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東吳之孫權治下的東吳

2020-02-04     屁香屁香的史料館

孫權在位時東吳還是保持著較強大的生命力,整體來看怎麼樣不能算差,畢竟沒丟在孫權手裡。但從細節看,這個整體,似乎也不是那麼看得過去。我們先來看第一條:

(1)叛亂

東吳領地中爆發的叛亂極多,不考慮少數民族的情況下,自公元221年孫權被封為大魏吳王(從領土上基本達到了建國時的情況)後,有記載的叛亂記錄人如下(或有遺漏,望指正)

1)公元225年十二月,鄱陽人彭綺自稱將軍功克數縣,領兵數萬,抵抗超過1年,在227年春天被周鄱、胡綜聯合平定;

2)公元226年,士燮之子士徽起兵造反,自稱交趾太守,不久後被呂岱擊殺;

3)公元231年十一月,廬陵李桓、羅厲為首等人作亂,作亂超過一年,到了233年二月份才被吾粲、唐咨平定;

4)公元233年10月,鄱陽人以彭旦(估計為彭綺同族)為首的賊寇作亂,234年二月被陸遜平定;

5)公元233年,韓當的兒子韓綜雖統領其父部眾。雖然韓綜為非作歹,但孫權念其父,不予問責。但韓綜則一直提心弔膽,終於在233年拿定主意投降曹魏。這也是孫權心中一大恨事。公元252年,東興之戰,韓綜為先鋒,兵敗身死,諸葛恪將其首級告慰孫權;

6)公元233年,將軍翟丹也因為犯罪向曹魏處逃亡。孫權便懼怕將領畏罪逃亡,於是下令,諸位將領有三次重罪再行議論是否處罰;

7)公元237年,中郎將周祗在不顧陸遜的建議下向鄱陽郡徵兵,結果激起民變。吳遽等人果然造反殺死周祗,功克了數個郡縣,豫章、廬江的百姓因天生「全民惡人」也相應吳遽造反,後來陸遜知道後親自討伐吳遽,吳遽很快被擊敗後便向陸遜投降。陸遜由此得到八千精兵,自此鄱陽、豫章、廬江都平定了下來。

8)公元239年春,蔣秘奉命討伐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但其部下廖式趁機造反,殺害了臨賀太守嚴綱,並自稱平南將軍,和他弟弟共同攻打零陵、桂陽,影響到交州、蒼梧、鬱林等地,聚眾數萬人。呂岱和唐咨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平定了叛亂;

9)公元245年,曹魏臥底馬茂與東吳官員符節令朱貞、牙門將朱志以及無難督虞欽(這三人兩位姓朱的大機率是朱治或吳郡朱氏族人)密謀趁著孫權入苑中射獵時擊殺之,抓捕群臣,占據宮廷及石頭塢以再投魏。結果事情泄露被均被誅殺三族;

這9條還是僅孫權封王后到孫權臨終,30年間發生的叛亂事件。這還不帶少數民族的叛亂。平均每三年一次,而且規模、影響都不小。雖未完全統計,按國土面積來看,都超過了蜀和魏。


(2)民生

東吳的賦稅、刑法很重。而「重法」同樣還有蜀漢,雖然蜀漢除了南中之外(前文也提過,在諸葛亮平定南蠻後,大規模的叛亂也就是兩次,分別被李恢、馬忠平定,次一級的也就一次被霍弋平定,再次一級的約莫三次。整體還相對穩定,)但除去夷陵之戰後帶來的動盪影響,則無蜀漢官員主動投靠和造反。百姓造反的記載也大約三次,整理而言比孫吳穩定多了。那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原因呢,這裡不談太深。

駱統就曾經數十次向算孫權上書認為現在募兵手段極易激發百姓叛離之心,應當制止。而駱統於228年過世,尚有數次叛亂,可見孫權也沒去,估計也沒辦法改變和這個局勢。為何呢?這和東吳的士族政治密不可分,東吳的士族大量藏匿人口,持有私兵,朝廷又只能庇護這些大族,當地官員根本無法阻止,故會造成如此結果。

同時,駱統上書的問題不單單是招募的問題,也同樣提及了在嚴重的疫病情況下,還徭役繁重,民戶大量減少,到了生兒不敢養,活人吃不飽,死人沒人埋的地步。孫權也很認可駱統的觀點,但沒有去調整法令。

在226年陸遜那也上表希望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徵收,停止戶稅的收稽,這次孫權就重視多了,則去安排官員修改法令,並讓陸遜和諸葛瑾同意後再下發施行。

雖然法令做了調整,但還依舊嚴苛到影響了人才的供給。到了武昌後的陸遜還是寫信給孫權希望放寬條令,能提拔人才。

而到了238年,刑法嚴苛、賦稅繁重的情況還是得不到較大的轉變。陸遜借著謝淵、謝厷提出一些改進現在局勢的措施時,由再次提出的自己觀點。希望孫權明白不存在「民弱而國強,民富而國弱」的情況。

除了他們外,還有孫登在臨終前也希望孫權能「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但孫權不明白嗎?他很明白。呂壹案後,他曾寫信給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親信重將,坦言道:「自孤興軍五十年,所役賦凡百皆出於民。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然勞百姓,事不得已耳。」同時也多次下詔談及百姓的疾苦,孫權心裡還是很清楚的。為此孫權其實也還算節儉,雖然小錢花得不少(比如開派對,賞賜節儉的功臣),但除了打仗大錢也是沒咋花過,比如建鄴宮殿破損他就沒想過重新建築宮殿,而是搬到武昌居住,這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但東吳頻繁的向曹魏進軍,也只能至此結果,孫權也無可奈何。而我們看看諸葛亮北伐時的蜀漢,這手段高下立判,如評價諸葛亮窮兵黷武,似乎孫權更窮一些。

(3)經濟

這可以算是東吳民生上的延伸,為了應對經濟壓力,下令鑄造大錢,一枚大錢的幣值相當於五百枚五銖錢。經濟方面不是我的專長我不詳細分析了。就相當於今天人民幣發行了500元的面值。兩年後又鑄造了幣值一千的大錢,就像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1000元。這無疑造成了通貨膨脹。當年劉備定益州後,在劉巴建議下鑄造了幣值一百的貨幣被噴為破壞經濟,那這東吳可破壞得沒邊了,而且還流傳有幣值兩千和幣值五千的相關考據。這一系列鬧劇直到246年才終止使用大錢。

而考古發現,當時蜀漢幣值一百的貨幣在東吳數量非常大,簡直成立硬通貨。在蜀漢則發現少量的幣值五百的貨幣。

(4)農桑

在面對民生的困窘的境地,孫權自然也不是毫無作為。在公元226年,陸遜的建議下,大力推廣屯田。自己也做表率,親自參與耕種,並將為自己拉車的牛從八頭改為四頭。讓更多的拉車用的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孫權也在226年、231年、240年下詔勸慰農桑,當官吏建議他修築宮殿時,孫權也以農事優先。

在公元245年,孫權還派遣校尉陳勛帶領三萬屯田士兵開鑿水利,不單便利了農桑,更有助於運輸,以至於東吳的商貿也有長足的發展。

這重視農桑的政策還是為東吳的統治、軍事的幫助很大,從未見到東吳部隊在作戰時憂心糧草的問題(當然也和地勢便於運輸有關)。

(5)外交及商貿

因東吳地利之便(包括交州的財貨),以及孫權重視水利,讓東吳的商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乃至於東南亞一帶的扶南、林邑,還有日本甚至遠至羅馬都和東吳有密切的政治、商貿往來。

總得來說,如孫權處在太平年代的東吳,那以他對農事、水利和外貿的重視,確實有可能讓東吳百姓安居樂業。但在戰爭年代,孫權確實沒有辦法讓東吳這片土地上過上他們應該享有的生活。賦稅、嚴法、天災(時不時疫情、大寒),讓東吳百姓造反也難以禁絕。但終究整體上,還是不是太大問題。所以孫權治下的東吳民生談不上好,但要說差,倒也有限。

東吳的政治環境

其實通過前文我們可以得知,東吳的政治環境非常不好。以公報私的行為比比皆是,乃至於包括東吳的重臣都是此中高手。哪怕不是二宮之爭期間,如潘濬也有類似的行為。

無論是東吳的高官還是孫權的兒子都多有勸解,但結果都無效。

但孫權如此行為,顯然有他的用意。隨著江東士族的逐步壯大,他自己年齡越大,孫權也約憂心日後東吳的權勢都握在江東士族手裡而不是自己兒孫手裡。於是乎,他開始逐步進行了開啟了他的計劃,極力壓制江東大士族,大量扶持北方臣子。他先重用呂壹等酷吏,再一手導演二宮之爭,其中孫權最厲害的就是以一人之力,直接斗垮了吳郡四大家族:

1、張家,張溫為首腦。是最早被廢掉的四大家族。在張溫出使了蜀漢後,對蜀漢的政治環境、民生情況非常非常佩服。而孫權就非常怨恨,也嫌棄他名聲太盛,群眾基礎太好,害怕張溫不為己用。於是趁著張溫舉薦的暨艷採用不合時宜較嚴格的績效考核模式時惹怒各士族、官員為由,在公元224年,撤除張溫官職,發回吳郡。6年後張溫默默病逝。此後張家無人居高位。

2、顧家,以顧雍為首。其實孫權對顧家三代人都算很不錯,但顧譚、顧承因二宮之爭被流放身故後(雖然給了顧譚機會,但這一次不死難保下一次不死),終吳一朝,顧氏都未能踏入高堂。當顧榮有高位時,已是西晉。

3、朱家,以朱桓、朱據為首。朱桓自然死亡且在更多領軍在外就不說了。朱據作為孫權親女婿,為了東吳,那叫一個忠心,那叫一個先國後己。此後,朱家雖然還有朱桓的兒子朱異為東吳大將,但就不再涉及東吳政局。

4、陸家,以陸遜為首。陸遜的權勢之前提過,在終東吳一朝,是權勢最大的臣子。但陸家,也是自孫皓上台後才再次被啟用。

而孫權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也很明顯江東的士族確實沒有辦法再度染指江東的核心圈,但諸葛恪、孫峻兄弟相繼上台,讓東吳元氣大傷。哪怕之後孫皓算是牢牢掌控了局勢,但大量的士族人才損失,也是東吳亡國的重要原因。

最後,也簡單談談關於孫權整體的看法,孫權整體來說確實是一代英傑,但對比曹劉,雖治國、用兵和二人差了許多了,孫權雖然擅用人,但那更多局限於他需要之時,而不用之時對於江東士族乃至一些老臣子過於殘忍,名聲和手腕、心胸上也略輸曹劉(雖然有客觀情況),但其制衡之術、權力鬥爭之法倒不亞於二人。而且孫權確實頗有勾踐之奇,放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人傑,若在和平年代,孫權的名聲、手腕但能為其賺取更高的評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XXF3ABjYh_GJGV3J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