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製純肉餃餡,先打水還是先調味?這道先秦傳下的美食別再搞反了

2019-07-08     普濟

一個被忽視的美食定義:調製純肉餃子餡,先打水還是先調味,你做的對嗎?

美食領域有個燈下黑現象,就是調製肉餡先打水還是先調味,沒有個統一說法。前幾天還見著美食領域幾個專家自信滿滿宣教調餡規範,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可是,卻和我多年的做法一樣,搞錯了,步驟反了。所以,出於對食材食理的尊重,對美食愛好者的負責任,專撰此文,以正視聽。

調製餃子肉餡,本來是個不多難的事情,家家都會做。而且把肉剁得越細味越美的烹飪技術,也就是孔子說的「膾不厭細」,一直在做在吃,不可能失傳了。至於什麼時期開始的不清楚,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周朝,都2500多年了。即便從餃子發明人張仲景(公元150-219年)算起,也有2000年。所以說,餃子是一道非常家常的食物。可如今卻發現成了問題,嚴重存在做不對現象,譬如調製餃子餡時,到底是先打水,還是先調味?很容易被混淆,傻傻搞不清楚。如我就是,一直錯著來,做的餃子就不那麼好吃。

我很少做餃子,尤其是肉餡餃子。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愛吃,是做的餃子不好吃,還找不出原因,就慢慢懶得做,想吃了忍著,做一道硬菜轉移下注意力了事。

為什麼我做的餃子不好吃?

面不好還是餡不好?抑或都不好?顯然不對。如今什麼面都有,甚至全麥面都能擀皮包餃。餡好像也沒哪兒不對的,好豬肉,好粉條,好芹菜,如此等等,都挑的上等食材。可是為什麼包出的餃子不好吃呢?說句不該說的話,跟街上兩塊錢一碗的好吃不到哪兒去。

原因到底在哪裡?

首先確定面沒問題。我分別用過專用餃子面、手工石磨面、以及超市裡有賣的各種面,除了自帶發酵的面。包餃子都沒出現問題,不咧嘴,不漏餡,不難煮,不糊湯。也同時說明和面、擀麵都沒問題。

其次確定餡料沒問題。前面說過,自己剁餡包餃子,肯定不會瞎湊合,都是用到最好的食材,豬肉要肩胛部位的,菜要新鮮沒打藥的,粉條要紅薯的。醬油都要大牌子,胡椒要現磨,小磨油要產地的。

單就餃子,就剩下個水了。水更確定沒問題,凈水器出來的,反滲透膜技術,直接的飲用水,別說煮餃子了,龍肉都能煮著好吃。

全部分析過來,硬體都不存在毛病,只有從操作技術找問題,最大的疑點在調餡。

我調餡,在我見到的同行裡面,算是比較認真的,一絲不苟。選材就不說了,前面已經交代,都要好的。程序上請大家看看有沒毛病:

首先剁肉。嚴格秉承孔夫子「膾不厭細」的教誨,從來不用絞肉機,都是自己用刀剁。在好多年的做飯興致高潮期間,還兩把菜刀剁肉,剁出節奏,曾剁得鄰居都跟著鼓點起舞。實在話,刀剁出的肉糜比絞肉機出來的好吃多。

其次是配菜。也是切了剁。蔥薑末、芹菜杆、粉條子等等,凡是入餡的,都一個剁,不絞不刷不碾。事實證明,這樣剁出來的蔬菜少出水,拌餡效果好。

最後就是調餡。調餡三部曲:打水、調味、拌配菜。我是先打水,再調味,最後拌入配菜。全套下來,一氣呵成,聞著就很香,吃起來卻不那麼嫩滑適口,總覺得差點什麼。儘管湊合著能吃,還比較不錯,但是與我想要的餃子水平有距離,活像快遞的最後一公里,看得見,難走到。

到底錯在哪裡呢?難不成錯在調餡的順序上?我感覺不是,順序沒問題。

我自以為在多年的實踐中,已經很好的解決了肉餡打水和肉餡出水的矛盾,不再出現這裡往肉餡里打好水,那裡調好的餡又出現滲水,沒法包餃子了。我調的肉餡,打了水,配進任何蔬菜都不再出水。

只是肉餡打水還不到我的理想狀態。譬如說,人家打水後的餡料,看著滋潤,水分正好;我的看著水汪汪的,明顯感到水多,像不良屠戶打水的豬肉那樣,感覺裡面的水隨時要滲出來,可是打水量都一樣,我的甚至還少些。總體一句話,打水有些勉強,煮熟了吃著也嫩,但不是充分的鮮嫩,是那種勉強的口感。

這種調餡順序,我有食材理論支持。

說是肉細胞在剁碎中有破壞,可以吸收水分;沒被破壞的完整細胞不好吸收水分。先打水,讓碎肉吸足,攪和成泥。再調味,鹽的進入,滲透入完整細胞,細胞里的水分和物質與外面的進行交換,有了五味融合,還保持含水量不變。就是說,打水的肉泥不會往外滲水。至於配菜就簡單了,先放油拌了,封住細胞滲水通道,自然不會往外滲水。如此一來,餃餡既打了水,又不再往外滲水,調餡成功。

事實卻一直在提醒我有不對,因為你的餃子餡還不是至味啊,起碼達不到自己的理想標準。

昨天終於有頓悟,找到問題所在,就是調餡,就是順序不對,而且對食材食理的理解有偏差。

佛家要求佛子們修行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精進」,每日的、續時不間斷的進步,不論大小。佛子們衡量自己是否有進步也有個標準,這個衡量標準就是「頓悟」。對一個疑問不斷琢磨,持續拷問,經過一段時間,突然明白過來,這個突然明白過來就叫頓悟。當然,頓悟並不完全是自己苦思冥想,還有機緣巧合的外界啟發,觸發智慧,也有頓悟。

我又是個悶騷型的性格,遇事不愛打聽不喜交流,自己想破腦袋也不願麻煩別人。所以這麼大點事瞎琢磨多少年,好在不是廚師職業,要不也早破瓜搞通了,不至於糾結到如今。直到日前和一位廚師朋友交流,終以恍然大悟,知道了調餃餡的問題所在,就是順序不對,難怪多年的餃子做的不好吃。

正確的調餡順序應該是:剁好的肉餡,先調味,蔥姜鹽醬油充分攪拌融合,再打入水分,然後加入胡椒粉香油等出香定味,最後拌入配菜成餡。

這個調餡順序對食材食理的理解是正確的:豬肉細胞在剁碎過程中,被破壞的細胞的蛋白質等物質暴露出來,在水溶條件下,產生粘連物質。在鹽的滲透作用下,蛋白物質暴露更充分,鹽與水產生的電解環境促使蛋白表面的水化性增強,表現為肉餡可以很好的吸收水分。這樣條件下打進的水,會被充分吸收,調出的肉餡不再是水汪汪的,而是滋潤的表現。

用「芹菜豬肉餡」的調製實例解釋。這樣調出的餃餡才是至味,起碼比餃子店的好吃。

芹菜豬肉餡

第一步,準備材料:1000克豬肩胛肉,肥瘦比例3:7;芹菜500克;蔥、姜、鹽、胡椒碎、生抽、小磨香油、花椒水各適量。

第二步,把豬肉切了剁碎成泥,蔥姜切末,胡椒磨碎。熬花椒水。

第三步,往豬肉泥加入蔥薑末、鹽和生抽,充分攪勻,後分3步打入花椒水,水量在400毫升即可,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待到肉餡充分吸水後,放入胡椒碎和香油定味,拌勻。

這個時候的肉餡,可作為基本餡料使用,譬如汆丸子、小籠包子等,也可以加入配菜繼續演化。

第四步,芹菜適量,500克就行,剁碎油拌了,再拌進肉餡,拌勻成餡。

調餃餡,看似簡單,實際蘊含大道理。整個過程控制就一個目的:打水不出水還入味。只要做到這一點,餃子必定最好吃,起碼是你做的最好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OrbRGwB8g2yegNDCi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