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教育,很多人會搖頭,一聲嘆息,很多人甚至認為傳統教育就是「粗暴、專橫、壓抑」的代名詞,甚至認為傳統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意,然而,真的如此嗎?我們都很想了解什麼才是好的教育方式,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下面,一起聽聽陶行知、楊振寧、龍應台、馬雲、楊絳等教育界的一些大佬對此怎麼看!
陶行知:教育就是自由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表示: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從自由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隨著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更加重視。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家長重視的方式為:報班!報班!報班!奧數、英語、物理、鋼琴、小提琴等各類培訓班填滿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們每天進行著填鴨式的被動學習。連時間都沒有,又何來自由?
我們應該當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能夠自由地去探索,去發現,去提出問題。而不是當孩子提出為什麼的時候,告訴他:你沒時間搞這些沒用的。
這是對孩子的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的「扼殺」。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談到如何教育,陶先生總是一針見血。「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老問題,也是老難題。在當今的教育制度及教育形式上,學校教師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難度是很大的。一個班級基本都是幾十個學生,有時候一位老師要帶好幾個班,一兩百學生的教學,一個教師分身乏術。相比起來,以家庭為單位就容易得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比如孩子喜歡彈鋼琴,就不要非要他去學跳舞;孩子適合學奧數,就別逼他去學唱歌。因材施教,因興趣施教,皆大歡喜,事半功倍。
楊振寧:關注思維、創造力、動手能力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動手能力強。」這是楊振寧曾在採訪中提到的一段話。
這段話,也間接地給了很多有「能當科學家的孩子到底哪裡不一樣」這樣疑問的家長一個答案。那些能夠成為科學家的孩子,他們擁有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動手能力強的基本科學素養。
這些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學會的「技能」,而是多種習慣培養後的綜合體現。
楊絳:好的教育需要啟發學習興趣
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學習興趣。
楊絳是民國才女,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楊絳先生曾表示,「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
是啊,在學習和科學探索中,興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經看過一個報告,報告說現在00後、10後的這些孩子,平均每個孩子每周至少要上3個興趣班。這是否就是楊絳所說的「興趣」呢?
興趣班,對於家長來說,只要是學校課堂沒有的班,都叫「興趣」班,但這還真不叫興趣!如若每個孩子都真的對自己的「興趣班」有興趣,為什麼還會經常看見哭著鬧著不想去?很多家長在為孩子的教育做計劃的時候,很少或是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有興趣,更多的考慮重心是放在了有沒有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的興趣班,應當是真的有興趣才上。
龍應台:學寫作,不如去市場弄髒褲腳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龍應台曾任大學教授,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她在《目送》《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以及最新出版的《天長地久》中,多次深入談到自己對教育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在書本上看見鮮花,永遠也感受不到它的芬芳;只在課堂里學習奔跑,永遠也離不開原地。在教育中,實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讓孩子被禁錮在課堂上,理論固然重要,但「走出去」也要是教育中的必然一課。
馬云:教育關乎創新、創意、建設性
過去百年,我們教給學生的是知識、科學、產業,但未來,我們要教育孩子則是關乎創新、創意、建設性,你要怎麼做機器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機器不可能做得比人類好的事情。這是教育的關鍵。
時代快速更迭,社會飛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但需要的工人卻越來越少;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同時滿足人們的工具越來越多……社會的進步,不僅僅是經濟體的增大,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也許幾年前夫妻還會為誰洗碗、掃地這樣的事情爭執,現在洗碗機和掃地機器人就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遍布我們的生活。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無限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競爭,也引發了「怎麼樣才能不被機器人替代」的問題。答案是在教育上,通過科學教育,讓孩子懂得探索,學會創新,學會創造,這將讓他成為永遠不被「科技」追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