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一個粵語為主的地區,相比其他省份,市場比較窄,因此廣東儘管經濟發達,但很少本土的電視劇。
不過雖然少,但廣東也有經典的電視劇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就是其中一部經典。
這部劇從2000年開始播出,播放了接近20年,總共超過3000多集,至今還在拍,是中國目前最長的電視劇!
劇中的主演,都已經開始開始邁進老年,當年的小孩——劇中的「 康天庥」,已經成了一名男子漢了,並且在劇中已經「結婚」了。
劉濤剛出道的時候,也曾在這部劇里演過「三嫂」,是劇里的顏值擔當。
在「靈魂主演」郭昶逝世前,它是廣東最受歡迎的本土劇,可能沒有之一!
最能讓廣東觀眾「爆笑」的演員,也許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周星馳,另一個就是郭昶!
右一是郭昶
郭昶被廣東人譽為「廣東周星馳」,在1992年的時候,還曾與潘長江在「春晚」里演過小品,在喜劇方面非常有才華。
而《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他的喜劇才華發揮得最好的一部劇,
他飾演的「康祈宗」這個角色,讓整部劇充滿活力,
最終讓這部劇既「接地氣」,讓市民有共鳴,而且又很搞笑,很有趣味性,很受歡迎。
後來沒有了他當」主帥「,
也許現在許多廣東人都已經不看這部劇了,但這個劇名在他們心中,早已經是一種回憶。
電視劇不僅僅是電視劇,也是一種文化,好的電視劇對市民的三觀也有一定的影響。
有影響力,並且優秀的電視劇,也可以是一部好的「教育片」!
/1/
之所以說《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一部「教育片」,因為它既反映了當時廣東的某些社會問題,還潛移默化地對市民進行了引導!
《外來媳婦本地郎》前期最主要反映的問題,就是當時部分廣東本地市民對外省人帶有偏見,甚至有點歧視。
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是2000年,那時候已經改革開放20多年,
廣東是最先進行改革開放的省份,先富了起來,因此吸引了大批其他省份的人來廣東「打拚」。
本土的人,在語言,文化上是與外省的人有巨大差異的,
在經濟上,因為地域先「富起來」,部分市民又會有一種優越感,
而來廣東打拚的,主要是農民工為主,
部分本地市民,既覺得自己優越,又只看到外省人不好的地方,所以當時他們對外省人有偏見,甚至是帶有歧視。
《外來媳婦本地郎》里,康伯,康嬸他們最希望兒媳是來自本地的,而不是外省的,
背後的原因,就是他們對外省人有偏見,不看好他們。
所以當他們知道其中兩個兒子的女朋友不是說粵語的,是外省的時候,他們臉都會有點「黑」。
他們的二兒媳,也是省內的人,同樣也是帶著這種不好的偏見,遇到外省人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防小偷」的心態,不信任外省人。
但從劇名《外來媳婦本地郎》,就可以知道:
該劇的主線劇情,主要就是為了破除這種偏見而設定的!
現實生活中,一個群體之所以會對其他群體帶有偏見,主要就是彼此了解不夠深入,而減少偏見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深入交流。
所以為了讓廣東省的人,與其他省的人多交流,
這部劇里,劇組索性讓康家其中兩個兒子,娶了兩個外省的媳婦!
不同省份的人組成一家人,因為彼此距離更近,交流會比較頻繁,比較深入,更能讓彼此相互了解。
比如三兒子結婚後,他老婆的上海親戚來到他們的家裡做客,
一開始,三兒子很不滿意老婆這批上海親戚,甚至覺得他們很野蠻,很會占便宜,因為他們人很多,又整天讓他帶他們去玩這個玩那個,吃這個吃哪個,讓他非常累,也費了不少錢。
康家的人都覺得這批上海親戚很小氣,很摳門,都盼著他們快點走。
但當他們走後,康家的人在客廳里發現了他們留下的信,信里包著一大堆錢。
原來這批親戚,在這個女婿帶他們去吃喝玩樂的時候,默默記下女婿花的每一筆錢,甚至連坐公交車的幾塊錢都記下了。
他們人太多, 怕女婿破費,想自費,但又擔心這個女婿因為面子,不好意思收這筆錢,於是在走之前,默默留下了一封信,以及那些錢。
看了這封信後,康家人都非常感動,他們發現他們誤會了這批上海親戚。
經過這件事,他們也破除了對上海人的偏見:原來上海人既是「摳門」,但又可以是不愛占小便宜,很會為他人著想的。
《外來媳婦本地郎》往往就是通過這些小事情,來潛移默化地引導觀眾去破除對外省人的偏見。
而在角色設定上,
劇中康伯,康嬸是對外省人有偏見,有歧視,
但他們四個兒子中,至少有三個兒子,是至始至終完全對外省人沒偏見的,甚至有時候還諷刺爸媽對外省人有偏見。
這種角色設定,可能也為了引導觀眾去破除這種偏見。
不管劇組是有意還是無意,但《外來媳婦本地郎》前期許多劇情,實際上都在引導著本土觀眾去多了解外省人,去破除偏見,去鼓勵本省人與外省人和諧相處,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片「!
/2/
起初《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教育片」的意義,是引導廣東人破除對外省人的偏見,
但後期它已經成為廣東市民,更準確來說,是廣州市民的「歷史教育片」!
自從核心主演郭昶逝世後,《外來媳婦本地郎》的趣味性是大大降低了, 但它發揮著另一重要的作用:
就是間接記錄歷史!
因為《外來媳婦本地郎》的許多劇情,都是來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變遷的,
現實生活發生什麼大事,劇中幾乎都會有相關的劇情,可以說它是從市民的角度來間接記錄歷史。
這部劇里,既有記載著社會的大事件 ,
比如當年(2002年), 中國足球隊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進入世界盃,這部劇里就有相關劇情講這件事,連前「國足」成員——趙達裕也在裡面客串。
又比如北京深奧成功,廣州申請和舉辦亞運會,還有非典疫情,《外來媳婦本地郎》都有相關的劇情。
這部劇里,又有記載著社會的小事件;
BB機(尋呼機)要退出市場,《哈利波特》風靡中國市場,市民的「炒樓熱」,」韓劇熱「,許多市民歷史小事情在劇里都有相關的劇情。
許多社會上的變遷,都間接記錄在這部劇里,
這部劇前幾年的劇情的重點是引導本土觀眾消除對外省人的偏見,
但後來這個重點在劇里慢慢不是重點了,原因就是現實社會是在慢慢變好,它的劇情也在跟著現實生活而改變。
回顧這部劇,觀眾完全可以間接回顧這二十幾年來廣東,準確來說,是廣州市的變遷,因為它一直在間接記錄歷史。
也許,後期《外來媳婦本地郎》不是那麼好看了,因為趣味性不夠,不那麼搞笑了,
但無可否認,這部劇早已經變成了大部分廣東人的回憶,而且還是一部優秀的「教育片」。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洞察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