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天津人,很難知道「八里台新文化」的地位。
與天津大多的市集一樣,「新文化市場」最早是在河沿路上的自發市場, 1998年開始是幾家賣書的,然後是賣飾品的,還有幾家美容院,再然後就是賣自行車的。後來「退路進廳」,在衛津路同安道交口形成了傳奇般的「八里台文化市場」。漸漸人們稱作為「新文化市場」,後來乾脆簡稱「新文化」。
因為毗鄰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師範大學等院校,當年的很多學生就喜歡在裡邊轉悠。市場裡也是迎合大學生的口味,從玩具到潮鞋,從隨身聽到打口帶,從化妝品到潮物,應有盡有。
比如裡面的郵票店、文具店、租書鋪一直堅持到最後拆遷;吉利小廈和草編圓盤的店也歷史悠久,還有就是從同安道門裡進去,左手賣雜誌那家東邊的賣飾品的店,也是當初從河沿路跟來的。
當然,最出名的還是音像製品,這裡最繁榮的時代,當時天津音樂廣播台里的DJ們無論放點什麼,都喜歡加一句,這個是從八里台音像店「特供」的。
打口帶,或者打口碟,這些對於當時音樂發燒友來說都是寶貝,其實就是國外過了銷售期的磁帶、唱片,在包裝上切口、打洞或者碾壓,再次來到中國銷售。
打口帶/打口碟外觀包裝上設計精美、花花綠綠,這些磁帶和 CD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不深不淺的口子,有的在側面,有的在中心,天津的打口帶網紅地,當然就是八里台文化市場。
到了2000年後,京津兩地的潮人們都知道了「北京有個秀水街,天津有個八里台」。
「新文化」已在天津成為潮流、個性的代名詞,成了新新人類的文化時尚大本營。
每次去人最多的就是歐美DVD那裡,人頭攢動,人擠人,人們如獲至寶,翻著自己喜歡的歌手……
2006年,八里台新文化市場正式拆遷,商戶整體搬遷到八里台立交橋西南側的大廈里,起名還是「八里台新文化市場」。環境優雅了,地方寬闊了,原來市集的味道卻好像少了。
2019年,同安道新文化市場地塊終於改建完成,成為了一座神秘的二層「津投廣場」,一層有著星巴克、麥當勞等大牌,新一代的南開大學學子們來來往往。當然那些打口帶、打口碟,也隨著市場的規範,漸漸消失了。
有了那些新文化市場消磨過的時光,人生好像也被打了一道口子,沉浸在音樂里的青春,慢慢封存在回憶里,就像家裡擱置起來的無數張磁帶、CD一樣。
文/劉晶
責編/采芹
圖片源自網絡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