兩面,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兩個輪子。究竟哪個更為重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說道:「光砸錢不行,我們要砸科學家,要讓科學家成為明星,請科學家走紅地毯。」

我國在農業領域技術落後於已開發國家是不爭的事實。以總被提及和對比的以色列為例,以色列開國總統魏茨曼有句名言:只要給我們一碗水,一顆種子,這個民族就能生存。這個建立在沙漠上的農業強國憑藉運用到極致的滴灌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成功把荒無人煙的沙漠變成了生命的綠洲。

國外科研成果轉化率通常在60%—70%,反觀國內,只有30%左右能得到應用。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實際上也沒有,能達到10%就不錯了。據他所知,有的農業院校科研轉化率連1%都不到。問題卡在哪兒?該人士認為:除了創新環境不夠開放,試錯和容錯空間也相對狹窄。

「這是統計口徑不同造成的結果。」金秀良一針見血地指出:「科研人員不應以科研問題為導向去做科研,更應該用工程化思維去解決科學問題。所謂工程化思維,就是在做科研之前要有一個明確的應用場景出口。假如我想做一項研究,目的就是為了農業上的應用,過程中需要解決一系列的科學問題,但最終目的還是為工程化服務的,而不是單純去做一個研究。」

解決的科學問題再多、論文發表再多,如果形成不了閉環、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都是空談。

六、一個欣欣向榮的大農業時代已然到來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對外表示,將繼續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的「量、質雙升」應該不早於2012年。那年2月,春寒料峭,國務院發布了第一部指導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現代農業建設要「5年取得明顯進展、1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目標,以「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創建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十年彈指一揮。目前,全國已累計完成9.05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30年有望達到12億畝。

溫標堂認為,高標準農田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0:土地平整、旱灌澇排、田間道路、農田防護。

2.0:涵蓋1.0四項,高效節水、智能水肥一體。

3.0:在1.0、2.0基礎上,增加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多項技術和智能裝備。

不難看出,前兩個階段重在基礎設施的搭建,目的是標準化和機械化。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資金使用、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要求不統一,甚至相鄰縣之間都各有標準,這也導致重複申報的現象存在。

當然亮點項目也不在少數,值得一提的是「五彩田園」。

五彩田園已成為廣西現代農業標杆之一

時值2014年,廣西自治區作出決策,在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玉林市籌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五彩田園」。

白春明作為五彩田園的規劃者,全程參與了這一項目。據他介紹,歷經數年,五彩田園從一片廢棄的礦坑變成國家4A級現代化農業綜合體,涵蓋農業種植科技示範、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休閒農業觀光、輻射帶動園等五大園區和數十個特色產業園,成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的標杆之一。

而今,數字經濟正為中國帶來百年不遇的時代契機。以華為、BAT、京東、拼多多等為首的科技大廠,以中聯重科、濰柴、久保田等為首的製造業龍頭,以華潤、萬科、碧桂園等為代表的房地產巨頭,伺機而動,躋身於農業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智能裝備等農業科技領域,連同地方產業發展基金也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在資本與技術的雙重推動下,與1.0、2.0相比,3.0階段有了質的提升。這無疑對參與建設者和後期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喜可賀的是,我們已經看到大量技術在農業的廣泛應用和取得的不菲的成績:

  • 碧桂園農業自主研發的無人收割機,8—10小時就能收完500畝水稻;
  • 占據植保無人機行業半壁江山的大疆,最新設備每小時可作業320畝地;
  • 科大訊飛AI動態監測系統隨時監控農作物生長情況,並根據AI數據中台內置的種植專家系統,自動控制灌溉、風機、水簾、遮陽板;
  • 大豐收整合技術、產品優勢推出基地管家服務,幫助農場提高管理水平……

農業成了人工智慧最好的練兵場。

2021年1月,電視劇《山海情》火爆全國。裡面的故事是這樣的:1992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馬德福被借調到吊莊辦,跟著張樹成書記一起,動員人們走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前往賀蘭山東麓的大平原重新紮根。放眼望去,茫茫戈壁,飛沙走石,荒無人煙。頑強的移民與天斗、與地斗,最終在戈壁灘上建造起一個塞上江南。

戈壁灘變成了現代化生態移民示範鎮來源:三晉農民網

時過境遷,東西協作的閩寧模式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套感天動地的脫貧樣板。2021年,寧夏為了推進葡萄酒高質量發展,在閩寧鎮高起點籌建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綜合試驗區,已將數字化、智慧化擺上重要日程。

可以肯定的是,「一覺醒來半個身子都在沙子裡,一家老小就這樣晾在戈壁灘上」,這樣的場景不會再有了。

感謝您耐心讀完。

鳴謝:

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博士金秀良

中農富通鄉村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白春明

惠達科技CEO張宇

碧桂園農業控股公司總裁吳迪

捷佳潤集團董事長溫標堂

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所黨委書記劉繼芳

35斗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耿海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65b8a01427e4458efcb846405ee9b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