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兒子都進史丹福!這位媽媽總結了10個教育方法,讓孩子受益一生

2019-09-18   91讀好書

授權轉載來源:小十點(ID:sdikid)

什麼是教育?

一千個家庭或許有一千個回答。

前兩天看到一段視頻採訪,女主角是香港女星陳美齡。

說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70年代,她可是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當紅巨星。

不過她還有另一個更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就是把三個兒子送進史丹福的媽媽。

當年紅極一時的她,在事業的最巔峰選擇暫別歌壇,前往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在畢業之後結婚生子,仍堅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同時攻讀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

回想那段時光,陳美齡說:

「真的很辛苦,沒人能幫我。

早上帶著他們一起上學,送到託兒所,然後我去上課,課間跑去喂奶,然後再跑回去,跑來跑去,他們睡著了之後再去讀書。」

在自己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又把這份教育理念傳遞給了孩子。

她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教育孩子,3個兒子也很優秀,全部都被世界頂尖大學史丹福大學錄取,一時轟動了社會。

從一線歌星到教育博士,到三個史丹福兒子的媽媽,陳美齡完成了自己傳奇身份的轉變。

很多人問她:「把三個兒子都送入史丹福,你是怎麼做到的?」

在採訪中她坦言,自己是個有明確目標的「教育媽媽」。

教育,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

告訴孩子世界上有許多可能性,給予他為實現夢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識,使他抱有朝著夢想大步邁進的勇氣。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吃的苦不比任何一個家長少,但每一個坎,她都過來了。

一個優秀的父母不僅決定孩子的成長環境,更決定孩子將來能走多遠。

因為好的家庭教育,足以讓孩子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美齡在採訪中總結了自己教育孩子的「10個不要」,也希望能對每一位父母有所幫助。

1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每個孩子的成長路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叫做「別人家孩子」。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全身上下都是閃光點,而自己不管如何努力,也只能看著他們的背影。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

83.4%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的行為。

大多數父母認為,我是為孩子好。只有通過對比,才能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

殊不知,這種比較正在一步步摧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最獨特的存在。

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

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請先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2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費勁了心思,甚至想出了各種物質獎勵的方法,希望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但是漸漸地,這種獎勵開始變味了,孩子反過來開始提出了條件才願意去學習。

教育專家尹建莉提出:「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

正確的獎勵,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積極性;但是錯誤的獎勵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問題。

最好的獎勵,應該讓事情變得更加有意義。

獎勵本來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該成為一種交易。

3

「不要制定每天時刻表」

很多人說,應試教育考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父母開始焦慮,企圖操控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定製各種學習計劃。

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蒙台梭利的的教育理論認為:

如果大人對孩子干預過多,他們的生命力被壓抑,就會逐漸失去自主的願望和能力,這對於孩子的內在成長是毀滅性的傷害。

學習是孩子的主要任務,但是除了學習以外,生活中還有很多比學習還難的問題。

4

「不要給孩子報太多課外班」

現在的父母,誰的身上不是背著幾個課外班的債呢。

但這真的是孩子所喜歡,還是只是父母給孩子套上的枷鎖?

最後變成孩子行屍走肉的學習,父母心力交瘁的接送。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在天賦和興趣,只有通過興趣產生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孩子喜歡地理,那就帶著孩子多出去走走;

孩子喜歡歷史,那就帶著孩子一起膜拜古蹟。

與其填鴨式的教育,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不如給孩子多給一些陪伴。

5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無數次選擇,最好的選擇就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但這一點,往往很多父母做不到。

大到上什麼學校,小到穿什麼衣服,父母總是習慣為孩子包辦一切。

我們總是以過來人的眼光看到問題,卻忘記了孩子也要學著長大。

孩子們該走的彎路一個都不會少,該撞的南牆一個挨一個。

不管最後是成功或者失敗,這段旅程的意義就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保護傘,引導他們走得更遠。

6

「不要嫌性教育太早」

很多父母,對此總是不以為然。

可是當兒童性侵事件一次又一次發生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後悔,可是已經為時晚矣。

你嫌性教育太早,但是壞人不會嫌你孩子太小。

在這個世界上,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降臨,我們唯有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才能讓孩子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這也是父母最該教給孩子的教育,沒有之一。

7

「不要打罵孩子」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

打罵,只能讓孩子儘早認錯,但他們真的明白事情的原委嗎?

很顯然不是的。

孩子認錯,只是為了儘早結束這一場責罵,並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父母情緒的失控,簡單粗暴的方式,永遠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和認可。

任何一種懲罰、責罵都只能是暫時、表面上的效果。

教育孩子,不是一時的過程。

一個聰明的媽媽,絕不會用暴力表達對孩子的愛。

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唯有細心澆灌,靜待花開。

8

「不要對孩子說謊」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下意識地說出了善意的謊言。

但是謊言就是謊言,即使是為孩子好,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依舊只能是一個謊言。

孩子早晚會長大,而當初的謊言也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當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不再,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時,父母應該和孩子說明其中的原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早晚會進入社會這個大染缸,在這之前,請先讓孩子學會誠信。

9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工作和家庭,是世間最難的選擇題。

尤其對於職場媽媽來說,給了孩子一切,卻給不了孩子最想要的陪伴。

但是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比如陪伴孩子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質量的高低。

比如用下班後的2個小時,專心陪孩子讀繪本,玩遊戲……

把這2個小時形成每天的一個儀式感,比起寸步不離的陪伴更有效。

動畫片可以回放,但是童年無法重來。

再不陪伴,孩子真的就長大了。

10

」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當你突然發現,好像從某一天起,孩子突然化身為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恭喜你,孩子的小腦袋瓜已經開始高速地運轉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正在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所以,不要錯過孩子每一次向你的求助。

一個不經意間的問題,也許就是孩子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而父母的每一次積極回應,可以讓孩子保持對世界好奇心。

即使偶爾也有回答不出的小尷尬,和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也是一個讓人欣喜的過程。

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責無旁貸。

沒有天生優秀的孩子,也沒有天生會教育的媽媽,不過都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背後有著無數時間和心血。

有遠見的父母會用心和愛陪伴孩子長大,教會孩子智慧、勇氣和力量。

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讓孩子擁有獨自前行的底氣。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教育孩子更是一項終身的事業。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便沒有彌補的機會,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耐心堅持下去。

與每一位父母共勉。

作者:小嗲

文章授權轉載來源: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