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行刑前,為何圍觀百姓歡呼雀躍?專家:你看他們做了啥

2022-08-23     適應生活

原標題:戊戌六君子行刑前,為何圍觀百姓歡呼雀躍?專家:你看他們做了啥

19世紀末,日本開始主張積極對外侵略擴張策略,並最先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政策,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太后當權的時期,總的來說,已經不堪一擊,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就已經掀起一陣洋務運動,1888年,慈禧下令成立北洋水師,本意是想要清朝成為一個亞洲最強大國家,但最後還是因為朝廷的腐敗而告終。

在此期間,日本一直關注著清廷的動向,見我國北洋水師成立,日本也將大部分財力用來發展海軍和陸軍,根據記載,1890年時,我國北洋海軍2000噸位的戰艦就已有7艘,而日本海軍僅有5艘,但是自1892年期,日本開始大力擴張海軍計劃,包括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陸軍,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已經擴充到32艘軍艦,24艘魚雷艇,遠遠超過了我國的北洋海軍。

1894年7月25,在豐島海戰中,日軍擊沉了一搜清軍用來運兵的「高升號」海艦,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此時清朝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了上風,慈禧雖然有意主和,但迫於當時朝廷的威壓,只得任由光緒帝開戰,而此時關於她大壽的慶典在即,所以慈禧感到萬分急迫,生怕因為戰事而延誤了自己的大典。

8月下旬,一萬五千清兵,共三十五營與日軍一萬六千人正面作戰,但因為當時的清軍主帥葉志超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大敗,局勢逆轉,9月,日軍將主攻方向轉至玄武門外,很快,玄武門被日軍攻陷,9月中旬,清軍逃至鴨綠江便,17日,黃海戰爭爆發,這一戰,中日兩軍都損失慘重,10月,日軍從鴨綠江攻向安東縣,鳳凰城,旅順等方向,雖然清軍奮力抵抗,但最終還是不敵日軍,節節敗退。

就在此時,清廷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逐漸占了上風,最初在平壤戰役也黃海戰役後,慈禧就啟用恭親王奕訢,開始為主和做準備,11月,旅順失守後,慈禧一派徹底掌控了主權,1895年3月,清廷派出李鴻章作為代表,前往日本議和,隨後經過一系列交涉,於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下《馬關條約》後,這場戰爭才算是畫上句號,但李鴻章也因此受到了後人的唾罵。

而在此之後,清朝的主導權又落回了慈禧太后的手中,光緒帝因戰敗,自知理虧,不敢公然反抗,只得暗中召集心腹實行變法,當時以譚嗣同,康廣仁為首的一干人注重廢棄八股科考,和一些封建傳統陋習,比如不裹腳,開辦女子學堂,並建議開設西醫學堂,引進西方技術,這一提議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很多人都認為,他們這一提議太過荒唐,尤其是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持極力反對意見。

可是光緒帝卻大為認同,他認為,要想改變清朝現狀,就必須要做出一些大膽的措施,於是極力支持譚嗣同等人的變法,可是慈禧一派總是從中干擾,為了能夠讓變法順利實行,譚嗣同等人上奏囚禁慈禧,以及殺掉她的心腹榮祿,光緒帝允了,1898年9月18日,譚嗣同奉命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的支援,不料袁世凱得知後,反像慈禧等人告密,於是譚嗣同等人還未行動便被先行抓獲。

而這次參與變法的一共有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等六人,又稱為戊戌六君子,28日,慈禧下令在菜市口將六人處死,以示警戒,本來這次變法是為了百姓和國家好,但是當六人被帶到菜市口處死時,百姓們卻大喊叫好,甚至還拿爛菜葉子丟他們,根本不領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譚嗣同等人希望通過變法來改變清朝的局勢,固然是好,但是他們卻忘了,在清朝多年的閉關鎖國下,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已經被固話,他們主張廢八股,但是當時的很多學子寒窗苦讀多年,都是學的四書五經,這樣一來,大大的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機會,而在當時,科舉考試是不少學子們唯一的希望,你說,他們能不恨這些提出變法的人嗎?

另外一點,譚嗣同等人還曾建議將邊疆地帶以租賃的形式出租給英美等國家,以換取用來變法的錢財,雖然最終沒有被實行,但在不少國人的認知里,國土是不可侵犯的,更何況還是以租賃租給別人,這不就是主動將自己的國土送給別人嗎,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種種情況下,譚嗣同等人的變法不僅沒有獲得百姓的支持,反而遭到了他們的牴觸和唾棄,以至於當他們被處斬時,換來了一大片叫好聲,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52e715cef06855bf589022ba7a08c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