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舒羽
01. 世界上第一台發條相機佛朗西斯派斯柯
發條相機是指那些在輸片、快門、自拍等機構中應用了彈性發條裝置的相機。機械發條裝置的歷史甚至比制表工業的歷史更為久遠,十六世紀時的鐘表和手錶中就已經普遍使用了發條作為動力。
相對來說,在相機中使用發條裝置的時間比較晚,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了第一台以發條動力輸片的相機。後來又出現了用發條裝置驅動快門、自拍等機構的相機。
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一下。
發條輸片相機
在發條相機中,發條輸片相機是最常見的,數量也最多。下面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機型。
派斯柯相機( Le Pascal)
世界上第一台利用發條動力卷片的相機誕生於 1898 年,這台相機以它設計者佛朗西斯派斯柯(Francisque Pascal) 的名字命名,由法國 Japy et Cie 公司製造推出。
派斯柯相機的機身是一個不大的長方形盒子,在木質機身和金屬後蓋上蒙皮,機身兩側都有漂亮的雕花圖案銅條作為裝飾(圖01)。
02. 佛朗西斯派斯柯相機內的發條卷片機構
機身體積只有 11.6×9×7.3 厘米。配備一支固定焦距的新月結構鏡頭。使用 40×55 毫米膠捲(比 645 規格 120 膠捲的畫幅略小),能連續拍攝 12 張膠片。
這台相機最主要的特點是帶有發條卷片器(圖02)。相機的金屬後蓋可以完全打開,以便安裝膠捲(圖03)。
03. 佛朗西斯派斯柯相機內部結構
從市場的角度看,派斯柯並沒有取得成功,它所使用的膠捲規格也很特別,很快就退出了市場,致使現在已經很難在市場上找到這台相機。
在柯達公司 1888 年推出第一卷膠捲後的十年時間裡,眾多專業攝影師還在使用玻璃版的年代,派斯柯能夠推出使用膠捲並自動卷片的相機無疑是領先時代的創舉,為後來各式各樣的發條相機樹立了榜樣。
安斯柯半自動相機(Ansco Semi-Automatic)
04. 中畫幅摺疊相機安斯柯也是發條相機
安斯柯公司在 1924 年推出了一台發條輸片相機 - 安斯柯半自動相機(圖04),這台相機使用的是中畫幅的安斯柯 6A 特製膠捲,利用發條裝置能連續拍攝 6 張,也能手動輸片。
這台相機的機身右側比左側稍寬一些,裡面就是發條輸片裝置。打開鏡頭蓋露出鏡頭後,在機身右側可以看到自動輸片把手(圖05),這也是它與普通安斯柯摺疊相機不同之處。
05. 紅圈內的部件是安斯柯的輸片把手
在便攜的摺疊相機開始流行時,安斯柯半自動相機相機第一次將將發條裝置置於摺疊相機機身之中,大大加快了拍攝速度,為抓拍人物和動態場景提供了方便。
這台相機的外觀與普通的安斯柯摺疊相機區別不大,不注意很容易混淆。如果你在眾多廉價安斯柯摺疊相機中發現一台左右「臉」不那麼對稱的,恭喜你,你面對的是一台年齡將近百歲的罕見的早期發條相機。
羅伯特 Ⅱ 型(RobotⅡ)
06. 羅伯特 Ⅱ 型相機
在發條相機中,德國的羅伯特攝影和電器公司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家公司 1933 年建立時,就推出了羅伯特I型發條相機。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陸續推出了幾十種發條動力自動卷片機型,形成幾個龐大而完整的系列。羅伯特Ⅱ型相機(圖06)於 1939 年推出,一直持續生產到 1950 年代初期。
這個機型的機身編號位於機身內部膠片齒輪上方,都以字母 B 開頭。相機需要使用羅伯特N型或T型暗盒,拍攝 24×24 毫米方形底片,機身雖然小巧但是整機重達 713 克,可見用料之足。
特別是這個機型的發條動力十足,上滿發條以後能夠連續拍攝 20 張底片。羅伯特Ⅱ型相機是筆者收藏的所有發條相機中做工最為精細的一台。
柯達馬達35型 ( Motormatic 35)
07. 柯達 Motormatic 35 相機
柯達 Motormatic 35 系列相機由柯達公司於 1960 年推出,它在 1950 年代末期的 Automatic 系列基礎上增加了發條傳動系統,實現了快速輸片。
這個系列有三款機型,除了這款帶有閃光燈插口的 Motormatic 35(圖07),後來又開發出了帶有內置閃光燈的 Motormatic 35 F 和 Motormatic 35 R4 兩種機型。
相機的發條旋鈕位於機身底部左側,必須裝入膠捲後才能上弦,上滿弦後能夠實現 10秒鐘拍攝 10 張 35 毫米膠片的連續輸片。該相機機身碩大笨重,重達 730 克,是典型的美國式設計。
列寧格勒系列(Leningrad)
08. 列寧格勒相機
蘇聯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合企業於1956年正式推向市場的列寧格勒相機是一款可更換鏡頭旁軸相機(圖08),相機採用帘布式機械快門,相機配備的發條馬達有兩種,普通馬達能夠提供 15 張左右的輸片動力,加強馬達則能夠將輸片能力增加到 50 張。
該系列中包括多種機型和焦距範圍覆蓋廣泛的可更換鏡頭。後續機型中包括了改造後的太空型,滿足前蘇聯太空人們在太空作業時的需要。
貝爾霍尼韋爾撥號盤半格相機( Bell & Howell Dial 35)
09. 外觀獨特的貝爾霍尼韋爾撥號盤半格相機
這台相機由佳能公司與貝爾霍尼韋爾公司在 1963 年合作生產,名稱來自於它的外形,英語單詞 Dial 本身就有撥號盤的意思,而這台相機正面鏡頭周圍一圈能夠轉動的ASA 膠片速度盤恰似一台老式電話機的撥號盤(圖09)。
相機提供的發條動力在上滿弦後能夠連續輸片 20 張,但必須在裝入膠捲後才能上弦。相機不但能夠在拍攝時自動輸片,完成拍攝後還能夠利用發條動力自動回片。
由於這款相機是兩家公司合作生產,因此在市場上也能夠見到以佳能 Dial 35 為品牌標記的相機,兩者外觀和功能完全相同。
國產長城 SZ 系列相機
10.國產長城 SZ-1 發條相機
國產品牌中的發條相機並不多,其中就包括北京照相機廠於 1968 年推出的北京牌 SZ-1 型發條動力相機。這款相機中帶有毛澤東書法手寫體「北京」和「為人民服務」兩種機型,由於生產數量很少,現在已經變得十分珍貴。
1970 年前後,北京照相機廠將北京牌更改為長城牌,先後推出 SZ-1 和 SZ-2 兩種機型(圖10、圖11)。
11.長城 SZ-2 發條輸片相機
兩種型號的基本區別是:SZ-1 型通過鏡頭筒前端的一個突出手柄調焦,鏡頭筒後端呈金屬色。
SZ-2 的鏡頭筒則是由黑白相間的三個調節環組成,分別調整距離、速度和光圈。兩者的發條功能沒有區別,裝卷後啟動快門,上滿弦後能夠拍攝 12 張膠片。
前蘇聯 F-21 特種相機
12.前蘇聯生產的間諜發條相機F-21
前蘇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戰後得到了不少德國的光學技術資料和設備,全面提升了前蘇聯的攝影器材製造水平。
前蘇聯秘密警察組織克格勃(KGB)以德國 RobotⅡ 發條相機為基礎,開發出一系列微型特種相機,從 1948 年的 AJAX-8 直到 1953 年的 AJAX-12。
這些相機非常精巧,隱藏在各種日常用品之中,很好地滿足了隱蔽拍攝的需要。F-21 其實就是這個系列中 AJAX - 12 的工廠內部編號,當這些曾經很神秘的間諜相機流入市場時,人們更多地使用了 F–21 這個名稱,因此我們也就沿用了這個更為大家所熟悉的名字。
13. 改造後的 F-21 相機方便隱藏在日用品內使用
F - 21 相機是 AJAX 系列中的最後一台,也是最為成熟的機型,它擁有強勁的發條馬達,上滿弦後能夠連續拍完一整盒膠片,這樣在更換底片盒之後只要上滿弦,中間就不用再次上弦,這一點對於秘密拍攝十分重要。
與前幾個型號相比,F–21 噪音更小,更結實耐用,容易藏在日常用品內使用(圖13)。
國產 1503 特種相機
14. 國產 1503 特工相機
150X 系列特種相機是國產特工專業拍攝工具。1503 是這個系列相機中的第三款,由 832 廠 1980 年前後製造(圖14)。
該機是前蘇聯 F-21 微型特種相機的仿製品,但大大縮小了相機體積,只有 29×56×77毫米。外觀比一個普通火柴盒略大,更適合於各種特殊場合隱蔽拍攝的需要。
15. 1503 相機有 3 只鏡頭
1503 相機配有 3 只不同焦距鏡頭(圖15),使用與 F-21 相機兼容的特製暗盒。為了便於快速「盲拍」,相機沒有取景調焦系統,以發條動力驅動輸片,每次上滿發條能夠連續拍攝 14 張。相機的設計特別注重能連接各種隱蔽設備以完成特定環境下的拍攝任務。
國產 1504 相機
16. 國產發條特工相機 1504
同樣由 832 廠生產的 1504 相機(圖16)是 1503 型的後續機型,機身體積更小,只有 26×42×63 毫米。高度和厚度上都明顯小於 1503 型。
暗盒與 1503 型不能互換,機身頂部的發條旋鈕改為更小的摺疊手柄,外形更為簡練。從外形上看 1504 型好像是前蘇聯 F -27 特種相機(正式名稱為NEOZIT)的仿製品。
F-27 是 F–21 的改進型,體積更為小巧,外形也更為簡練。但實際上 F–27 已經不再採用發條動力輸片,而是改為馬達驅動,並帶有自動電子測光和自動識別感光度等先進功能。
這些都是 1504 型所不具備的。因此筆者認為1504型是832廠技術人員在1503型基礎上自主研發的更新產品(圖17)。
17. 1504相機套裝
發條技術在相機上的其他應用
發條驅動快門
發條快門的典範當屬由瑞士著名手錶商積家(Jaeger Le Coultre)於 1937 年製造的世界上最小的 35 毫米膠片相機康巴斯(Compass)(圖18)。
18. 瑞士著名手錶商積家(Jaeger Le Coultre)1937年製造的當時世界上最小的35 毫米膠片相機康巴斯(Compass)
它的快門中就裝入了發條,使得康巴斯相機的最長曝光時間達到了 4.5 秒,這是一般彈簧齒輪機械快門無法實現的。
康巴斯相機的正面鏡頭上方有一個突出的小齒輪(圖19),如果需要設定長時間曝光速度,最多要轉動 25 下才能上滿發條。
19. 康巴斯相機上用於給快門「上弦」的波輪
發條技術是手錶製造商的看家本領,手錶中的發條裝置能夠做到體積超小又動力十足。這款相機很好地將精密的手錶發條技術融入相機的製造之中。
憑藉著精湛的瑞士手錶工藝,康巴斯相機將世界最小 35 毫米畫幅膠片相機的桂冠保持幾十年而無人能夠超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1936 年德國 Ihagee 公司推出了一個新的單眼相機系列:Exakta B 系列,作為在 A 系列基礎上的重大改進之一,就是增加了慢門系統,這個系統與原有的快門系統相分離,在原有快門主系統之外又增加了一個由發條馬達驅動的慢門系統。
20.德國 Ihagee 公司推出的 Exakta B 的慢速快門調節盤。它的快門是用發條驅動的,聲音非常輕柔。
相機左側的快門主系統旋鈕能夠在 1/25 – 1/1000 秒之間調節,相機右側的慢門旋鈕則覆蓋了 1/5 - 12 秒範圍(圖20),同時右側旋鈕也具備延時 12 秒拍攝的功能。
展示相機為 Exakta Varex Ⅱa 型(1961版)(圖21),它的慢門和延時系統的發條馬達經過改進,聲音非常輕揉,慢門和延時啟動後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
21.Varex Ⅱa 型是 Exakta 系列中精心打造的高檔機型
Varex Ⅱa 型是 Exakta 全機械相機系列中精心打造的高檔機型,它的做工精細,用料紮實,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品種。
發條自拍器
在純機械膠片相機中還有一個不那麼引人注意的發條裝置,就是自拍器。一般來說自拍需要一個 8-12 秒的延時,發條是最理想的動力源,因此所有帶有自拍器的機械相機都是發條自拍器相機。
很早之前,人們就能將自拍器做得很小,甚至吧它直接安裝在快門組之內。自拍器已經成為相機的標準配置。對於少數沒有自拍功能的相機,人們也發明了使用發條的外置自拍器(圖22)。這種自拍器大部分小巧玲瓏,直接裝在快門按鈕上就可以延時引發快門。
22. 幾種外置發條自拍器
發條寬幅/全景相機
對於寬幅或全景相機來說,需要轉動鏡頭甚至轉動整個機身,簡單的彈簧齒輪裝置無法滿足長時間緩慢而穩定轉動的要求,此時發條裝置就可以大顯身手。
許多寬幅和全景相機都使用發條裝置來完成這一任務。例如美國紐約的 Globus 公司在 1981 年設計和製造的 Globuscope 全景相機,使用標準 35 毫米膠捲,上足發條後膠片隨著機身的轉動自動卷片。
通過機身中間的縫隙能夠在移動的膠片上拍攝 180 度或 360 度照片,最為獨特的是,這款相機的機身最多可以轉動 720 度,拍攝每張 300毫米長度的膠片,然後從中截取最好的部分。這台相機的發條馬達帶動的不僅僅是膠片,還包括整個機身。
23. 外觀像反坦克手雷的美國 Globus 公司製造 Globuscope 全景相機
外置發條卷片器
對於手動輸片相機來說,提高輸片速度的途徑之一就是安裝外置發條卷片器。一些相機製造商專門設計了能夠與相機機身份離的外置卷片器用於特定型號的相機。
安裝了這個卷片器附件之後,這款相機就成為發條相機,能夠滿足快速輸片要求,萊卡的專用馬達卷片器 Leica Mooly 就是為特定的幾款萊卡相機配套的外置卷片器。
此外,日本理光公司的 Ricoh 500E 和東德 K.W.公司的 Praktina FX 都能夠安裝外置發條卷片器實現快速輸片。
德國 Robot 公司也有類似產品問世。外接發條卷片器沒有了空間的限制,能夠配置更為強大的發條裝置,有些能夠帶動大容量的膠片倉。
24.徠卡發條過片馬達。轉動底部的可摺疊扳手就可以給發條上弦
隨著科技發展的不斷進步,相機設計者們紛紛嘗試將電驅動微型馬達裝入相機,以羅伯特公司為首的專業發條相機設備生產廠商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微型電動馬達的研究,並且在 1960 年代初期率先將它們裝入相機,實現了真正的自動輸片。
到 1980 年代中期,發條相機已經讓位於電池驅動的電動卷片相機。今天,純機械的發條裝置已經是過時的技術,很少有人再使用發條相機拍攝。
但是作為攝影器材演變過程的一個特定階段,發條相機還是占有一定的地位,追溯和研究這段歷史,能夠讓我們對於攝影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純機械發條相機有很強的把玩性,幾乎每一台都有著鮮明的特點,並且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徵。特別是那些發條裝置和快門還能夠正常工作的機器,上緊發條後連續按動快門帶來的快感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
為了能夠激發大家的收藏興趣和便於查詢,下面列出一個按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的發條相機的不完整名單,基本上包括了這個獨特分支中的主要品種。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補充,讓它變得更加完整。
攝影世界原創欄目
《經典相機》NO.47
欄目策劃:李毅剛
編 輯 : 陳忠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6ZRcXEBrZ4kL1ViYd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