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西藏藏傳佛教史有一些了解的人
都知道藏傳佛教有前弘期和後弘期之分
前後約有100年的斷代
這是由吐蕃王朝最後一任贊普——朗達瑪斬斷
歷史上稱為「朗達瑪滅佛」事件
圖為《拉龍白多行刺朗達瑪》
描繪了「朗達瑪滅佛」這段歷史
整個事件的時間雖然不久(公元838-842年)
卻對佛教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也隨之瓦解
那麼朗達瑪是誰?他為何要滅佛?
帶著這些疑問
我們試著從歷史的殘留中找尋答案......
吐蕃王朝最後一位贊普
朗達瑪於公元838年繼贊普之位,是吐蕃王朝最後一位贊普。
朗達瑪原名達瑪,因為他反對佛教,佛教信眾說他是牛魔王下界,因此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個「牛」字(藏語音譯為「朗」),就成了朗達瑪,以示對他的反感。
朗達瑪為何滅佛?
至於朗達瑪為何滅佛,教法史料除了用因果輪迴的理論,將朗達瑪描述為「牛魔王轉世」、「印度紅鼻子大象轉世」,還給出了「信仰苯教」、「王位被奪心生憤恨」、「心被魔傷」等幾個理由。
不管史料對於達瑪這個人是如何妖魔化,有一點似乎是事實,達瑪本身其實並不是排斥佛教的。達瑪出生在這樣一個崇尚佛教的家庭里,大哥(臧瑪)甚至都放棄王子之尊,出家成為僧人。
像他這樣的一個人,天天生活在佛法的薰陶下,到底是什麼因素把他推向了佛教的對立面呢?我們試著做一些分析:
(1)政治權利之爭:
當時的吐蕃,在前任贊普赤熱巴巾時期,已經出現了佛權高於王權的跡象。他所修建的著名的九層神殿,佛像在上三層,高僧在中三層,王公貴族卻是位於最底層。同時,他還堅持以佛法治國,規定所有法律與國策都必須以佛法為基準。
這種情況下,王權不但沒有實現高度統一,反而出現了政教分離,教高於政的局面。在以贊普為首的平民政權之外,等於是又出現了一個代表僧侶集團的佛教政權。
西藏歷史上吐蕃時期三位著名的國王,赤熱巴巾(右)
正是由於這種「佛法高於王權」的表象,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痴迷於佛教。佛教在吐蕃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走在街上看到打著黃色補丁的乞丐,不管是誰都要上前施禮。
吐蕃的舊式貴族們,個個都要看僧侶們的眼色行事,表現得唯唯諾諾。為了重塑王權的尊嚴和保護自身的地位,他們不得不向僧侶集團「開炮」了。
於是在赤熱巴巾36歲的鐵雞年(公元838年),設計將其勒死,將他的弟弟達瑪扶上了台,並鼓動達瑪展開滅佛運動。
(2)國家經濟瀕臨崩盤:
赤熱巴巾時期,將原來的「三戶養一僧」改為「七戶養一僧」。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僧侶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吐蕃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在這樣的優越條件吸引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皈依佛門,等著白吃白喝,使得僧侶隊伍越來越大,不但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更使得吐蕃的兵源和勞動力無法保障。
大量的物資都被拿去奉養僧侶們,必然導致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
在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國庫還不得不拿出大量的金錢來修建寺院和舉行宗教活動。最後只能導致一個結果,國庫日漸空虛,民眾苦不堪言。
朗達瑪執政後,是否有以打擊佛教勢力,挽回國家經濟的想法呢?
這種假設,也不能排除。
朗達瑪滅佛運動
朗達瑪繼位兩年後,「滅佛運動」便開始了,西藏的僧侶、寺院、佛經等都遭到非常嚴重的迫害和損毀。
(1)對寺院的打擊
朗達瑪首先停建、封閉佛寺和破壞寺廟設施。把前任贊普赤祖德贊時期已經開工修建的佛寺都停了工,桑耶寺、大昭寺等著名寺院神殿都被封閉,小昭寺被當作牛圈使用,凡是佛教活動的場所都遭到查禁。
今桑耶寺
許多佛像從寺廟裡取了出來,釘上釘子扔到河裡,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據說也打算扔到河裡去,但因不易移動而再一次被埋起來。
寺內的壁畫被抹掉以後,又在上面畫上僧人飲酒作樂的畫。
(2)對佛經、譯經院的打擊
接著焚毀佛經,有數量眾多的各種佛經被燒掉,其中有少數佛經被僧人偷偷地埋入岩洞之中保存下來,這就是以後發掘出來的被稱之為《伏藏》的典籍。
還有些佛經被有些僧人帶著逃到邊遠的地方去了。
(3)對僧伽集團的打擊
佛教僧人同時也遭到鎮壓,僧人的處境慘不忍睹,根本無法在吐蕃生活下去,只得另找出路。
印度來的僧人逃走了,有一部分吐蕃的佛教徒也跟著逃到印度,如赤德松贊的師僧娘·定埃增桑布和最早出家的「七覺士」中的個別人也跟著往印度逃跑,據說他們在半路仍被追殺而死。
傳說中朗達瑪是黑舌頭,後來佛教僧侶見到舊貴族吐舌頭,以示自己不是朗達瑪的後裔
留在吐蕃的僧人被迫還俗或者是棄佛歸本,不願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就得帶上獵狗,拿著弓箭去打獵。
在此後百餘年藏土看不見穿袈裟的僧人,可以說是西藏歷史上的「百年黑暗」。
綜上所述,任何歷史事件的背後,必然有著深刻的背景和利益糾葛。後世的西藏教法史料完全將「滅佛」的原因歸咎到朗達瑪個人身上,顯然是片面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達瑪後來被佛教徒刺殺後,曾留下遺言:「(殺我)早三年,或晚三年。」
是遺憾?還是懺悔?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