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庭憐雪凈 深屋喜爐溫

2024-01-12     竹鶯說事

原標題:廣庭憐雪凈 深屋喜爐溫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

鄭學富

數九嚴寒、大雪紛飛,古代文人在書齋內吟詩作文、寫字繪畫,是如何禦寒取暖的呢?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明代著名書畫家詹景鳳在《草書千字文》卷後跋曰:「萬曆丁酉之十二月,天寒積雪,顧几上筆硯,乃不作凍,佳客在座,烏薪在爐,松蘿仙茗在壺……」因為有燒著黑木炭的火盆、煮著茗茶的火爐,以致筆硯沒有結冰,於是乘興而書《千字文》。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畫面描繪的是胤禛身著漢族文人服飾,坐在火盆旁專心致志讀書的情景。他右手捧書,蹺著二郎腿,腳踏在火盆邊沿上,火盆內炭火正旺,還插著用來撥弄薪炭的銅箸,也叫火筷子。多寶櫃內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代彝器、珍本書籍和字畫手卷;茶几上擺放著茶具、食盒;槅門外是迎寒綻放的梅花。整個畫面一片祥和、溫暖、舒適的景象,正契合了《悅心集》卷二羅大經之《山居述事》的意境:「雪滿中庭,月滿中庭,一爐松火暖騰騰。看罷醫書,又看丹經。」畫中的火盆是古代書齋中必備的取暖設備。

據說火盆在三國時期就已經使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火盆最早是用泥製成的,泥火盆的特點是傳熱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後來才有了鐵、銅製成的火盆。火盆的形狀以圓形為主,大小不一,其直徑大多是五六十厘米,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王公貴族常常使用銅製的火盆,燃燒木炭取暖。唐代詩人宋之問在宮城的秘書省值班時曾作《冬夜寓直麟閣》一詩,其中寫道:「直事披三省,重關閉七門。廣庭憐雪凈,深屋喜爐溫。」

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在一個大雪將近的晚上,他寫了一個請柬讓書童送給好友劉十九,邀其來書齋飲酒。請柬上寫的是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這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松灰籠暖袖先知

火盆燒的是薪炭,薪炭還用在手爐中。故宮博物院藏有清雍正時期「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手爐整體呈長圓型,提梁彎曲的形狀與爐身的造型十分協調。黑色漆底,以金漆描繪不同的山水圖景。畫面構圖講究,布局疏朗,遠山近石、亭台樓榭、草木飛鳥都描繪得細緻入微。風光旖旎的山水圖濃縮於方寸之間,透露出飄渺深遠的意境。邊飾則用描金彩漆描繪纏枝花卉紋,口沿內掛銅膽。蓋面為銅絲編結而成的密網,底部有一圓孔用以散熱。清代皇家御用手爐普遍十分精美,製作工藝多姿多彩,材質有漆器、琺琅等品種,技藝精湛,格調高雅。

手爐是古代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因可以捧在手中,籠進袖內,故名「手爐」或「袖爐」。我國使用手爐的歷史十分悠久,相傳隋煬帝沿大運河出巡,在數九寒冬時節來到江都(今揚州),江都縣令為討好皇帝,與民間銅匠連夜設計製作了一款小銅爐,內置火炭,呈獻隋煬帝取暖。隋煬帝頓覺暖和,即興命名為「手爐」。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取暖之物。北宋年間,手爐已廣泛走進民間。

到明清時期,手爐製作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湧現出大批名家巧匠。晚明的嘉興名匠張鳴岐製作的手爐被稱為「張爐」,馳名大江南北。明清時期名家製作的手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於一體,匯詩、書、畫、印於一器,既是取暖器物,又是可以欣賞的工藝品,有著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收藏價值。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裡多有手爐的描寫。《金瓶梅》第六十八回寫道,愛月兒「一手拿著銅絲火籠兒,內燒著沉速香餅兒,將袖口籠著熏熱身上」。文中的「銅絲火籠兒」即手爐。《紅樓夢》第六回,寫劉姥姥進大觀園,歷經周折見到王熙鳳,王熙鳳「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紅樓夢》第八回也寫道:「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來與黛玉送小手爐……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乾隆皇帝的題畫詩也寫過手爐:「眷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輕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詩中提到的「爐」就是手爐。清代學者張劭《手爐》詩曰:「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不愁凍玉棋難捻,且喜元霜筆易持。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不僅暖手的手爐製作精巧,溫酒的用具同樣頗具匠心。

清雍正年間「養和堂制」款青花釉里紅八仙溫酒壺,整體造型呈葫蘆狀,由兩部分組成,上部盛酒,下部注熱水溫酒,用以長酌。兩截相合,恰為一整體,設計新穎巧妙,別具風格。里白釉,外部通體青花釉里紅,以釉里紅為底,上繪青花八仙人物,底落「養和堂制」楷書款。

溫酒器最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漢代有了溫酒樽,到了制瓷業發展空前繁榮的宋代,則出現了包括注子、溫碗和蓋在內的形制巧妙、工藝精良、功能成熟的陶瓷溫酒器皿。有了這種溫酒神器,古人喜歡在銀裝素裹的大雪天,約上詩朋文友,來到戶外溫酒把盞,十分有情趣。

硯溫融凍墨 瓶暖變春泉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方明正德款碧海騰蛟銅暖硯,由硯身、匣蓋、暖屜組成,並無硯石,直接在銅質硯面上研墨。暖屜用於燃燒炭火,置於硯身下層,可防止硯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凍結。硯身下壁為活動插板,將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屜。暖硯上部鑄有「碧海騰蛟」精美畫面,並配以詩文。

硯台是古人文房四寶之一,由於古代缺少取暖設施,在寒冷的冬天,石質硯台中的墨汁很容易結冰,令文思泉湧的文人墨客煩惱不已。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漠北軍帳中起草戰鬥檄文時,硯台中的墨汁凍結了:「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李白也遇到過這種窘況,無奈地嘆息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其實在唐代已經有了暖硯,可能是因為兩位詩人當時沒有條件使用這一「神器」,才發出如此感慨。

古人發明暖硯,就是為了溫墨,防止筆墨凍結,以便揮毫流暢。較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白居易在《青氈帳二十韻》有詩云:「硯溫融凍墨,瓶暖變春泉。」唐明皇有一方製作很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於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以後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承襲,暖硯漸漸發展演變為一種實用與裝飾相結合的文房雅具。

現存最早的暖硯實物為l982年在甘肅靈台縣百里鎮出土的一方北宋中晚期的陶暖硯,硯膛中空,可置放炭火。宋人王之道《和張文紀詠雪二首》詩云:「三杯強沃澆腸酒,一捻聊分暖硯鹽。」明人屠隆在《紙墨筆硯箋·冬月硯》中記載了使用暖硯的情景:「冬天嚴寒不可用佳燕(硯),得青州熟鐵硯,可以敵凍,炙硯需用四腳掙爐,架火硯上,微微逼之,或用硯爐也可。」

清代內廷製作的御用暖硯一般以銅、鐵、錫、銀為硯匣,並鎏金或鏤空鏨刻紋飾,工藝精湛。如康熙年間松花石夔龍紋暖硯,硯體為青綠色松花石,通體光滑,四腳處各有一獸面紋方足。硯面上沿邊緣有陰刻方框,內雕荷葉狀墨池,池邊有一小孔用於蓄水,硯堂凹陷,硯體四側各雕凹底陽紋兩兩相對的夔龍紋。硯下置掐絲琺琅夔龍紋暖硯盒,長方型,飾銅鎏金鏨花螭紋一周,四立面為淺藍色琺琅,每面中間用桃紋作裝飾,兩旁飾掐絲螭紋,掐絲線條工整,琺琅質地細膩,色彩淡雅。

暖硯造型多為正方型、長方型、六方型、八方型、圓型、鼓型等。從功能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為「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鑿出空腔,通過注入熱水使硯面的溫度升高;二為「火暖型」,即在硯面之下製成空腔,引入炭火燒烤或置放油燈加熱。火暖型暖硯要經受炭火長時間烘烤,端石、紅絲石、洮石等滋潤柔滑的硯石很容易被烤焦開裂,所以只能選用質地緻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石制硯。由於暖硯製造工序複雜,造價較高,屬於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難得用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暖硯出現,為普通文人使用暖硯提供了機會。紫砂泥可塑性強,透氣性佳,又耐高溫,而且價廉,能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紫砂暖硯,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5de5d8b8299bc63ce60eb3bfbfd13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