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宣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農民院士」這稱呼是何意?為何被評為「時代楷模」?今日君想給你講講這位年過六旬的「年輕人」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蒿枝壩農民們的故事。
丨朱有勇在「時代楷模」發布儀式上領取獎章和證書
陽光明媚,碧空如洗。11月23日上午10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的冬季馬鈴薯種植田地里,農民們忙著培土、挖溝、下種……
身穿迷彩服的朱有勇帶著科技扶貧團隊來到地里查看種植情況。「你的種薯切得很好」「這個種植溝還要再深一點」……一塊地接著一塊地,一戶挨著一戶,兩個多小時很快過去。
4年前,也是這個季節,蒿枝壩這片300多畝的田地長滿荒草,這個時間點,大部分村民正坐在家門口曬太陽聊家常。
100畝、200畝……朱有勇的冬季馬鈴薯技術示範項目就是從蒿枝壩起步。示範、培訓、推廣,瀾滄縣的冬季馬鈴薯種植從1個鄉鎮10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7個鄉鎮15000畝。
科技扶貧的星星之火,點亮了村村寨寨。田野里,朱有勇看著鄉親們忙碌的身影,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丨冬季馬鈴薯喜獲豐收
「
他說自己是共產黨員,是黨培養的知識分子,黨旗所指就是奮鬥方向。紮根脫貧攻堅一線,他用滿腔熱忱詮釋初心使命。
」
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幫扶瀾滄縣。工程院召集在雲南的工程院院士開會,商議由誰來牽頭擔當這一重任。會上,60歲的朱有勇堅定地表示:「我最年輕,我來干!」
「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我在工程院裡還算年輕的,這個事情我責無旁貸。另外,我也想實實在在地把科技成果帶給農民。」朱有勇說。
幾天後,朱有勇來到距昆明600多公里的瀾滄縣調研。
瀾滄,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瀾滄縣有13.9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其中拉祜族、佤族和布朗族3個「直過民族」貧困人口達11.1萬),貧困人口數量位列雲南省第四位。
現場走訪調研,當地群眾的貧困狀況深深刺痛了朱院士的心。「當時的蒿枝壩二組,有的農戶家裡,除了一張床、一口鍋、幾件衣服,沒有什麼值錢的家當,一些村寨的農民甚至還住著茅草屋。」朱有勇回憶。
「做農業科技的人,應該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做些什麼?」朱有勇一邊調研一邊捫心自問。
「紮根脫貧攻堅一線,用更好的科技成果,用更大的幹勁去造福貧困群眾。」朱有勇毅然做出決定。
這是一個60歲的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和莊嚴承諾。
蒿枝壩二組有座二層小樓,樓下有間教室,樓上是兩間宿舍和一個小會議室。這便是朱有勇在蒿枝壩的「家」,老鄉們親切地稱這裡為「科技小院」。
白天上山下田,晚上分析討論,每年有200多天的時間,朱有勇都在科技小院裡忙碌著。有人統計過,2017年5月瀾滄景邁機場通航後,兩年多的時間,朱有勇乘坐進出的航班多達150次以上。
丨朱有勇與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蒿枝壩村民在一起
2016年10月16日,朱有勇與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蒿枝壩村民在一起,調研了解群眾種植冬季馬鈴薯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
這裡,是朱有勇和他的科技扶貧團隊的「一線作戰室」。研討方案、部署任務、督促落實。
這裡,匯聚著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科技力量。一大批院士專家並肩奮戰,紮根在邊疆的田間地頭,忠實履行著科技扶貧的光榮職責。
這裡,確定了瀾滄科技扶貧的目標定位和發力方向。「推廣一批創新技術、培養一批鄉土人才、示範一批技術樣板、培引一批扶貧企業、促進一批村寨脫貧」的「五個一批」科技扶貧工作方法路徑,為瀾滄縣如期脫貧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
「
他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群眾融入群眾。他一心為民,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農民院士」。
」
環繞著蒿枝壩二組有條石板路,1.3公里長。清晨六點,朱有勇走出小院,沿著環村路跑步,每天至少5圈。剛開始,村子裡的狗聽到跑步聲就狂叫不止,漸漸地,狗吠聲不見了,偶爾還有小狗跟隨著他跑上一段。
丨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導班農業技術培訓學員面試招聘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邦鄉進行
「朱院士人最好了,他還教我做過菜。」張克秀的「拉祜秀情」農家樂是蒿枝壩的第一家農家樂,朱有勇住進科技小院後,不時到這裡吃飯。朱有勇愛吃洋芋,他教張克秀做腌菜洋芋湯和油炸洋芋。如今,這道「院士洋芋湯」成了秀情農家樂的看家菜。「有的時候,朱院士和村子裡的人一起吃飯,大碗吃飯,大碗喝酒,還會說一些拉祜話,像我們寨子裡的人一樣。」張克秀說。
大碗吃飯,大碗喝酒,學說當地少數民族語言,這是出身於農村的朱有勇的習慣,更是他聯繫群眾的本色。
2016年,朱有勇科技扶貧團隊準備建設100畝的冬季馬鈴薯示範基地。大多數群眾不理解,觀望等待。蒿枝壩二組的劉金保有7畝地,扶貧團隊找他商量租地,劉金保頭天答應,第二天又反悔了,偷偷跑到地里種上了油菜。
「要讓群眾看到示範效果,從心裡自覺接受科技成果。」在朱有勇的帶領下,冬季馬鈴薯示範項目第一年就大獲成功,平均畝產3.3噸,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每畝收益9200元。
丨朱有勇在給學員上課
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2017年冬季,劉金保主動種了2畝馬鈴薯,其餘的5畝出租用於示範項目。2018年和今年,劉金保的7畝地都種上了馬鈴薯。
和群眾近了,科技小院更熱鬧了。朱有勇每次回到蒿枝壩,小院裡一下子就人氣滿滿,村民遇到技術問題會來請教他,遇到各種糾紛會來找他調解。總之,大家有什麼困難都會想到朱有勇。一顆真心贏得一片真情。村民們將煮好的雞蛋和包穀特意送來科技小院悄悄地掛在門上;有時朱有勇穿髒的衣服和鞋子,村民們會趁他下地時悄悄拿去,洗乾淨後又送回來擺放整齊。
在蒿枝壩,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農民院士」。「這個稱呼很自然、親切。農民在前,院士在後,我喜歡。」朱有勇說。
「
他是領路人,帶著邊疆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致富,「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農民」是他最大的快樂。
」
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張小八在家門口認真地切著馬鈴薯種薯,朱有勇和幾位教授圍在一旁耐心指導。「來,我教你。」朱有勇接過菜刀作示範,「你要看有沒有芽,不要管切大還是切小,切下的每一片都是要有芽的。」直到張小八基本掌握了方法,他們才走向另一戶人家。
隨行的一位鄉幹部拍拍張小八的肩問:「你認得剛才那個人嗎?」「朱院士啊,個個都認得。」張小八邊切邊回答。「院士是做什麼的呢?」「他是帶著我們脫貧致富的嘛。」張小八抬起頭樂呵呵地說。
丨朱有勇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第四場「代表通道」上介紹冬季馬鈴薯
對於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來說,絕大部分人並不理解院士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榮譽和分量。一次在田地里,有個熟識的農民壯著膽問朱有勇,他們都叫你院士,是不是級別叫小了?是不是應該叫院長?朱有勇聽後,開心地大笑起來。
「院士就是帶著群眾脫貧的人,老百姓有這樣認知和評價,是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朱有勇說。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朱有勇身先士卒,和科技扶貧團隊一起,帶領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用科技成果改變貧困面貌。
選擇科技示範點,無論路多遠山多陡,朱有勇必實地考察才最後決定;院士指導班辦了20餘期,開班的第一節課,總是朱有勇親自授課;腳被崴傷,他拄著拐杖堅持到上山查看三七長勢,一趟下來,汗水浸透全身。
4年多來,隨著科技扶貧的推進,「冬閒田」變成「馬鈴薯增收田」;未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下,生長出優質的有機三七;全國首創的院士指導班,培養了1000多名鄉土技術人才。目前,瀾滄縣的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41.17%預計可下降到2019年的1.48%,實現了從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到「雲南省科技扶貧示範縣''的跨越,為全國科技扶貧做出了有力的示範。
丨朱有勇的幸福感
「在脫貧攻堅一線,和貧困群眾在一起,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充實。」朱有勇說。
稿件來源:雲南網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朱有勇,一直在做有用的事、做對他人有意義的事、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用質樸的精神書寫傳奇人生。今日君相信雲南將會湧現出更多以朱有勇為榜樣的工作者,他們會俯身而下、紮根邊疆,與省內群眾一起,共同書寫雲南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