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大學生持刀殺害2歲女童:避免這樣的悲劇,父母還可以做什麼

2020-03-20     快樂媽咪PCbaby

貴陽某小區,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

19歲大學生因為與父親交流不順心,衝出去在一個2歲的女童頭部連砍5刀,導致女童搶救無效死亡。

被抓捕的時候,這個19歲的兇手,從容淡定,臉上也絲毫沒有悔恨之意。在現場還高呼:「我不是弱者,我要報復社會。」

事件一出,舉眾譁然。網友紛紛怒責:

有大V公眾號藉此呼籲大家,要關注疫情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重視心理健康。話雖有理,但很多網友依然憤憤不平:

據了解,孩子的母親剛剛從抗疫一線回來,好不容易和孩子相聚,就親眼目睹孩子被殘忍殺害,當場呆若木雞,近乎崩潰!

一個2歲的孩子,天真爛漫的在玩耍,莫名遭受這樣非人的不妄之災,一想到這個場景,就讓人覺得無法呼吸,恨不得將這個兇手殺之而後快。

樂媽很理解網友的憤怒,也希望法律能嚴懲這個殘忍的兇手,還孩子和孩子家人一個公道。

同時,樂媽也希望這件事能給廣大的父母們以警醒作用。

一直以來,孩子自殺,殺人的新聞就沒停過。每每遇到,網友多半是在斥責自殺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殺人的孩子父母沒教好……

話是沒錯,但除了斥責和憤怒,或許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樂媽以為,可以從這三點去重視起來:


01

重視孩子的情緒


親子教育中,最常聽見也存在最大風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是個孩子」。

因為「還是孩子」,所以一些父母,理所當然的不去重視孩子的反應/表現。

孩子不開心、低落、生氣,都以「還是孩子懂什麼傷心難過」「小孩子心性,氣一下,等下就好了」為由去輕視,或者忽視。

不僅如此,有些家長還喜歡以激怒、刺激孩子為樂,如果孩子對某個事情很在意,家長越喜歡到處去說,直到釀成大禍。

上述悲劇中的兇手,固然是因為性格存在缺陷,但也是因為與父親溝通時,發生不快而被刺激。

如果,在他表露不耐煩、生氣情緒的開始,父親就注意到且重視了,是否可以避免發生他衝出門砍人的悲劇?

如果在父親發現他與同學、老師相處不愉快時,就重視他的情緒,是否可以減少他暴戾的可能?

這一切,我們現在是未知,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成長中,父母能越早去發現孩子的情緒,重視孩子的情緒,就能越早去撫平這些情緒所可能帶來的傷害。


02

重視孩子的性格缺陷


很多父母會焦慮孩子的成長是否健康,成才的道路是否有障礙:


如,焦慮孩子不愛吃飯、吃蔬菜,怕長不高、營養失衡;

焦慮孩子太內向、容易害羞,或者太多動、注意力不集中;

焦慮怎麼讓孩子克服在大眾面前說話/表演的恐懼;

焦慮孩子不愛看書、愛看電視/玩遊戲;

……

卻很少去焦慮或者重視孩子的「性格缺陷」,像孩子說髒話、喜歡打人、欺負人、不懂禮貌、不講規則、對性好奇等等。

樂媽不是說父母們不會去管,而是大多數父母不會去重視。

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是個孩子,現在不懂,長大就好了。

但很多性格有缺陷的孩子,往往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寬容」中慢慢養成習慣,沒等到長大,就出事了。

很多父母會羞於去談孩子的性格缺陷,一來好面子,不想別人對自己和孩子有什麼不好的看法,二來也是出於愛而迷失了判斷。

甚至當旁人友好提醒時,父母還會被刺激到大發雷霆。

於是,孩子不愛吃飯的小事被當做大事去糾正,而孩子喜歡摔東西的大事卻被忽視得養成後患。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小時候一生氣就喜歡摔/扔東西,玩具、零食,抓到什麼扔什麼,樂媽曾善意提醒了一下,同事帶著不悅,很不以為然:孩子這麼小,發發脾氣怎麼了。


在孩子7歲的時候,一次生氣,把一輛玩具汽車從陽台扔出去,砸到了下面走路的行人。幸好,同事家住4樓,樓層不高,行人沒有重傷。賠償一筆醫藥費之後,同事終於從操心孩子的興趣班到操心怎麼改掉孩子丟東西的習慣了。」

樂媽很明白,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可愛、最聰明、最善良的天使,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產生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性格缺陷。

對此,父母一經發現,必須要重視起來,一步步幫助孩子改掉糾正。

擺正對孩子的看法和期望,不要羞於孩子的不完美,這是每對父母都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

新聞中的兇手,因為不順就暴戾到去傷害弱者,甚至是繞過孩子母親去找的小女孩,可見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肯定存在欺凌弱小、欺軟怕硬、暴躁、殘酷等行跡,如果家長從小就重視,也許可以避免這次的悲劇發生。


03

重視對孩子的生命教育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很多「犧牲教育」,對老師、醫生、科學家、環衛工人、志願者、見義勇為者、英雄等等的付出,都大加讚頌。

我們歌頌無計個人安危毅然逆行的救援者,歌頌拋下小家堅持在崗付出的一線工作者,歌頌為救人而受傷甚至殞命的見義勇為者……

我們歌頌那麼多為生命而犧牲的英雄,卻沒有做好對孩子的「生命教育」。

有網友可能會說:我們有啊,孩子的課本上都有呼籲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內容。這確實沒錯,可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口號而已。

我們需要做的生命教育,是父母和老師,都反反覆復告訴孩子,生命至上,其他成績、榮耀、困難、挫折等等都只是小小的插曲;

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沒有後悔的可能;

告訴孩子,眾生平等,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也要尊重其他生命體……

最好能通過一些能直觀感受的事物去告訴孩子,生命是什麼!

如,新聞里的傷亡事件;生活中的新生嬰兒誕生、老人離世;

博物館參觀時、看電視劇時,藉機的故事講述等等,或者是在孩子不小心受傷時,都可以借用孩子對傷的痛感加深他對生命的感受。

不要隨隨便便、遮遮掩掩地說珍愛生命,對待生命教育,父母們,請一定要鄭重以待。

就像這次的疫情,不是告訴孩子,那些死亡的人只是個數字,而是告訴他們,那些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那些被稱讚的英雄,不是個符號,而是真真切切冒著危險,犧牲小我,只為拯救別人的生命……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又一次成長過程。只要你對孩子保持耐心,端正對孩子的看法和期待,重視孩子的性格/生命/身心教育,那麼,孩子也不會讓你失望。


圖片來源@網絡、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d6iAXEBfwtFQPkd4i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