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投資理財的風險控制?

2019-08-15   A亞特斯

前言

其實投資理財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做好風險控制,沒有風險控制,投資者賺到的只是紙上富貴。為什麼很多人在2007年和2015年的股市中都沒能賺到錢?就是風險控制沒有做好,導致投資收益出現了回吐。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說投資第一不要虧損,第二不要忘了第一條這個原則的原因。但是絕大部分的投資者其實對於風險控制其實是不夠重視的,因為他們更在意的是看得見的投資收益率的高低,而根本沒有想過摸不著的風險控制其實是實現收益率的前提。

舉個例子,假設投資者購買了10萬的理財產品,第一年實現了30%的收益率,第二年實現了35%的收益率, 第三年實現了-30%的收益率,那這位投資者最終的收益率其實是22.85%,而並非是35%。而如果投資者第一年實現了10%的收益率,第二年實現了10%的收益率,第三年實現了15%的收益率,這位投資者最終的收益率則39.15%,遠高於第一位投資者的收益。下面我將圍繞來自投資理財三個方面風險進行分析,詳細給大家講解一下投資者因為忽略風險控制所帶來的危害。

投資者自身風險偏好與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匹配

個人認為投資理財主要的風險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投資者自身風險偏好與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匹配;二是錯誤評估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三是投資理財資產過於集中帶來的市場風險,而投資者自身風險偏好與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匹配是絕大部分投資者最容易觸犯的一條,因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總是更傾向於關注收益,而不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舉個例子,投資者可能在各個平台上看到公募基金的宣傳的時候都會被下面這些高收益的基金所吸引。混合基金近1年最高漲幅54.77%,熱門主題基金近6個月最高漲幅29.82%,哪怕是穩健的債券基金近1年的漲幅最高也有19.95%。這樣的數據實在是太誘人了,而投資者往往在容易被這些表面靚麗的數據所吸引,從而產生購買的衝動,但這裡其實是很多陷阱的。

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基金是承受了多少風險的情況下產生這樣的收益,所以我們不能判斷這隻基金的收益率是否可以持續,是否真的是這麼優秀。比如一隻基金今年賺了50%,但是去年也曾因為市場下跌了40%,那投資者如果是去年買入的,依然還是會虧損10%。這就是投資者特別容易犯的錯誤——僅僅因為收益率或者明星基金經理買入一隻與自己風險偏好不匹配的產品,這會使得投資者在投資出現虧損的時候容易產生非理性的行為,從而割肉離場,最後造成對於該類型產品的投資偏見。

一般來說,投資者在購買任何合規的理財產品之前,都需要進行風險測評,包括公募基金、券商理財、銀行理財等等,目的就在於讓投資者明確自己的風險偏好,是否與產品所在的風險等級相匹配,比如比較成熟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的風險等級圖。

投資者的年齡、收入、投資比例、投資經歷、家庭情況、收益預期等都會影響其風險承受能力,而相對應的每一個投資產品其實都是有明顯的風險收益特徵的。要想避免這種風險,投資者應該關注購買理財產品前的風險測評與計劃購買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是否對應,如果如上圖出於適合的位置,則相對安全,否則投資者就要謹慎評估購買了。

而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會忽略風險測評,僅關注過往的收益數據,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假設你是一位穩健的投資者,在看到2017年某分級B 103.48%的收益率,怦然心動後毅然買入彈性較高,波動較大分級基金B,那你2018年就可能會出現63.11%的虧損,也就是你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了63%,這個時候你就會埋怨A股市場,埋怨這隻基金。

這是市場最普遍的情況,也是很多投資者總是抱怨投資基金不賺錢的原因,因為他們總是對收益期待過高,但卻從來不關注產品風險和自身承受能力是否匹配。而投資者一旦買入這種風險和自身偏好不符的產品,是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的煎熬的,這使得其最後往往主動割肉,而不是積極管理,使得其出現更大的虧損。

錯誤評估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第二個投資理財的風險因素來自錯誤的評估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這一點也很常見,最為普遍的一個例子就是投資者總是被高利率的非法集資所騙。最簡單的一個判斷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的方法,就是看利率。因為風險總是需要用收益來補償的。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在2018年的舉辦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說過,「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承諾高回報的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積極舉報,讓各種金融詐騙和不斷變異的龐氏騙局無所遁形。」

金融市場的底層資產其實是很透明的,什麼樣的資產對應的收益在什麼水平,都有合理的對價,超出市場正常水平的收益絕大部分都會承擔了更高的風險,沒有例外。這是投資理財產品最重要的一個常識,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常識。

就如上圖(收益率僅供參考對比),其實不同的理財產品對應的資產都有相似的風險和收益特徵的,處於同一個等級之內,其風險和收益的差異不會太大。比如同是貨幣基金,長期收益卻高出同類產品1個百分點或者甚至高出一級債券基金,這種情況就很不正常。因為他們對應的資產都是有公允的市場價格和收益特徵的,任何正規的理財產品都是投向這些資產,因此不可能存在太大的差異,否則就可能存在貓膩。所以收益的高低是投資者判斷投資理財產品風險等級最簡單直接的一個工具,當我們購買這些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其合理性。

再舉一個例子——「穩健」的高收益產品——信託。為什麼基礎設施類的信託產品的收益率遠低於工商企業類和房地產類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呢?兩者都有相應的擔保措施,對應的融資方可能也是較有實力的企業,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明顯的收益差異呢?因為如果一個工商企業或者房地產企業能夠通過銀行、債券市場融到成本更低的錢,它們是不會通過信託產品進行融資的,這背後所隱含的政策、行業、企業的風險溢價,都體現在了信託產品當中。

所以投資者在面對同樣的理財產品但是卻有明顯不一樣的收益水平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了。這種時候,最好的控制投資風險的方式就是要知道不同的產品對應的平均市場收益率,切忌貪心。當投資者看到一個投資產品的收益率明顯超過正常的同類產品,且還聲稱風險很低時,投資者就要高度警惕了,因為市場上沒有相應的底層資產可以提供這樣的收益和風險特徵。

投資理財資產過於集中帶來的市場風險

最後一個風險,也是投資者在投資入門之後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所導致的市場風險。因為經濟都是有周期的,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各類資產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比如經濟過熱的時候,大宗商品和股票可能會表現強勁,但是經濟下行時,那債券市場的表現可能會更佳,這是經濟運行規律所決定的,只有通過分散投資和合理資產配置的方法降低這種風險。

就拿2018年公募基金的市場表現來說吧。如果投資者只是買了股票型的基金,那這一年取得-25%.42%的平均收益率的機率是很高的,但如果投資者還有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呢?那投資者的組合收益可能就會大幅改善。假設2018年初,投資者在股票基金中投資了100萬,那到了2018年底,這位投資者將很有可能虧損25.42萬,投資收益率為-25.42%;而如果這位投資者將60萬放在股票型基金,40萬在債券基金,那到了2018年底,這位投資者的虧損幅度只有13.55萬,組合收益率是-13.91%,僅為前者的一半左右。

這就是資產過於集中和進行資產分散所帶來的的收益差距,這個理論大家也都知道,就是資產配置理論,也就是巴菲特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上。這種資產過於集中帶來的市場風險很隱秘,在這一類資產出現明顯的下滑前,投資者是不一定能夠意識到這個風險的,再舉一個例子——債券基金。

在2018年以前,債券基金都是一個穩健的產品,從2005-2018年(2017年平均收益率1.42%,2018年平均收益率4.229%),債券基金只有一年出現了整體負收益,那就是2011年的股債雙殺,當年整體的收益率是-3.12%。

但是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融資環境的收緊以及宏觀經濟的下滑,債券市場的主體開始紛紛違約,致使2018年債券市場的違約金額出現了大幅飆升。

2018年,債券市場共有123隻債券違約,涉及金額1198.51億元。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金額來看,2018年的債券違約情況都超過了中國自2014年出現債券市場第一單違約到2017年這4年間的總和,足見去年債券市場違約的轟轟烈烈。正是在這樣背景下,債券基金開始頻頻出現踩雷債券違約的情況。

2018年,除了已經因為虧損而導致清盤的債券基金以外,虧損幅度最大的前十名債券基金的收益率都超過了-18%。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是華商雙債豐利,虧損幅度高達33.51%(其實有虧損50%的,但是已經清盤了),足見踩雷債券違約對於產品的傷害。要知道,這可是大家心中穩健的債券基金,為什麼也會發生這麼大的虧損呢?

其實這些債券基金絕大部分也是范了資產過於集中的錯誤。他們由於規模較小,都紛紛選擇重倉某一隻或幾隻債券,而這些債券一旦違約,基金的凈值都會出現明顯的下滑,這就是這種風險隱秘的地方。

所以,投資者在面對這種風險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風險控制方式就是分散投資和資產配置。通過尋找相關性不高的兩種或三種資產進行分散投資,降低由於經濟周期所導致的單一資產的波動風險。比如通過配置60%股票資產,30%債券資產,10%現金資產構建投資組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這種風險,同時提高組合的收益。而如果從家庭資產配置的角度,可能就要考慮房地產、股權投資、金融產品、實業投資等各類資產之間的合理分配。

綜上所述,其實要控制投資中的風險,我們首先要理性的認識到可能的風險來源,特別應該充分了解自身風險偏好的基礎上,建立投資理財的基本常識。其次,應該對於風險和收益的關係有清晰的認識,畢竟收益是最為簡單且有效的判斷投資風險的一個工具。最後,我們要懂得運用分散投資的方法,來規避資產過於集中的風險,為我們的投資做好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