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家長建QQ群分享家庭教育心德,每人年費9980元,無發票、不退款、不包成績》
標題里的北大家長,就是這位植峻媽媽。
植峻媽媽——新浪微博名稱「隨喜菩提」。
微博2007年建立,記錄了兒子植峻10年的成長歲月,也記錄了自己的一系列教育心得,並且慢慢在一些父母中有了教育行家的人設。
植峻媽媽的兒子今年高考考入北大天文系。
將兒子送入大學後,植峻媽媽開始著手準備一件大事——組建一個QQ群,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會給一些在親子教育問題上有困惑的家長答疑解惑。
到這裡為止,一切都很正常,真正把植峻媽媽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是QQ群的群規:
- 該群以家庭為單位收費
- 年費制,入群一年的費用是9980元
- 交易無法開具發票,也不接受退款
- 並不保證參與交流的家庭中的孩子,最終能夠進入名校
即使這四條群規看上去不近情理,但還是有許多爸媽們毅然決定花錢進群,用一年時間,聆聽這位牛娃媽媽在教育孩子上的真知灼見。
植峻媽媽的天價教育QQ群,就這樣預備開張了。
學齡超過初二的孩子家長不收
中途退出不可以
其實,植峻媽媽在很多關心教育理念的家長心中,還是挺有分量的博主,無論是她寫了12年的博客,還是長期更新的公眾號。
植峻媽媽在正式決定開群之前,先自組了一個「峻媽家庭教育事件預備群」,群人數接近2000人
這個預備群里,是所有有意向能成為峻媽「客戶」的家長們,所以,她非常直白地發了群公號,講述這項家庭教育培訓計劃的重要信息,比如:收費模式。
另外,關於為什麼群內學習最起碼是一年?植峻媽媽還給大家科普了一下,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參與培訓的爸媽們,不要指望「一步到位」。
雖然一年近萬元的費用對很多家長來說不算一個大數目,但有些已經進群的家長會開始質疑,一個人對100人,這種QQ群教育課程效率是不是低了點?
有其他家長接著問,交流方式是「我們問,植峻媽媽答」?還是植峻媽媽只挑選具有共性的問題來回答?
另外,植峻媽媽的萬元年費QQ群還有一個群規,那就是不接收初二以上孩子的爸媽。她自己解釋了原因,簡單來說,植峻媽媽認為,越大的孩子,壞毛病越多,越難糾正。
最後,關於入群父母最關心的、原則性的退款和承諾的問題,
植峻媽媽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覆,那就是,不退錢,不能保證孩子成績有提升。
當這些截圖被放到網上之後,網友們則炸開了鍋,知乎馬上就有了一個相關話題——《如何看待北大家長植竣媽媽開辦收費QQ群,每人每年收9980元?》。上線兩天,瀏覽量就破天荒地超過了750萬。
評論的畫風,大多就是無法理解交費父母的心態,仿佛手上這一萬塊錢不是辛苦掙來的。
「說真的,我都快被氣笑了!」
「這明顯就是在收智商稅。」
「你看看人家媽媽這個智商,再看看你們付費這些家長…所以孩子考不上北大的根兒是不是找到了?」
當然,也有一些網友,專門去看了植峻媽媽的微博和公眾號,研究了一番,給出另一種評論:
「她是有水平的,
不是隨便裁剪一些育兒心得
教育思路非常清晰和科學」
說實話,給植峻媽媽交錢到底值不值,每個家長心裡都有一本帳,但最近十年,中國家長在教育上的消費心態,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勇於嘗試。
於是,教育行業的造星運動從未停止,當教育理念被轉化成商品,一大批牛娃身後的「虎媽」被推到了流量前台。她們因為把孩子送進了名校,便獲得了分享教育觀的話語權,有些收費,有些免費。
但真正讓人覺得詫異的是,爸媽們傾向於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存在一種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固定方法,至於這本失傳的秘籍在誰上,尋找的過程成了一個不停地「拿來」與「試錯」的過程,同時,這也是一個不斷緩解焦慮的過程。這些年,我們遇見的牛娃教育黃金法則不少,只是不知道這些建議,是否真的幫助爸媽們「教」出了牛娃?
虎媽蔡美兒
10條家規不是誰都買帳
虎媽蔡美兒——大概是這十年來,最成功的教育理念分享者了。
注意,這裡我們所說的成功,並不表示她分享的教育理念是絕對正確的,而是虎媽通過出書分享育兒經驗所帶動的那一波商業營銷,是成功的。
蔡美兒是誰?一個美籍華裔媽媽,她用極為嚴苛的教育手段,將兩個女兒分別送進了哈佛與耶魯。因為種種不近人情卻看似「有用」的教育觀,而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
她撰寫自己如何培養兩個女兒的書《虎媽戰歌》,全球大賣,8年過去了,這本書在某東上,依然位列暢銷書榜,評論量達到了17萬+。
而蔡美兒所謂的老虎式教育,究竟有哪些內容呢?首先就是非常著名的10條家規。
不准在外面過夜
不准參加玩伴聚會
不准在學校里賣弄琴藝
不准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
不准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准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准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准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鋼琴或小提琴外的其他樂器
不准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不得不說,蔡美兒很有膽,敢把這10條放在自己的書里曝光,要知道,其中至少有一半規則,不要說美國家長了,連中國家長都會覺得很苛刻。
然而,虎媽的苛刻還沒結束,
在書里,蔡美兒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她坦白曾經罵過女兒「垃圾」,這個詞她父親也曾用來罵她。
小女兒Lulu 7歲時,逼迫她把一首曲子臉熟,並且威脅女兒,如果練不好,就把她的玩具屋拆了,一塊一塊地捐給慈善機構。
她還告誡Lulu不要再做懶鬼、懦夫、任性的小孩和可憐蟲,她這是在激發她的意志。
另一個女兒Sophia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蔡美兒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還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Sophia次次穩拿第一。
還有一次,蔡美兒拒絕接受了兩個女兒親手為她製作的生日卡片,因為她覺得卡片做得太粗糙了,兩個孩子沒有用心,並對她們說:「我值得比這更好的禮物」,然後把卡片扔了。
。。。凡此種種,蔡美兒的做法,比國內很多雞血媽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虎媽戰歌》這本書在豆瓣上,雖然也有少量支持者給予這樣的肯定:
「這書很有幫助價值:特別喜歡那句——絕對不能懶惰的生活。」
「比我想像中的好,很多觀點很有借鑑價值」
但更多爸媽,還是覺得虎媽蔡美兒的教育方法,自己完全不能接受,或者根本幫不了自家的孩子。
「對兒子……下不了手!」
「這種教育方式,針對個性強的孩子,就是災難!」
儘管如此,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虎媽戰歌》的銷量常年飄紅。說明許多爸媽們企圖通過虎媽的書,找到一套能夠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方法。但毫無疑問,不是每個人都靠著一本書,就教好了孩子,同理,也並非所有加入植峻媽媽QQ群的爸媽,最後都能把孩子送進北大。買書和入群,只說明一件事:
在這一屆父母身上,焦慮——成了第一生產力,它創造偶像,拉動消費。
高焦慮導致高消費
在各種教育類產品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下,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滙豐銀行2017年公布的《教育的價值:登高望遠》全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支出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國香港的平均教育支出高達132161美元,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中國大陸42892美元位列第五。調查報告中,74%的中國家長因為孩子的學業而放棄休假、放棄個人愛好等。
這是兩年前的數據,有理由相信,今年統計的話,教育支出的收入占比將會更高。
爸媽們一定也有這樣的感覺,近期,媒體上不斷有各種聳人聽聞的教育花銷新聞出現,在剛剛過去的暑期,就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多少錢才能撐起孩子的暑假?認同度最高的答案是:35000元:
具體明細如下:
- 女兒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
- 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
- 7月份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
- 游泳班2000元;
- 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平均每科2000元。
也有其他爸媽跟著秀出了自家孩子的暑期花銷,像是這家,花了27797元,
別以為孩子開學之後,情況能有所好轉,在最近網路熱議的紀錄片《起跑線》裡頭,一個北京小姑娘,一周要上的興趣班多達17個。
為什麼要讓孩子這樣趕場式的連軸轉?爸媽的回答很老套但卻現實——不想輸在起跑線。
孩子忙,家長也忙,除了出錢讓娃上各種班之外,還要出錢給自己充電,買蔡美兒的書讀,進植峻媽媽的QQ群。。。所有這些消費,或多或少都有焦慮情緒的參與。再來看一則數據,《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中顯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當代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
因此,事實很清楚了,
高焦慮導致高消費。
只有高消費才能緩解焦慮?
有一種藥,兩帖見效
有一句話叫:「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於是,消費成了解決人生許多矛盾的唯一出路。這點,在上有老下有小,人生狀況每日都有更新的中產兼中年爸媽來說,更是如此。
消費是緩釋焦慮痛疼的良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種藥似乎所向披靡。在花了錢之後,很多爸媽就跟生病吃了藥一樣安心:
讀了這個課程,就會好!
買了這個培訓,就會好!
參加了這個夏令營,就會好!
以上一切如果都沒用?下一個,一定會好!
給孩子做教育投資本無可厚非,但對於高焦慮感的父母來說,投資的過程是稀釋焦慮的過程,同樣也是撇清自身責任的過程。
遺憾的是,教育孩子,說到底並不是培訓班的事兒,更不是某一個老師或者某位開課名校媽媽的責任,孩子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爸媽和孩子共同決定的。所以,在焦慮與花錢這條因果鏈之間,爸媽們往往省略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解你的孩子。
而要完成這件事情,爸媽們可以試試下面兩點
1)發現孩子的獨一無二
沒有人會否認這樣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不相同。所以並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理念,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如果別的家長給你的育兒方式,對你家娃一點也不管用,那麼你完全不用沮喪,或者可以這樣試著安慰自己:挺好的,我家娃全宇宙獨一一份,TA是名副其實的「唯一」。
當你發現孩子的特殊與獨一無二之後,你才會慢慢發現那些「藏」在TA身上的隱秘的優點,而從前這些優點,恰恰因為你的高焦慮,被遮蓋起來了。走到這一步,再開始為孩子量身打造適合他的培訓計劃,才會事半功倍不是嗎?
2)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焦慮的最深層次原因,是對自我的失望,爸媽們需要時常問這樣一個問題:對孩子的不滿,是否源於對自己的不滿:
我為什沒有進入名校?
我為什麼沒有小時候的鄰居強?
我為什麼一定要比別人家的父母差?
……
而所有這些不滿,都會投射到對孩子的期望之中。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會認為,如果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那麼,他們應該補全自己的所有遺憾。一旦這種願望無法得到滿足,焦慮就成了常客,進而陷入某種「自罰」狀態,對自己和孩子,都會產生過量的苛責。這個時候,爸媽們可以用下面那句話提醒自己:
我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備,而不是為我們的過去。
最後,爸媽營團隊想跟爸媽們分享一個TED視頻,六歲孩子的媽媽Jennifer Senior,向大家展示了養育兒女的焦慮
Jennifer Senior還是美國《紐約》雜誌、《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暢銷書《All Joy and No Fun》的作者,中產家庭里的媽媽代表。
聽她的演講,你會有「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感覺。
在片子裡,Jennifer Senior用去逛書店的經歷,還原了當下社會裡中產家庭的育兒焦慮。她說:
「看著書架上一整牆的育兒書籍,就像看到了一座高聳著的糖果色的碑,集聚著真箇社會的恐慌。」
爸媽們對此一定不會陌生,我們日常塞給孩子的所有培訓機會,也成了為這座恐懼之碑添磚加瓦的一部分。但在這裡,我們絕沒有輕視任何一位父母為孩子奔走擔憂的初心,回到開頭討論的那個話題,植峻媽媽近萬元的QQ群到底要不要進?
我們相信,每一個花了錢的爸媽絕非智商堪憂,
我們也知道,在整個社會都在製造超前狂奔的假象時,選擇原地站立需要有多大的勇氣?但我們還是要告訴爸媽們,在你帶著孩子開始奔跑的同時,不要忘記,你或許還有其他選擇,比如:
跑的慢一些,
看看容易錯過的沿路風景。
跑的更自由一些,
比如選擇更有趣的路起跑,
或者更「野」的線路。
可以更難,可以更另類,
或許也能帶來更多快樂。
或者,
索性停一分鐘,
跟孩子一起,深呼吸,喘口氣,
相視一笑。
畢竟,路很長,
相伴同跑,才最值得珍惜。
你和孩子,正因為擁有彼此,
便永遠都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