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孩子吃飯是個體力活兒
你有過給孩子喂飯的經歷嗎?在廚房忙活一個多小時,總算做出了一份精美的營養餐,連自己都有點不相信:啊,我的廚藝怎麼這麼好!
可是呢,正當你端到孩子面前,充滿期待地等著他大吃一口,結果,他瞟了一眼,就跑開了。
不甘心地端起碗,追過去,總算喂了一勺到孩子的嘴裡,問他:好不好吃?
孩子似是而非地「嗯」了一聲,你的臉上樂開了花。正想接著喂,孩子說:「我不吃了我不吃了!」
只好拿出ipad讓孩子邊看動畫邊吃,可是飯菜顯然沒有動畫片吸引人。一集都看完了,碗里的飯還沒吃到一半。這都已經涼透了,唉,只好重新加熱,然後又是新一輪博弈……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好好吃飯?
孩子生長發育快,飯都不好好吃,這怎麼行啊?為了孩子吃飯的事情,一家人都心力交瘁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這樣?別人家的孩子能好好吃飯嗎?
那麼今天就來分享一個別人家孩子的故事,這個孩子叫小希,她兩歲多開始就能自己吃飯了,從來不用大人操心。
每次親戚朋友聚會,只要有小希在,她都會成為所有孩子裡面的焦點。為啥呢?
因為小希太會吃飯了,別看她剛剛3歲,對各種餐具卻都能運用自如,用筷子夾豆子也不在話下,一夾一個準。小希的媽媽完全不需要像別的家長那樣追著喂。
每當這種場合,總有人向小希媽媽取經:這麼會吃飯的小希,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啊?
小希媽媽說,其實只要做好了以下4個方面,孩子好好吃飯基本沒問題。
好好把握孩子對食物的敏感期
在小希七八個月剛開始吃輔食的時候,小希媽媽就會把各種能拿在手裡吃的東西,放在她的餐盤裡,讓她自己抓著吃,而不是直接喂到她的嘴巴里。
吃米糊的時候,用手抓顯然是不行的,小希媽媽就準備了兩個勺子,一個讓小希自己練手,一個大人拿著喂,這樣當然是吃得少、掉得多。
不過輔食本來就是作為過渡的,這階段,呵護好孩子對食物的敏感和熱情,更為重要。
所以,小希媽媽既不擔心孩子吃不飽,也不會覺得浪費而去「幫忙」。
尊重孩子,飽了沒飽,讓孩子自己決定。
小希剛開始自己獨立吃飯的時候,奶奶總是怕她吃不飽,怕她吃得慢飯菜都涼了會鬧肚子,忍不住就想接過勺子來喂,好在都被小希媽媽及時叫停了。
因為孩子只要會說話了,就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完全不用擔心他餓著。
在小希想學大人拿筷子的時候,爺爺一開始總不厭其煩地教她、糾正她,小希差點就放棄了。
小希媽媽趕緊出手,鼓勵小希「只要能夾菜,同時不妨礙別人,也保證安全,怎樣都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所以,小希練習了兩周多,居然就可以熟練地使用筷子了,這讓她更加自信了。
良好的就餐習慣培和愉悅的就餐氛圍
很多家長之所以為了孩子吃飯這件事折騰得夠嗆,其實很多時候是自找的。
孩子沒吃飽,隨時都可以有零食加餐,孩子不想好好坐著吃,就默許他邊玩邊吃……這樣下來,孩子當然不需要好好吃飯啦。
事實上,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養成好習慣。
當他能坐穩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坐在餐椅上,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給他喂食。
等孩子能與大人同步進餐的時候,儘量大家一起圍坐在餐桌邊,大人做出認真吃飯的榜樣就好了,千萬不要吃個飯還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
「不吃青菜長不高的哦」、「不能只吃自己喜歡的菜,不然營養不良,會生病」,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道理都沒錯,可是孩子就不愛聽。
因為這些話傳遞出來都是不怎樣就會怎樣的不好結果,孩子就算迫於家長的權威勉為其難地照做,也不會持續做到。
小希媽媽說,在他們家,吃飯的時候,是一家人最放鬆的時候,她從來不強迫小希要多吃什麼、少吃什麼,大家都用行動做出「什麼都愛吃、不挑食」的示範就好了。
同時,飯桌上只聊輕鬆的話題,也允許孩子插嘴,這樣小希會感到吃飯是一件既平常又溫馨的事情,而不是只會被家裡所有大人圍攻說教那樣無聊、無趣。
如果條件允許,儘可能讓食物品類更豐富,品相更好看。
孩子做事情最容易興趣導向,如果能把食物做得美味又誘人,也是吸引孩子愛上吃飯的一種方法。不過這方面量力而行就好了,不可能人人都做到美食博主那樣的水平,畢竟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小希媽媽都用了哪些方法吧。
在7-9個月的食物敏感期,呵護好孩子對食物的熱情。
尊重孩子,飽了沒飽,讓孩子自己決定。
良好的就餐習慣和愉悅的就餐氛圍很重要。
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營養均衡、美味又好看的食物。
讓孩子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你還有什麼好方法呢?歡迎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