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一部彎道超車的現實主義醫療劇

2023-10-15   影視獨舌

原標題:《問心》,一部彎道超車的現實主義醫療劇

2023年10月15日刊| 總第3389期

「林逸撲在病人身上的心+周筱風的情商+方筱然的溫暖,這三個人真是無敵的存在。」

《問心》從開播到現在,東立三人小分隊打配合愈發默契,也讓觀眾get到了主角團如此設置的巧妙之處。

雖然一開始會被周筱風(趙又廷 飾)和林逸(金世佳 飾的「不對付」,以及同母異父兄妹的疏離感揪心,但看到他們的成長,看到他們因「救命」連結在一起,在嚴酷現實的生死場裡,有這樣的一群人在支撐世界,我的心也被慰藉和治癒了。

作為一部市場稀缺的醫療題材現實主義作品,《問心》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不走尋常路的創新人物關係是其一。

此外,它取材現實的視角和紮實的編劇手法,將醫生和病患,醫生的職業性和人性,醫院小世界和社會百態三個劇情面向巧妙聯結,對每一個案例進行結構性的因果剖析,嘗試在截然不同的立場裡創造理解。

這讓整部劇既有田野調查的寫實氣質,也散發著溫暖療愈的理想之光,既有個人視角的捲入感,又極具社會議題的公共性。

可以說,《問心》不僅解救了國慶節後劇荒的觀眾,也讓現實主義醫療劇顯現出力拔千鈞的存在感。從生命救治到生命教育,《問心》實現了創作理念和實踐上的彎道超車。

醫者二象性:神的光環與人的平凡

「以前的我像林逸,現在可能更像周筱風」,北京積水潭醫院心內科醫生劉巍看劇後評論道。

林逸是勇於打破規則的天才心外科醫生,藝高人膽大,性格中不乏浮躁的一面;周筱風是專業素養高、冷靜沉穩的心內科醫生,潤物細無聲,在外人眼裡有些古板。兩人不僅性格一熱一冷,分屬不同科室,所持醫療理念也有衝突。

從一開始兩人就「是否要遵循流程和規則」的問題爭執不下,林逸遇到危急狀況會直接將病人推向手術台,主張「結果正義」;而周筱風則堅持先做CTA檢查指引手術,主張維護更多人的權益。

兩位男主的人物關係充滿戲劇性的對抗,但其實是共同成長、相互影響的關係。只不過相比林逸「養成系」的外化成長,周筱風的成長更隱秘和向內,他們兩個人就像醫生的一體兩面。

醫生的世界充滿著理性與感性的鬥爭,醫生也是遊走在人性與神性之間的職業群體。他們原本平凡,因醫生屬性修煉出一種不凡,但醫生也是肉體凡胎,身處煙火人間,擁有多重角色屬性和社會面向,有脫下白大褂下班後喘口氣的生活,甚至還可能是某種程度上的「病人」,被很多問題困住。

周筱風母愛缺失,一直拚命證明自己;林逸是天才醫生,也是病人家屬,自己還有家族遺傳性心臟疾病。他們身上職業性與人性交織存在,既有神的光環,也有人的平凡。

比如林逸會穿著格子襯衫在菜市場買早餐,會騎共享單車上班,做手術帶著小狗帽,平時看病板著臉愛訓人,但每次做完手術,他都會為病人送上一句「長命百歲」的祝福,非常「鐵漢柔情」。

方筱然(毛曉彤 飾)表面上是醫院小太陽,私下則是洞洞鞋女孩,平時都是她來調和兩個男主的關係,但周筱風和林逸卻會在背地裡聯合起來,一起給她「出氣」。

《問心》將醫生辦公日常和做完手術後的普通人時刻呈現得真實、有趣味,讓人物在有限的敘事空間裡變得「圓形」、有個性。共性和個性完美結合,《問心》的「東立三人組」是得真正的現實主義三味的。

從生死場洞照複雜的社會縱深

人人都得經歷生老病死,醫院是一個生死場,充滿了意外與苦痛,尤其是心內科和心外科融合而成的心臟中心,最不缺命懸一線和天人交戰的故事。

但《問心》並沒有止步於此,因為科學技術之外還有人與關係。從對病例的選取和展現就可看出,《問心》在做手術的難度之外,引入和剖析了更複雜的「人與人、人和社會的關係」。

這部劇的單元案例選得非常有代表性,如章秉先(徐敏 飾)事件的發生,跟人手不足情況下護士的超負荷工作狀態有關,關懷的是老人病後的護理尊嚴,也溝通了家屬和醫護的關係;張雨熙(劉恩佳 飾)的案例,折射不良電商企業對員工的壓榨,考驗人性也見真情。

醫生除了理性看病,還承受著對病人的情緒安撫責任。宴暉事件則探討了醫生情緒勞動的重要性,糾正了林逸對富人的偏見,還將敘事空間延伸至心內和心外的科室之爭。

醫院本身就是一個複雜、嚴密的組織機構,充滿了複雜的競合關係,《問心》如紀錄片一般細膩入微、敏銳洞察,如實呈現了現實主義的多重色彩,有理性的白,也有暗調的灰色,最終都回到了暖愈色調。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星岩(余承恩 飾)案例上,該劇探討了病患家屬和醫生之間的信任、醫生個人與團隊關係的反思。為宋星岩做手術時,從組長到主刀,從麻醉到巡迴護士,從病人到家屬每一環的合作與信任都不可或缺,「人和」狀態下手術發揮出最大能量,最終成功挽救了宋星岩,狠狠戳中了觀眾的燃點和淚點。

人物、世情的複雜性是現實主義作品邁向高端的鑰匙。可以說,《問心》從命運如刀的生死場呈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態度、複雜的醫患關係,勾勒浮世繪般的社會模型,在人物情緒表達上有克制有空間,容納了不同身份和經驗的人的處境和情緒,覆蓋了更廣闊的受眾。

一場寫實又超越現實的集體療愈

《問心》帶給人的觀感是多層次的,在緊張氣氛烘托下,我們感受著一台手術經歷的起承轉合,不同人物在個性和價值觀上的對抗和衝突;在具體的病例和生命面前,我們看到了唏噓與無奈、更加「人間清醒」,與人生低谷的病人們共命運。最終,我們被一種治癒性的力量所託舉,重新生出了希冀。

方筱然這個女主很特別,她不拿手術刀,卻不可替代。她就如同那苦痛疲憊生活里的「一點甜」,極具治癒,修復著醫生與醫生之間、醫患之間的關係。

如果說周筱風是定海神針,林逸戰鬥力爆棚,兩人負責保命,那麼方筱然則負責「護心」,人要救,心也不能死。

這部劇人物真實、議題真實、邏輯真實、倫理和細節真實,不僅輸出了一個能量密度很高的故事,還提供了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療愈。

醫療和教育這兩類題材,與民生密切相關,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終極問題。在教育三部曲後,檸萌影視充分感受時代情緒的複雜,從《問心》切入醫療主題現實主義賽道,以醫患關係直面、折射我們與生命的關係,剖析和修復當下信任缺失、人心受損的問題。

《問心》的劇本創作,始於2020年《小捨得》殺青一個月後,又在疫情後社會回到常軌後上線,這個時機剛剛好。

近距離感知現實,捕捉社會正在發生的新倫理道德、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並超前一步以新視角切入。檸萌影視的作品總是基於現實又提煉現實,甚至引領現實。這種洞察力和前瞻性,是檸萌影視在現實主義賽道始終保持影響力的關鍵。

而相比教育三部曲,《問心》自帶的醫療話題又讓檸萌的現實主義賽道多了幾分治癒感。可以說,寫實、引領與療愈,共同組成《問心》的獨特氣質。

它去掉了二元對立的固有標籤,以醫生的理性去與複雜的人性世界碰撞,來呈現我們人世間的悲歡,給生死場和浮世繪里的所有在場者以對話空間,從而完成了一次對於觀眾的深層集體療愈。

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不可能不關注人的焦慮和困境,但又絕不會止於對焦慮和困境的簡單再現。基於社會成因的深思是必要的,基於文藝擔當的療愈亦是不可或缺的。

檸萌影視由教育題材轉戰醫療題材,憑著《問心》實現了彎道超車和安營紮寨。而且,生命救治到生命教育是個大課題,一部《問心》大概是不夠的。我們期待檸萌在「小」系列之後再推出個「心」系列,在醫療劇的領地里登堂入室,再領風騷。

文/飛魚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