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錢洪偉 胡向陽
近三個月來,我國各項防控措施逐漸發揮效果。回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有關超大城市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總結。
超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城市落戶條件的放寬,超大城市的數量、人口規模越來越大,災害事件一旦發生,如何響應將是巨大挑戰。
在此次疫情重災區武漢,出現了醫療設備、防護服和口罩等應急物資短缺、供應鏈中斷等問題,暴露出巨災情景下超大城市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存在短板。這主要涉及六大關鍵問題:一是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缺乏頂層設計,不能滿足巨災情景下應急響應需求;二是應急物資儲備不足、布局不科學;三是應急物流不通暢、運輸保障能力弱、軍民應急物流融合程度不高;四是缺乏專業化應急物資保障隊伍;五是缺少統一的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平台;六是社會儲備力度薄弱。
加強巨災情景下超大城市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是實現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針對上述六大關鍵問題,具體可考慮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解決。
首先,優化應急物資保障體系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要在巨災風險識別、研判和預警基礎上,考慮應急物資需求種類和規模以及配套應急物資供給機制等保障體系,如在核爆炸、瘟疫、超大洪水、海嘯、地震等巨災情景下,如何與外部協同援助;在缺乏外部援助情況下,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等。
應急科技工作是應急物資保障的重要基礎,政府應藉此機會大力扶持應急科學基礎研究、關鍵應急技術研發、應急示範工程建設,以此豐富和完善應急產業體系建設,進而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的科技支撐。
第二,提升災害風險底線防範意識,構建應急物資監測預警體系。
通過對超大城市可能發生的巨災情景進行規劃設計,做好分析巨災致災因子的危險性與承災體的脆弱性等風險評估工作,制定相應儲備規劃、調度和配送方案。
同時,通過衛星遙感定位、網際網路通信等技術對應急物資儲備庫(點)進行動態監測,構建應急物資監測預警體系及其安全保障體系。
第三,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的科學化、專業化與社會化。
科學化是指應急物資實物儲備與產能儲備分配比例、空間布局的科學性以及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品類、結構的科學性。當災害發生時,應急物資能迅速供應,企業能夠迅速調整,擴大生產,滿足救援對應急物資的需要。
專業化是指實現應急物資保障的協調統一,做到多部門聯合協同,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專業應對協調機制。
社會化是指應急物資儲備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區以及家庭等多方力量。
巨災來臨時可以通過政府服務、社會捐贈、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調配物資、參與救災。
第四,構建軍民融合應急物流體系。
共建軍民應急物流組織指揮體系、採購體系、儲備體系、配送體系、標準體系、法律保障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和信息體系。
軍事應急物流體系具有模塊化、組合化、機動性等配置特點,其在應對巨災方面擁有巨大體系優勢,如建立軍民兩用移動方艙醫院,具有能動性強、儲備量大等特點,當戰爭或巨災發生時皆可投入使用。
應建立「陸—海—空」立體化軍民融合應急物流體系,滿足巨災應急需求。
第五,建立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化平台。
可將超大城市各個應急物資儲備庫所涉及的儲備單位的位置、物資數量、種類以及協議產能儲備企業生產力等重要信息錄入,形成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平台,實現不同空間、狀態、種類的應急物資的精準管理,實現巨災情景下應急物資精準響應。
第六,推進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的科普宣教。
社區和家庭等基層是巨災發生後「第一響應主體」。
應由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部門牽頭,聯合企業及社會力量組成應急物資科普團隊,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巨災應對常識、應急物資儲備常識、社區和家庭等基層物資儲備知識的科普宣教工作,培養鍛鍊一支有關應急物資儲備的專業隊伍。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報》 (2020-04-17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