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漢人還是鮮卑人,為何爭論不休?背後的險惡用心值得警惕

2020-04-01     臥牛說歷史

李世民是漢人,還是鮮卑人,自民國起便已爭論不休,到網絡興起,更是鏖戰不止。掀起這些爭論的人,背後有著險惡的用心,我們一定要警惕。

說李唐不是漢人的人大約有兩個「證據」,一個是血統論,一個是李氏的起源。我們先說血統論,一些人得出李世民有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三的鮮卑血統。

唐朝李氏發跡於李淵祖父李虎(歷史上太遠的就不說了),李虎是漢人,妻子安定梁氏亦是漢人。兒子李昞(李淵父親)娶妻獨孤氏,獨孤氏一半鮮卑一半漢人,而獨孤部卻是投降鮮卑的匈奴。

李淵最多也就四分之一的胡人血統,妻子竇氏,父親竇毅是漢人,母親是鮮卑襄陽公主,這麼算貌似李世民有八分之三的鮮卑血統,這不是跟二分之一差不多嗎?

這是忽略了襄陽公主父親宇文泰和母親的血統,襄陽長公主的母親已經不可考,但宇文泰可不是純鮮卑。另外祖上的宇文部也是有漢人血統的(包括上面提到的匈奴血統)。

我們形容東西魏,常用漢化的西魏鮮卑宇文泰,鮮卑化的東魏漢人高歡。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大多是支持其漢化政策的鮮卑人,其中很多同漢人聯姻,宇文氏也不例外。

拿血統來說,根本就是一筆糊塗帳。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生母是漢人李氏,有二分之一漢人血統,他同漢人李氏生孝文帝拓跋宏,這麼算,拓跋宏有四分之三漢人血統。

孝文帝又跟漢人高氏生宣武帝元恪,則元恪有八分之七的漢人血統,宣武帝又與漢人胡氏生下孝明帝元詡,元詡有十六分之十五的漢人血統。按血統論的,鮮卑不是漢人政權麼?

常說西方人慣用雙標,我們來看看四標:北魏,父系鮮卑,鮮卑政權;北齊,從文化上看,鮮卑政權;北周,從血統上看是鮮卑政權;李唐,母系鮮卑,鮮卑政權。

有人說:李虎姓大野氏,本就是鮮卑人。殊不知,這一點恰恰證明李淵非鮮卑人。要明白這一點,我們看看李虎為何會姓大野氏。

北魏歷來鮮卑當兵打仗,漢人種田養兵。宇文泰占據關中後,脫離鮮卑的基本盤,根本沒那麼多的鮮卑將軍士兵,怎麼辦?他將漢人補充進軍隊。為了這些漢人認同鮮卑政權,紛紛賜給他們鮮卑姓名。

有人會說:這些人不過是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改了漢姓,現在不過是恢復原姓。若真如此,宇文泰又何必賜姓,令他們改回鮮卑姓不就行了?

西魏、北周的大將、士兵皆有鮮卑姓氏,地位低的隨主將姓氏,地位高的被賜姓。李虎是八柱國之一,被賜姓大野氏。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楊堅建隋後,恢復漢姓,看到了?這裡是恢復,而不是賜予。

唐朝君臣皆不認為大唐是所謂的胡人勢力。魏徵說: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李靖滅東突厥,李世民誇讚他: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李世民、魏徵全是胡人、北狄這樣的說法。

薛延陀曾向李世民求親,李世民十分生氣,怒斥薛延陀使者:「昔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的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徙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

話說陳寅洛先生考證李氏是鮮卑人的啊,這可是歷史大家啊,你比人家還厲害?我只能說,這些人完全拿著半截話來說。我先說說陳寅洛先生的幾個觀點。

陳寅洛認為,李唐並非隴西李氏,很可能是趙郡李氏後裔冒認。隴西李氏是李信(秦)、李廣(西漢)、李暠(十六國西涼)這一支,妥妥的門閥大族,比趙郡李氏高多了。

陳寅洛的另一個觀點便是上面提到了,宇文泰命李氏改漢姓為大野氏,而非是李氏為大野氏漢化後的姓。鮮卑的大野氏漢化後改為謝姓。

至於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本是一個祖宗,不過後來分家,一個發達,一個相較沒落。陳寅洛認為李虎冒認高門,卻不是冒認祖宗。他還有一個觀點:北朝胡漢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種族

這話也不是陳寅洛「發明」的,孔子也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你進我家門,認可我的東西,你就是自己人。

​秦漢之際,早已打破象徵血統統治的世祿世卿制。2000多年前的陳勝,更是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偏偏到了現代,卻有很多人拿著血統說事,甚至惡意汙衊。

我們民族的根本是漢文化,而漢文化根植於我們的歷史中,沒了歷史,我們什麼也不是,只是一群沒爹沒媽的迷惘孩子。一個國家沒了歷史,離滅亡也不遠了。

唐朝是我國歷史重要組成,漢唐漢唐,這二字甚至可以代表我們的身份。抹殺我們的漢唐,便是抹殺我們的驕傲,被西方同化。

我們學習西方,為的是其先進的科學技術,而非不分糟粕一律吸收,那樣的我們只會攆在他們的屁股後面,永遠別想趕超對方。至於抹黑我們文化歷史的人,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mCVO3EBnkjnB-0zTI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